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茂春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原始的道路就是这样形成的。古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字面意思也是说道路是人走出来的。这是道路的起源,是最为古老的交通,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后来,更多的路是人工开挖砌造而成的。随着人类的进步,社会的演进,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现代交通,包括陆上交通、水上交通、空中交通,将来可能还会有太空交通。

古道,就是古代行人和运输之通道,武平县境内主要是陆道,次为水道。伴随古道并与之相关连,便衍生出古桥、古亭、古渡、古埠,连同古道,即所谓交通“五古”。

武平县的交通“五古”,源远流长。全境古路纵横交错,泥巴路、石砌路比比皆是。石砌路面又有碎石的、条石的和鹅卵石的。这些道路中有村道、乡道、县道、州道,长短不一,宽窄不同。许多道路翻山越岭,逶迤蜿蜒,蔚为壮观。水路也不乏船只穿梭往来。古桥随处可见,但凡有溪流之地就有桥,或木板桥、石板桥、石拱桥,或廊桥,造型各异。古亭星罗棋布,五里十里就有一亭,供路人歇息乘凉避雨喝茶聊天。古渡依山傍水,凡有江河的村落必有渡口,渡船来来往往,成为道道风景。古埠别具魅力,它不仅是码头,通常码头边还是商埠,是商品集散地,商贾云集,一派热闹景象。千百年来,交通“五古”对武平县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社会文明进步起着巨大的作用。

正因为如此,武平交通运输局遵循县委精神,组织人员将武平县交通“五古”的基本情况和诸多精华之点荟萃编成《悠远的古道——武平古代交通印记》一书,作为“梁野文库”丛书之一本。旨在让读者了解武平县古代交通概貌和历史,展示武平县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弘扬武平县古代交通文化和“古道精神”,激励人们尤其是交通工作者更加积极地投身于现代交通建设,为武平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多作贡献。

本书编写本着真实性、科学性和可读性相结合的原则。它既体现武平县古代交通的史实和风貌,又尽可能着力于图文并茂,使之略具文艺色彩,力求在视觉上臻于完美。

在成书过程中,作者和编辑人员认真查阅了许多有关历史资料,做了大量的翔实的调查研究和考证,因而内容可信度高,富于感染力。在此,衷心感谢他们所付出的辛劳和心血!

还需说明的是,由于年代久远,特别是现代交通的兴起,大多“五古”不复存在或今非古貌,而且可证史料不多,因此,书中所述难免有所缺失和疏漏,祈望读者见谅和指正。

 

2016年1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