前言

人人都追求智慧。生活实践是智慧之源,智慧之根则是世界观及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及方法论,是基于现代社会的生活实践和科学文化而对人类优秀思维成果所做的高度正确概括,是最高的真理,因而是真正的智慧之根。

世界观(又称宇宙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或看法。它可以是经验的,也可以是科学的;可以是宗教的,也可以是哲学的。经验的世界观是自发的不系统的,科学的世界观虽然是自觉而系统的却是有限的抽象度不足的,宗教的世界观虽然是高度抽象的却是反理性的,只有哲学的世界观既是高度抽象的无限的又是高度理性的。因为哲学的世界观是哲学家对整个世界高度抽象后形成的系统的根本观点,是哲学家系统地思考世界万物共同本质和一般规律的理论形态。

哲学世界观是“最哲学的哲学”或曰“纯哲学”(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是作为第一哲学而存在的形而上学),是哲学的最为基础当然也是最为重要的部分。尽管有些哲学家未必把世界观作为其哲学研究的重点,但是没有脱离世界观的哲学或哲学家。世界观之所以在哲学体系中居于基础地位,在于它决定方法论、认识论、人生观、价值观、社会历史观等其他一切哲学的部门和领域。

世界观要回答“世界是什么”和“世界怎么样”这两个既相区别又相关联的问题。哲学家对“世界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直接同“思维与存在”(或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这一哲学的基本问题相联系。对哲学基本问题大致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回答: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唯心主义则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的。哲学家对“世界怎么样”这一问题也大致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相对于辩证法意义上的)两种回答:辩证法认为世界是充满矛盾的、普遍联系的、变化发展的;形而上学则认为矛盾的存在是荒谬的,万物在本质上是孤立存在的、静止不动的。可见,“世界是什么”和“世界怎么样”这两个层面的世界观问题直接内含着毛泽东所概括的“哲学上的两个对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理论,当然也要回答“世界是什么”和“世界怎么样”这两个层面的问题。但与旧哲学不同,唯物论和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那里是高度统一的:辩证法是唯物论的辩证法,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叫作唯物辩证法;唯物论是辩证法的唯物论,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叫作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完整地构成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也正因为唯物论和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那里是高度统一的,所以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可以在某些场合指代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当然,二者各有侧重。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在理论构成上分为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两大部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有四种基本观点:①世界是多样统一的物质世界;②世界是充满矛盾的世界;③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④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世界。其中第一大基本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要义,后三大基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要义。本书前四章分别就这四大基本观点做了系统的论述和发挥,表明笔者对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新理解。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因此,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也反映了有什么样的世界观。

方法论就字面上看是关于方法的理论。方法的实质是以客观现实之道,还治客观现实之身,是“逻辑范畴和规律的运用”。《冯契文集》第2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第407、408页。方法多种多样,如思想方法、思维方法、领导方法、工作方法、学习方法、研究方法等等。但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相一致的方法论,一般是指思想方法的系统。思想方法是“行动中的理论”(马来平)。“思想方法”与“思维方法”虽一字之差,却有很大区别。二者的区别主要是:思想方法侧重于实践活动,而思维方法侧重于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相关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等就较多地直接与思想方法有关。

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智慧与经验和科学有关,更与哲学有关。哲学,尤其是其中的世界观及方法论是智慧之根。因而哲学是智慧的象征,真正的哲学家都是智者。直接影响智慧的不仅是境界(世界观)或心胸,而且是与境界一致的方法。所以,不能脱离方法来理解智慧,以重大而正确的理论为根据的正确方法是智慧的直接反映。这意味着,重视哲学就不能不重视方法论的研究。有鉴于此,本书前四章在对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进行理论阐发之后,每一章都专设一节来阐发相应的思想方法。

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双重意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分别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最高形态。辩证法属于广义的本体论,因此在阐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及方法论的基本思想之后,应当进一步阐明本体论和辩证法的一般问题。本书最后一章即为此而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