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逆反心理产生的主要因素

儿童时期的逆反心理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其表现为儿童认识上的逆反和情绪、行为上的对抗。儿童时期的孩子慢慢地开始学会自己独立思考,排斥不喜欢的东西,对大人的话不再言听计从,喜欢用自己的方式来行事,给大人的感觉就是孩子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难管。那么,儿童产生逆反心理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呢?

1.主观因素

儿童逆反心理的产生是和儿童特殊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紧密联系的。

(1)儿童时期由于脑的发育逐渐趋于成熟、健全,脑功能越来越发达,思维的判断和分析作用越来越明显,思维越来越丰富,其范围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其思维方式和思维视角都已经超越儿童简单和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着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同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发展较为明显。正是儿童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发展,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

(2)儿童在性方面开始发育并逐渐趋于成熟,性的发育又导致性别意识、性意识进一步在心理上产生断乳,进而使其形成渐趋强烈的自我意识。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会认为自己已经长成大人,应该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所以会对父母的教育有意无意地采取回避,甚至背离的态度。

(3)儿童尽管在生理和心理上有很大的发展,但其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又是不平衡甚至是矛盾的,主要表现为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不成熟。

经验和阅历的缺乏,造成了儿童心理认识的不坚定性和易动摇性。他们的思维虽然具有独立性、批判性,但他们看待问题还是比较片面、单一的,很容易把父母的教育看成是和自己过不去,是对自己的自尊心的伤害,进而把自己放在教育者的对立面上。

2.客观因素

儿童产生逆反心理的客观因素包括以下几点:

(1)父母不良教育方式的影响。家庭是儿童最先接受教育的地方。有研究表明,父母教育方式的不同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品质和个性。家庭的温暖和理解会使孩子产生安全感,并形成良好的个性与学习习惯;而父母的惩罚、否认、拒绝和干涉则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自卑感,对学习厌恶、抵触和缺乏信心等。可见,父母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儿童逆反心理的形成。

(2)学校不良因素的影响。学校是儿童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环境,学校不良因素的影响也是儿童逆反心理形成的主要因素。学校不良因素对儿童逆反心理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师教育指导思想的偏离和方法的不当;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不尊重儿童,忽视他们的心理感受与体验;有的教师不能客观地评价儿童的性格、能力等方面,而且过于注重他们的学习成绩。此外,学校施教内容和教育方式也是造成儿童产生逆反心理的因素。

(3)同一群体不良因素的影响。同一群体是指同龄或年龄相近的儿童组成的群体。儿童受同一群体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对同一群体的依赖。因为同龄或年龄相近的儿童不仅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而且都有类似的爱好和共同的行为倾向,他们之间容易相互认同,最容易相互转化与感染。因此,同一群体中的儿童的一些不良价值观和行为倾向势必会对儿童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父母应知道

极端的逆反心理会导致孩子形成对人和事多疑、偏执、冷漠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消退、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进一步发展,其心理还可能向犯罪心理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