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继创者时代:中国企业成功传承新方法
- 杨宗岳
- 13字
- 2020-06-26 04:48:01
第一章
从“富二代”到继创者
第一节 “富二代”or“创二代”or继创者
重点提示:继创者是指既继承了父辈的财富和精神,又进行着创新创业的年轻一代,见图1-1。
图1-1 继创者的升级周期
一、继承、创新、创业
历经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企业进入了第一轮代际传承期和企业转型升级大周期,具备新思维的年轻一代企业家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当这些“二代”们初登舞台的时候,社会给予了他们很多标签或者称谓——“创业者”“继承者”“传承者”“富二代”“创二代”等。然而,在现实中,这些称谓和概念对这些年轻人的定位并不准确,甚至还有些许偏见,很难引起年轻一代的赞同与共鸣。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二代”并不是简单地继承了父辈的企业,而是进行了大胆的创新,甚至“另起炉灶”,二次创业。全国工商联研究室主任林泽炎博士在大量调研基础上提出了“继创者”这一概念,将这一群体定义为“继创者”。“继创者”们既是父辈财富和精神的继承者,也是创业创新的践行者。
对话
甲:为什么说“创新创业”成为民营企业家面临的首要问题?
乙: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步入了新常态。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对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国也迎来了新经济时代。在当前这种外需不足,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上涨,金融成本较重以及互联网下的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等多重因素影响下,“转型升级”“创新创业”成为企业家面临的首要问题。
甲:中国民营企业家面临的两大重任是什么?
乙:当前的中国民营企业面临着转型升级与企业继承的双重大任。第一代企业家不得不面对年事渐高、眼界滞后的现实困境,况且转型升级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企业的创始人们绝不希望在晚年看到亲手创下的基业折戟沉沙,更不希望看到家族事业后继无人。特别是从事传统制造业和零售服务业的企业家们更是进入了一个明显的焦虑期。
可以说,当前中国企业家群体面临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处理好这两个问题,企业就可以再次扬帆起航,否则,必将日暮途穷。
甲:国内民营企业传承现状如何呢?
乙:面对企业创新和再创业以及财富和精神的继承,不少企业家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知从何下手。还有很多企业家面临这些问题时,自己也没有一个明晰的答案和计划,抱着走一步说一步的想法。也有不少企业比较好地处理了这些问题,企业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和发展周期。
甲:面对财富与精神的继承,企业家应该怎么做?
乙:面临当前这种交叠期,企业家应该做好充分、明晰的转型升级计划和企业传承计划,回答好四个问题——转哪里?如何转?传给谁?传什么?见图1-2。
图1-2 企业传承的计划
甲:党和政府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
乙:2016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民建、工商联组会。在此次会议上,总书记对民营经济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殷切的希望,对年轻一代的成长也提出了要求。对于民营企业的发展和企业家的成长以及年轻一代的培养问题,表示关切。这说明了党和政府对民营企业传承问题的重视。
同时,国务院也发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在政府不断地简政放权、制度改革等措施下,创新创业在国家层面被赋予了驱动新一轮发展战略红利的重任。
甲:民营企业交接班的情况会越来越多吗?
