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确定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是由新民主主义提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根本原因

优先发展重工业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在当时,中国的工业基础比苏联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要薄弱得多,同时资金也比它少得多。前面讲到,近代中国仅向列强赔款一项就累计约19亿两白银,相当于今天的1000亿元人民币。如果算上物价上涨的因素,这1000亿元起码相当于20世纪50年代的1万亿元。“一五”计划基本建设投资是400多亿元,可见过去的赔款对于我国意味着什么。因此,要优先发展重工业,对我国来说更需要在经济体制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以便把有限的资金和其他各种资源集中用于重工业建设;更需要轻工业企业降低成本,以便提高效率,多缴利税;更需要农业较大幅度地增加产量,以便向国家提供更多的商品粮和可供出口换汇的农副产品。但那时,轻工业主要集中在私营企业,其中大部分虽然已经纳入了加工、订货、统购、包销,以及公私合营等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但生产资料仍然属于资本家个人,要提高生产效率、节约原材料,难免要将老旧企业进行合并重组,这势必触及生产资料的资本家所有制;私营企业的利润虽然已经采取了“四马分肥”的办法,但仍然有20%要落入资本家个人的腰包,要进一步把资金集中用于工业化建设,也势必触及生产资料的资本家所有制。这些显然与新民主主义的政策是不相容的。另外,广大个体农民经过土改,生产积极性有了极大提高,但小农经济的生产力毕竟有限,并且缺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因此产量无法获得大幅度的增长,难以满足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之后,城市对商品粮大幅度提高的需求。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呢?根据当时农业生产条件的限制和人们实践的结果,最实际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将私人手中的土地、牲畜、大型农具等生产资料集体化,兴办合作社。这样做,还可以防止土改后农村出现新的两极分化,与社会主义的方向相一致。而这与新民主主义的政策显然也是不相容的。总之,要优先发展重工业,要搞快速工业化,在当时的条件下,只能对资本家所有制实行国有化,对个体农民所有制实行集体化。而这样做,显然都超出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范畴,是在向社会主义过渡了。

优先发展重工业除了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还需要具备对工业资源的勘察、对工业设备的设计和制造、对工业技术的了解和掌握等能力。这些,当时中国不具备,只能通过苏联的援助予以解决。而苏联的援助不是对个别项目的援助,而是全面援助,涉及经济、科技、国防、教育等多个领域。因此,要使援助顺利进行,双方在经济制度乃至工作方法、工作程序上都需要有所衔接,用今天的话说,叫作“接轨”。比如,苏联的工业企业是国营的,贸易企业也是国营的,如果中方对接的是私营工商业,在价格计算上会发生许多实际困难。再比如,苏联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何时交货,何时进行设备安装,何时试运行,都要按照计划来做。如果中方没有计划,或者执行计划不严格,合作也会很困难。而要严格执行计划,企业就必须国有化。这些在客观上对中国生产资料所有制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同样起到了促进作用。

对于为什么优先发展重工业必须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问题,毛泽东在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中的工业化和三大改造是“一体两翼”的比喻中已经作了回答,在1953年12月由中宣部起草并由毛泽东本人审阅修改的《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回答得更为详细。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提纲》说:“我国的粮食产量一九五二年比一九四九年虽已增加百分之四十五,但按全国人口平均,每人每年只有五百多市斤的粮食,而同年(疑为‘期’,原误——引者注)苏联平均每人每年却有一千三百多市斤。小农经济对天灾无力抵抗;目前我国每年仍然有两千万到四千万的农民受到轻重不同的自然灾害。……许多地区农村中一般还有百分之十左右的缺粮户需要帮助。这种建立在劳动农民的生产资料私有制上面的小农经济,限制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不能满足人民和工业化事业对粮食和原料作物日益增长的需要,它的小商品生产的分散性和国家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不相适应,因而这种小农经济和社会主义工业化事业之间的矛盾,已随着工业化的进展而日益显露出来。”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提纲》说:“这是因为资本主义所有制和社会主义所有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所有制和资本主义的生产社会性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国家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之间之矛盾,资本主义企业内的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都是不可克服的。由于上述的矛盾,这些企业的设备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低,成本高,资金很多浪费,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很小或甚至没有,因而影响到工业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影响到国家计划受到破坏。如果不改变这种情况,这个广大部分的社会生产力就不可能获得充分的合理的发展以适应国计民生的需要,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就不能全部实现。”

当年的这份《提纲》说明,尽管那时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水平,与今天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但是,提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根本出发点,在于使国内生产关系和经济体制尽快适应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的需要,以抓住朝鲜战局缓和和苏联答应援助中国“一五”计划建设的有利时机,加快工业化建设速度,则是十分明确的。这份《提纲》说道:“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了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建设开始,在十多年中(从一九二一年开始到一九三二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苏联过去所走的道路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榜样。苏联因为采取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建立重工业开始,所以在一九四一年到一九四五年的卫国战争中,能够击败德日法西斯主义的侵略,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因为建立了重工业,就有了机器制造工业,有了汽车、飞机、拖拉机等工业,就有了现代国防工业,就能使交通运输业、轻工业获得不断的有力的发展,就能使农业获得各种新式机器和化学肥料,迅速地实现农业的集体化。我国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正是依据苏联的经验从建立重工业开始。”以上引文均见《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第693~734页。这段话一方面表明,中国共产党当年把工业化分为资本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在认识上存在简单化和片面性的问题;但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国共产党当年之所以要提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的确确是想学习苏联的办法优先发展重工业,通过优先发展重工业实现快速工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