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史学刊(第16辑)
- 朱英
- 679字
- 2020-08-29 03:53:58
·中国近代大学与社会·
主持人语(章清)
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成长于近代中国,构成这段历史演进的缩影,由此揭示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也成为研究的基本着眼点。有别于单纯的限于教育史的梳理,近些年对大学的审视渐渐聚焦于“社会”这一中间环节,致力于分析大学在知识生产、政治改革、社会变迁等诸多方面所扮演的角色,或从国家-社会的架构审视大学如何构成国家政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或从近代知识转型的视野展现大学对各分科知识的成长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拟围绕“中国近代大学通史”组织重大课题,并在《近代史学刊》上开辟专栏“中国近代大学与社会”,值得期待。本期刊发的即是课题负责人撰写的专稿。何卓恩、柳恒《管辖错位与接收后台湾大学的困境》,检讨的是中国大学发展史上的特例,然而正是这一特例,映射出近代中国大学成长过程中“国立化”改造的得失。文章试图阐明:台北帝国大学被接收后更名为国立台湾大学,代校长罗宗洛着手依照大学制度进行国立化改造。由于战后初期国民政府对台湾地方的制度设计与教育部对国立大学的管理体制存在冲突,该校的改造面临双重管辖之局,陷于持续数年的动荡之中。许小青《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北大派与南高派》检讨的则是一个引起众多关注的问题。北京大学与东南大学在新文化运动中的立异与竞争,一向构成学人检讨“学分南北”的重要指标。该文所关注的不限于此,还将目光投向20世纪20—30年代经历北伐、迁都等政局的变动对这两所大学所产生的影响。论文指出北大派与南高派的立异,既显示出现代学人借助大学平台传播其文化观念的种种努力,也体现出复杂的人事纠葛,其实质在于对中国文化出路的“话语权”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