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中难以破解的“ABC三段论”

提到逻辑学,我们就不得不提三段论推理,它是演绎推理中的一种简单判断推理。一段完整的三段论包含两个直言命题构成的前提和一个直言命题构成的结论。

对于一个正确的三段论而言,它必须有且只有三个词项,其中联系大小前提的词项叫中项,在前提中出现两次;出现在大前提中,又在结论中做谓项的词项叫大项;出现在小前提中,又在结论中做主项的词项叫小项。这样推论我们可能无法理解,那么,接下来,我们来举个例子,以此更形象地了解三段论推理。

知识分子都是应该受到尊重的,人民教师都是知识分子,所以,人民教师都是应该受到尊重的。

其中,结论中的主项叫作小项,用“S”表示,如上例中的“人民教师”。

结论中的谓项叫作大项,用“P”表示,如上例中的“应该受到尊重”。

两个前提中共有的项叫作中项,用“M”表示,如上例中的“知识分子”。

在三段论中,含有大项的前提叫大前提,如上例中的“知识分子都是应该受到尊重的”;含有小项的前提叫小前提,如上例中的“人民教师是知识分子”。

三段论推理是根据两个前提所表明的中项M与大项P和小项S之间的关系,通过中项M的媒介作用,从而推导出确定小项S与大项P之间关系的结论。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在沟通时经常会运用到三段论,三段论说起来简单,却很难破解,对此,我们不妨再来讲一个故事:

在一座寺庙里,有一位得到高僧。

这天,有个人找到高僧,对他说:“大师,我一直很敬佩您,今天我来求教几个问题,您一定会回答的,对吧?”

大师:“对。”

那人说:“只要是人,最终都会死,对不对?”

大师:“对。”

那人说:“大师您是人,对不对?”

大师:“对。”

那人说:“所以,大师您也会死,对不对?”

大师:“……”

这段对话中,从逻辑的角度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所有的人都是要死”是大前提,“大师是人”是小前提,所以“大师是要死”是“结论”。由此可见,按照三段论的逻辑格式,我们是很难破解的,当我们运用三段论说话时,并不需要完全将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说出来,反而可以视情况省略某一部分,这就是简易三段论。简易三段论因为“简”而使辩论简洁明了,因为“易”常常被广泛运用。下面,我们就通过三个例子,来说明这简易三段论是怎样运用的。

1.省略大前提

当然,这些大前提是不必多说而被人们公认和不言自明的。此时,我们就可以把这样的大前提省略不说。

曾经,有一位女性公众人物在结束公共场合的谈话后,居然被一名爱慕她的男子当众求婚:“亲爱的,嫁给我吧!”

面对仰慕她的这名男子,已为人妻的这名女名人婉转而又不失幽默地说:“这是我听到的最友善的示意,但是如果那样,我会因重婚罪而被捕。”

这里,这位女名人其实是省略了整句话的大前提——“我已经结婚了”,而小前提是“如果我答应了你的求婚”,结论是“我会因重婚罪而被捕”,是一个简单的三段论推理。这里,在结论中就能看出大前提——她已经结婚,所以,她的拒绝就显得韵味无穷了。

2.省略小前提

在某些三段论推理中,因为大前提包含着小前提,或者暗示了小前提,小前提是显而易见的,在这种情况下,辩论时就可以省略小前提。省略小前提可使辩论言简意赅,要言不烦。

一天,一个小男孩去拜访在老家的爷爷,爷爷有一个心爱的老式烟灰缸。

爷爷一直在厨房忙活,小男孩在客厅玩耍,他一不小心将烟灰缸打碎了,正当他懊恼时,他听到爷爷来了,于是,赶紧把打破的烟灰缸藏在背后。

当爷爷过来时,他突然问了一个深奥的问题:“爷爷,你说人为什么一定要死呢?”

爷爷很诚恳地对他说:“此乃自然之事,世间一切,有生必有死。”

此时,小男孩怯懦地拿出打破了的烟灰缸,递给爷爷,然后他也十分诚恳地说:“爷爷,您的烟灰缸死期到了!请您节哀。”听完孩子的话,爷爷才知道自己中了小孙子设下的计谋,但是心里也为孩子的机智而感到高兴。

这其实也是一段三段论推理,只不过这段对话省略了其中的小前提。小男孩是聪明的,为了让自己免于被爷爷责罚,先让爷爷自己得出结论——“世间一切,有生必有死”为大前提,当然,烟灰缸也被包含在世间一切之内,接下来,毫无疑问能得出结论——“烟灰缸也有生有死”,所以不必强调了。此处,小男孩可谓机智过人,言谈幽默、含蓄,让人回味无穷。

3.省略结论

在有些三段论推理中,我们在大前提和小前提中,能明显地看出结论,因此也无须再说,此时,结论就可以省略了。

张之洞是清末“洋务派”主要人物,他有个幕僚叫辜鸿铭,在甲午战争后,他出版了一本英译本的《论语》。也是在同一时期,日本首相首伊藤博文来到中国,从国际友谊的角度出发,辜鸿铭送给伊藤博文这本书。

伊藤博文对此调侃道:“这个我早有耳闻,听说你精通西洋学术,不过,难道你不知道中国的孔子之教在两千年前能行得通,如今行不通了吗?”

辜鸿铭听完后,给了十分机智的回答:“孔子教人的方法,如同数学家曾经教我们的加减乘除,几千年前,我们就知道三三得九;即便现在已经是20世纪,也是三三得九,并不会三三得八。”伊藤博文听了,一时无言以对。

此处,辜鸿铭也使用了三段论推理,大前提是“社会科学的方法和自然科学方法一样”,小前提是“自然科学的加减乘除不会变”自然也就得出了结论,“孔子教人的方法也一样适用”的结论。但此处,他并没有直说,而是让伊藤博文自己领会,既照顾了他的面子,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可谓一举两得。

在现实的沟通中,我们在运用三段论说话时也要注意,某些被省略的部分必须是不言自明的;另外,对于那些本来可以省略的部分,如果多说,就会显得重复、啰嗦、累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