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于1981年的中华日本哲学会(Chinese Society for Studying Japanese Philosophies)作为研究日本哲学、思想与文化的全国性学术团体,成立近40年来,积极开展对日本哲学与思想、文化方面的学术研究,并促进中日两国在这一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为了宣传和展示会员的研究成果,中华日本哲学会自2015年起创办了学会会刊《日本哲学与思想研究》(以书代刊形式)。继林美茂、郭连友主编《日本哲学与思想研究(2015)》之后,本书是会刊第二辑。

综观本辑稿件,令人欣喜的是我们的研究正不断地取得新的突破。本会会员的构成以日语院系师生为主,因所受学术训练和知识结构侧重点的关系,我们以往的研究主题多关注近代以前,较少涉及反映现实社会的现当代问题;研究方法以梳理和总结为主,不擅长问题分析和逻辑推理;研究内容多以思想和文化为对象,而追索关于人类、宇宙的终极性根源性“哲学”问题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但本辑邓习议和日本学者嘉指信雄的两篇论文均以日本战后的哲学与思想为主题,拓宽了我们的研究范围。邓习议的《关于广松哲学的意趣、结构与评价》在对广松哲学的“三大转换”——政治上从“脱亚入欧”到“脱欧入亚”的转换、经济伦理上从“消费主义”到“生态主义”的转换、哲学上从“实体主义”到“关系主义”的转换——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广松哲学的理论目标就是克服与超越西方哲学主客二分的实体性思维方式,将其推进到东方式主客统一的关系性思维方式。嘉指信雄《从原点重新思考:反核与和平思想——平冢雷鸟、丸山真男、森泷市郎》一文通过多角度梳理和呈现日本战后反核与和平思想领域三位知识领袖所提出的思想的意义及遗留问题,重新思考核与世界和平。这两篇文章对于我们在21世纪从东西方哲学融合的高度思考世界与人类的未来非常富于启发意义。

对于日本近代哲学与思想的研究,我们的学术积累比较深厚,下面的论文以日本近代代表性哲学家福泽谕吉、西周、吉野作造等为考察对象,进一步深化了以往的研究。赵晓靓的《论吉野作造思想的哲学基础》和朱坤容的《尘心与道缘之间——以圣严法师的日平佛教研究为中心》分别关注东方思想文化的因素对自由民主主义者吉野作造和圣严法师的思想的影响。刘岳兵的《近代日本思想家西晋一郎的中国儒学论》和张慧的《西周的启蒙思想活动与儒学思想》则深入剖析了近代日本思想史上力图将儒学与西方近代思想相互融通的西晋一郎和“日本近代哲学之父”西周的启蒙思想如何对中国儒学思想进行批判性吸收,这种研究不仅有利于我们认清近代日本对中国儒学的摄取方式,而且对于思考儒学的现代性问题也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如果说以上论文都致力于探讨中国思想对于近代日本的影响,郭连友的《梁启超与吉田松阴》和葛奇磎的《梁启超与进化论》则重点考察了吉田松阴的学说以及日本的进化论是如何反哺以梁启超为代表的中国近代思想家,并对晚清以来的政治改革运动产生影响的。王鑫的《日本“妖怪”研究的历史回顾》一文也是从中日思想文化交流的视角出发,对日本的妖怪研究进行了详细介绍,并期待日本的妖怪研究史能对我国今后的“妖怪学”提供可资借鉴的研究方法。

日本近世思想文化研究一直是我国日本研究学界的热点。陈化北的《朱子的理气说与安藤昌益的真气说》探讨了中国朱子学和江户时代安藤昌益的思想之间的关联,邢永凤的《日朝知识人之视线——以〈两好余话〉为中心》通过分析1764年朝鲜通信使与日本知识人的笔谈史料《两好余话》,考察那一时代中、日、朝三国的关系和秩序。韩立红《石田梅岩思想的公共性》一文论证了梅岩思想中包含公共哲学的“共媒、共动、共福”,即相互尊重、相互协助、共同幸福的特点,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对石门心学进行了诠释。

中华日本哲学会有一个很好的传统,就是注重“传帮带”,努力培育新生力量,以期学会薪火相传,兴旺发展。本辑也设置了“青年论坛”,专门刊发硕士生和博士生的论文,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几位青年才俊的论题,涉及日本近世到近现代的哲学、思想和文化,虽然行文立论还稍显稚嫩,但已初具科研潜力,假以时日,必能“雏凤清于老凤声”。

当然我们的研究还有尚待深化之处,追究起来主要是“日本哲学”与“日本思想”的界限模糊,我们对于“日本哲学”的研究往往停留于对“日本思想史”的梳理和总结上。对这一问题,本辑开篇林美茂的《中日关于“哲学”之理解的差异与趋同倾向——以峻别“哲学”与“思想”的不同为线索》一文非常值得深思。该文指出:“哲学”与“思想”之根本区别在于两者对于“知”的理解存在根本的差异。日本近代以来严格区别“近代哲学”与“日本思想”的学术领域,并把“知的探索”作为理解“哲学”的本质标准,但近年来日本学界也出现了在传统思想中寻觅哲学因素,从而向中国式哲学观趋近的倾向。然而如果不充分反思日本及中国等东亚传统知识论的基础和逻辑结构与西方究竟有何不同,而只是通过无界限地扩大西方意义的哲学范畴来寻求自身拥有哲学的理论依据,必然会遭到与“中国哲学”同样的对“日本哲学合法性”的质疑与困惑。

本辑特邀的四位日本学者围绕日本近代哲学展开的论述无论从研究视角还是研究方法上,都给我们以启示。藤田正胜的《三木清的〈构想力的逻辑〉》阐述了三木清哲学中理性与感性的“辩证统一”问题,上原麻由子的《西田哲学的再解释——作为行为的直观的面部表情》以面部表情为切入点,阐释了西田哲学关于行为的直观理论中“从被制作的事物向制作的事物”即从被动向主动的转变。水野友晴的《明治中叶的宗教感觉——以〈善的研究〉的执笔期为中心》和杉本耕一的《西田几多郎的“宗教哲学”与清泽满之的“宗教哲学”》都围绕西田几多郎与清泽满之等同时代人的“宗教哲学”中共同的一些问题进行比较和考察。与日本学者的学术交流启发我们今后应在“日本哲学”研究方面加强力量,更多地展示中国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独到见解和丰富成果。

本辑会刊的出版承蒙北京工业大学刁榴老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谨向北京工业大学和刁榴老师表示衷心感谢!


中华日本哲学会会长 王青王青,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东方哲学研究室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日本哲学、日本思想史。

2017年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