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村经济改革与乡村城镇化发展
- 张可时
- 4930字
- 2020-08-29 03:00:28
农村经济综合发展问题初探
一 农村经济综合发展的必然性
近来,党中央对农村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逐步推行了多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改革了不适应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公社体制,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农业生产取得了巨大成就,不仅农、林、牧、副、渔生产获得了全面发展,工业、商业、服务、运输、科技和教育等各行各业也有了较快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新型农(林、牧、渔)工商综合经营,促进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业的发展。农村经济出现的新局面启示我们对农村经济综合发展问题,必须进行深入认真地研究。
当然,研究农村经济综合发展运动规律,需要借鉴世界各国农村经济综合发展经验和教训。世界各国农村经济发展虽然不平衡,但是各国农村经济发展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起飞,无不与农村经济的繁荣发达及农业人口的转移紧密相连,其发展趋势是由单纯的农业经济向着农村经济综合发展方向转变”。在农业发达的国家中,农村经济综合发展的主要标志:(1)农牧业生产实现了专业化、社会化,农工商综合发展。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步在种植业和畜牧业等部门实现了机械化,如棉花、牛奶生产全部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目前美国农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4.2%,一个劳动力负担680亩耕地,一个农工生产农副产品可以维持60人生活消费。美国不仅机械化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很高,农作物专业化生产水平更高,在美国,小麦、水稻、玉米、高粱、蔬菜、水果都集中在一州或几州的大面积上,进行区域性专业化生产。农业的产、供、销在社会上分工越来越细,农产品和畜产品的加工、贮藏、运输和销售等业务,由服务公司和有关机构负责,形成了社会化大生产,实行了农工商相结合、产供销一条龙的生产体制,实行教育、科研和推广三结合。总之,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技术推广、水利设施、农产品加工、贮藏购销、交通运输、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信息信贷保险等各行各业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实现了地区性综合发展。(2)农业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使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显著下降。1925年,世界总人口为19.28亿,其中农村人口15.23亿,占79%,这些农村人口绝大多数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到1980年,世界总人口达到了44.13亿,增长118.8%,其中农村人口25.43亿,只增长66.97%,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下降到57.6%。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更加明显,1980年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法国21.7%,美国17.3%,西德13.6%,英国只有11.7%, 1982年日本农业人口已下降到17.9%。有的国家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更少,美国只有3%。这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发展中的一些贫困国家,情况正相反,在非洲大多数国家的农村人口都在80%以上,比重最大的卢旺达农村人口占96%。这样的国家农村经济单一化,绝大部分人口和劳动力被束缚在有限的耕地上,从事种植业生产。农村经济十分落后,许多国家殖民地时期所形成的单一农业生产结构至今未变。这些国家严重缺乏资金、技术和人才,只靠农业、矿业的初产品出口取得国家财政收入和外汇收入,造成了经济结构畸形发展的后果,甚至农业萎缩,无抗灾能力,粮食产量逐年下降,粮食进口急剧增长,如撒哈拉以南非洲,1960年进口粮食为200万吨,1978年猛增为1200万吨,1984年有3500万人口由于干旱受饥荒。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虽然比非洲好得多,但是也需要吸取他国的经验教训。我国经济基础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与世界各国不同,有我们的国情和自己的发展特点,然而在总的发展趋势上也存在着某些共性。随着农村经济的逐步发展,专业化、社会化生产程度的提高,农村经济结构也在不断地起变化。“农村”已不再是“农业”的同义词。农村人口务农数量也在渐渐减少,从事他业人数逐渐增加,非农户、兼业户迅速增加,农村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区域性多行业、多层次、多形式发展的综合型经济。
辽宁省也同我国发达地区农村一样,多种经营有了明显发展,朝着农、林、牧、副、渔、农、工、商、服务、运输、建筑、科技、文教卫生等综合经济的方向发展。农村产业结构有很大变化,在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产值比重从1952年的68.5%下降到1985年的36.4%,林牧副渔业产值比重由31.5%上升到63.6%。一些县、区、乡、村的工副业收入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收入,如沈阳市乡镇工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57.1%,五三乡工副业产值占全乡社会总产值80%以上,于洪区造化乡的英守村工副业产值比重已达98%。辽宁省农业劳动力从业结构开始有了新的变化,农业人口占全省总人口比重由1952年的76.6%下降为1984年的60.4%,从事种植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比重由1952年的97.1%下降为1984年的70.4%。沈阳市郊五三乡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从1978年的94%下降到1984年的25%。从事工副业的劳动力则从6%上升到75%。可见农村已经开始形成了新的农村经济结构,而且农村经济的发展,一般都是同城镇人口的增加,农业人口的相对减少同步进行。伴随着多种行业、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农村经济的逐步发展,“农村人口”这个范畴也将逐步改变传统的“农村人口”就是“农业人口”的含义,农村人口的组成,也会随着农村经济的综合发展而呈现出我国特有的多行业、多成分的状态。尤其在我国结合实际情况,实行离土不离乡,发展小城镇和县、乡经济综合发展的政策,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防止了农村人口盲目流入大城市。所以说,世界农村经济综合发展的趋势,在我国农村经济综合发展中,将会以特有的形式体现出来。
当然,综合发展也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这是因为:
(1)农业生产的自然和经济特点要求农村经济综合发展。
就农业生产的自然特点而言,种植业、养殖业和林业的生产都是生物体的再生产过程,生物体的生长和繁殖又是生物的个体或群体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过程,因此农业生产离不开非生物环境,并且两者之间具有极为密切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形成了复杂的农业生态系统。为了维持农业系统内物质循环的正常进行,不断地提高农业生产力(即生物的再生产能力)就需要整个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环节和部门,进行全面的综合协调发展,才能做到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使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获得最优化的效果。由于农业自然资源的数量和增长潜力有限,在农业科技水平没有显著提高的情况下,还需要从深度和广度扩大农业再生产,因而更需要加快农村经济综合发展的步伐。
