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村土地流转风险控制研究
- 廖宏斌
- 1798字
- 2020-08-29 03:38:53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现状
一 选题背景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速度和规模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与此同时,因管理制度建设滞后、利益分配失衡等因素引发的利益纠纷、矛盾甚至群体性事件不断出现,农村土地流转风险明显呈现扩大的态势。如何化解农地流转风险,促进农村土地平稳、有序和顺畅流转,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本书的总体研究思路是:以农村土地流转风险管理及其控制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从现行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入手,探索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风险的形成原因,寻求土地流转风险控制和管理策略。
(1)在对现有理论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进一步解释农村土地流转风险的形成原因,深化农村土地流转风险控制和管理理论研究。
(2)立足实地调研,为化解农地流转风险进行理论铺垫,积极探索构建农地流转风险管理制度。
(3)采用政治社会学、法理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研究方法,对农地流转风险问题进行系统化、理论化的反思,通过提供相关对策建议来指导农地流转风险管理实践。
二 研究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上海、四川、浙江、重庆及其他各省市都在进行农村土地流转实践探索。针对各地政策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中央政府认为,只有正确认识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纠纷和矛盾,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其中存在的风险,才能实现平稳、有序、顺畅地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真正盘活农村土地存量资产。
学界也注意到了农地流转风险并对此问题作了大量探索。遗憾的是,已有研究多限于描述性分析,且大多散见于其他文献之中,对农地流转风险问题的实证研究和系统分析不足,能够转化为切实的土地流转风险控制和管理制度的,更是凤毛麟角。
整体而论,学界对农村土地流转风险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关于土地流转中的“非农化”风险问题的研究。当前,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非农化”风险比较突出,并对我国粮食安全、耕地安全和生态环境等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必须全面推进土地确权,完善农地流转市场,增强农村集体参与感,加强乡村环境保护,为村民提供培训和就业的机会,增加政府补贴和设立风险保证金,以保护耕地红线,维护粮食安全(吴冠岑等,2013;谭荣、曲福田,2009;周靖祥,2014)。
二是关于农地流转管理风险的研究。政府管理越位、错位、缺位是引发农地流转风险的重要原因。加强农地风险管理,必须不断完善法律体系与监督机制,严格实行土地依法流转;转变政府职能,为土地流转做好引导和服务,营造良性环境;稳定和扩大就业渠道,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刘颖,2010);增强农民的风险识别能力和防范意识;设立农地入市准入机制和价格形成体制;建立健全农地流转纠纷调解和风险防范机制(魏家国,2013;卿海琼等,2009;赵一鸣,2012);建立农地流转风险分担机制,禁止激进的大规模流转土地的行为;改善和优化乡村社会政治环境(田先红、陈玲,2013a)。
三是关于农地流转制度风险的研究。制度建设滞后是引发土地流转风险的制度原因。防范农地流转制度风险,必须明确政府功能和职责,限定政府征地目的和范围,规范土地出让机制;加强土地用途管制,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郭晓莉,2009);建立风险意识教育机制,强化农户利益保护,加强风险意识教育;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农地股份制公司治理结构(骆东奇等,2008);设立土地流转听证会制度,建立健全中介组织,积极构建农地流转风险预警机制和防范机制(金丽馥等,2011)。
四是关于农地流转风险多元解决机制的研究。化解农地流转风险,必须了解土地流转风险的总体性和体系化特征,探索建立多元化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解决机制(张金明、陈利根,2011),农民土地多元化权利救济机制(廖宏斌,2014),多元化公共投资机制(任丹丽,2008),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土地流转收益分享机制(李中、洪必纲,2012)及土地流转风险立体化监测系统(郭强,2011)。
三 现有研究成果评价
综上,相关研究立足于国情与实践,主要侧重于描述性分析,在农地流转风险及其控制策略问题上,系统分析和专题研究比较薄弱,从而无法实现将创新土地流转风险控制和管理制度转化为现实管理政策的目的。为此,本研究以农村土地流转风险控制与管理为核心,以期通过文献研究和理论分析达到以下目的:了解我国农地流转风险分布、类型、表征及其形成机理;分析各种类型的风险对土地流转效率的影响程度;从政府视角探寻针对土地流转风险控制和管理的合理办法,提出相关政策方面的建议和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