就农业生产的经济特点而言,不仅从自身角度看是生物体再生产过程,而且是整个社会经济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基础部门,同时又是由农业各种产业和经济部门组成的。农村经济具备自己的经济结构系统和生态系统,而且经济结构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各生态系统之间及其与非生态系统之间都处于不断的运动状态,而且是由低级运动向高级运动发展着。农村经济这个大系统中,各产业间和生产各环节的综合发展,包含着农、林、牧、渔、工、副、商、运、服、科、文、教、卫等各行各业间的协调发展,也包含着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各经济环节的全过程。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在经济意义上说,农业生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现阶段,虽然农村经济发展迅速,但农业基础仍然是薄弱的,农村的各产业、各部门、各环节的发展仍然很不协调,农村工副业和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着很大差距。例如,1984年与1978年相比,辽宁省的农业产值年递增为5.9%,正副业产值年递增为30.3%。因此,在农村农、林、牧、副、渔和种(植)、养(殖)、加(工)的协调综合发展,势在必行。
(2)农业现代化、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要求农村经济综合发展。
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辽宁省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创造的农业总产值,1984年比1978年提高了42.8%。解放了大批劳动力,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由1978年的80.4%下降至1984年的74.4%。从事工、副业的劳动力由16.4%上升为23.3%。如果农村经济不进行综合发展,不去开辟新的生产领域,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无事可做,或继续滞留在原来的农业经济体内,不仅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引起许多社会问题。从长远看,必须综合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多产业多部门,特别是发展乡镇工业和第三产业。只有牢牢地依靠农业、林牧渔业,同时工业、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建筑、能源等全面发展,才能实现农村现代化。
二 农村经济综合发展的内容和特点
农村经济是一个大系统,是由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经济社会。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提出了许多重大问题,都是综合性的。例如,农业生产专业化与商品化和现代化相关:研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必然要研究计划管理体制和商品流通体制的关系;研究农村经济发展必然要调整各主要结构;研究村、镇发展、布局必然要涉及精神文明建设;研究城乡结合、协调发展必然涉及城乡关系;等等。这些都会涉及许多部门、许多学科,既涉及社会科学,又涉及自然科学;既涉及理论问题又涉及技术问题,还涉及国民经济管理机关和政府机关的实际工作问题。因此研究农村经济综合发展的运动规律时,必须在研究各个重大侧面规律性的基础上,研究其涉及的各生产和管理部门及科学领域,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经济运动。找出最优的比例关系和协调发展方案,从而作出正确的决策。
再具体地说,研究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业化和现代化转变问题,必然涉及农牧渔业科学研究、技术改造、技术推广、技术服务和农村教育事业,还要涉及农村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及其各种体制改革和政策制定等。如果深入研究技术服务,就要研究农业生产专业化、商品化和现代化对技术服务提出的新要求,要求打破过去那种单项的常规服务,而要开展综合技术服务;要求打破传统技术服务,而要发展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技术服务。这种要求势必改革农业教育、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体制,又涉及重视智力投资,加强人才开发、技术开发等问题。在研究农产品商品化问题时,要研究如何改革不适应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现行流通体制和管理体制。
总之,农村经济综合发展有其规律和特性。因此需要认真把握以下基本特点。
(1)整体性。农村经济是有机联系的多因素构成的综合整体。具有多因子、多变量、多层次、多形式、多目标的特点。这个综合体既包括生产力,又包括与这种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因而它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综合体。具体来说,它是由各个经济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组成的,并形成以种植业为基础的种植业、饲养业、农村工业、商业、运输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等多行业、多部门的产业结构,同时也形成了以农村产业结构为核心的农村经济结构。
(2)系统性。农村经济是相对城市经济而言的,农村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决定了农村经济有其自身的体系。农村经济是由农业经济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农业技术系统、农业管理系统,以及与农业相关联的农业外系统所构成,是呈现着空间结构与时间结构立体交错状态的综合体系。
(3)协调性。在农村经济综合整体的各个组成部门和各个大系统之间,及其每个环节之间,都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都是要求多学科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和专业化协作。因此在综合发展农村经济中,必须注意各部分、各系统、各环节之间的关联性和协调牲。在农村经济综合发展中,尽量做到其相互间的协调和配合。
(4)运动性。农村经济的各种要素、各种产业、各个系统,是处在不断发展和运动的状态,而且是有机联系的经济运动。它体现着农业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生产的全过程,体现着农村各产业之间及产业外的投入产品的全过程,还体现了农村经济体系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由简单向复杂发展的过程,这种运动状态,反映出农村产业之间内在的、有规律的良性循环,反映出农村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和发展变化。
当前,农村经济综合发展的关键,在于深入改革农村经济结构,特别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近年来的调整,使原来不合理的状况,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这项改革是复杂而艰巨的工作,涉及面广,内容繁多,而且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各业之间和各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仍然很突出。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并不快,除沿海等发达地区有较明显变化外,广大农村绝大多数的劳动力仍然束缚在农业生产中,全国3.7亿农村劳动力中,还有3.05亿人从事农业生产。因此必须深入进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改革。从商品生产的观点出发,建立多层次、多产业的农村综合体,同时落实各项有利于农村经济综合发展的政策,逐步形成城乡结合的农、工、商综合发展的农村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