乙:2014年,全国工商联研究室对当前我国非公有制企业的整体运行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从企业主的年龄分布来看,平均年龄为49.6岁,50岁以上的企业家占到总样本的40%。照此推算,在未来十年,将出现大批企业家先后退休、第二代上任的情况。由此,中国将迎来首轮民营企业代际传承潮,并在未来形成企业传承的常态化。
案例思考
方太集团茅忠群——继创者中的新儒商
经过多年商业历练的茅忠群依然书生气十足,甚至有些腼腆。其他同龄企业家喝咖啡拼酒局,他却喜欢喝茶看论语;别人打高尔夫休闲,他却在家小唱一段越剧;茅忠群的“范儿”在今天的年轻企业家中看似有些老派,但他坚持不改变。
时间向前追溯至1994年,那一年茅忠群26岁,刚刚从上海交大硕士毕业。刚刚毕业的他,就在父亲的飞翔点火枪厂任职。不过茅忠群却并没有跟着父亲做管理跑业务,也没有去帮助飞翔点火枪想怎样摆脱低价的困境,而是待了一年,做思考与研究。因为早在毕业之前,茅忠群就看到了父亲的点火枪事业发展前景有限,低价已经做到极限,没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我不想守业,我要创业。”茅忠群的目的很明确,“这一年就寻找合适的项目。”当时微波炉和抽油烟机两个行业进入了茅忠群的视线,门槛并不太高而且没有特别强的外资巨头垄断。再三考虑,茅忠群选择了抽油烟机行业。
当时抽油烟机也并非蓝海产业,也有包括帅康、老板等一批民营企业在做抽油烟机,但茅忠群还是踏进了这个行业并且为未来打定主意:一定要做高端。或者是年轻时的茅忠群看到了父亲工厂的低价劣势,所以在自己做企业时直接切中了高端。方太是从未诞生之时起就被赋予高端的定位。
“中国厨房很特殊,油烟大,外资企业做得并不好,而国内企业又大部分致力于中低端产品的开发与营销。可这样的情况导致企业很难出头。中低端虽然门槛低,但一进去就面对几百个对手的竞争,高端产品虽然门槛高,但是一旦进入就能作为先行者而抢占先机,只要有好产品就不怕没有好市场。”主意已定,1995年茅忠群正式开始确定做高端抽油烟机项目。
项目确立,新公司该怎样管理又成为茅忠群需要解决的问题。见过老工厂中的复杂人际关系,茅忠群做出了一个当时父亲都想不到的决定:约法三章。“原来的人除非我看中,否则一个都不要,尤其是亲戚不能要,特别是管理层中;企业要从农村搬到城里去;第三就是有关新业务的重大决策由我说了算。”
年轻的茅忠群不希望自己创办的企业再度走上很多民营企业家族式发展的老路,工厂在农村迁不出来就一定摆脱不了错综复杂的关系,这里面包含最让他头疼的亲属裙带关系。“我知道如果我开了这口,将来就一定抹不开面子去做事,这对企业发展是最不利的。”茅忠群把人际协调的事情交给了父亲去处理,只一心研发自己的项目。而这约法三章也为方太的健康成长起到了护航作用。
初创业时总是艰苦的。父亲给的500万元创业费中430万元用来建了新厂,将企业从宁波的乡下搬到了现在的杭州湾新区,剩下的70万元用来做初创经费。为了有效地进入市场,茅忠群和员工一起做了几百家的入户调查,调查消费者对抽油烟机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方面。“我们最终总结出6大问题,包括漏油和不安全等。”
因为经费的紧张与初创业的冒险大胆,茅忠群做出了在当时看来绝对是创新的举动——与浙江大学的学生合作,为抽油烟机的外观做工业设计。彼时的抽油烟机只有品牌不同,而外观则千篇一律。行业里也从未有工业设计一说,更别提和高校学生进行合作设计。这一设计便是10个月,要知道,同行一款产品从设计到生产只用3个月,而茅忠群为第一款产品足足用了10个月。
然而,天马行空的创意与设计并不能在工业中实现,这给茅忠群泼了一盆冷水,“创意完美却做不出来,图纸上的产品受制于材料与工艺并不能生产出来,只能再次调整。”茅忠群最终将一款外观漂亮的深型机研制出来,以高于市面最高端产品20%的价格上市,非但没有滞销反而更畅销,“1996年就卖出4000万元左右,1997年开始上亿元了”。
也许是茅忠群内心早有方向,自从创业以来,茅忠群就为产品定性——必须是创新的,有工业设计的。因此,方太的技术研发室绝对算奢华,6000平方米的面积是行业内最大的厨电实验室。“我们有行业内唯一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也是民营企业里面唯一承担国家科研计划的技术中心。”方太的员工余女士很自豪地说。
茅忠群的管理之路已经走了15年,经历了从西方管理体系向中西合璧的现代儒家管理思想聚拢的过程。2000年,他开始读中欧EMBA,引入西方管理工具,2003年开始自学国学,2008年开始真正在方太引入“方太儒道”。八年的思考加上八年的实践,如今方太已经形成系统完整的“中学明道,西学优术,中西合璧,以道御术”的企业管理境界。其以企业经营为目标,既善于引用西方管理体系中的工具,形成管理之术,又在实践中体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才是真正契合自己企业的精神内核。
这正是茅忠群作为继创者最重要的里程碑,最终找到和回归到自身的性格特质和精神内核,再配合上务实、接地气的管理工具,茅忠群真正进入了自己的管理时代(图1-3)。
图1-3 方太企业文化构建历程
思考:你认为茅忠群身上有哪些明显的特质?
观古鉴今
勇于变革的商王盘庚
商朝自商王仲丁以后,国势逐渐衰落。当时废弃嫡长子继位制度,常拥立诸兄弟和他们的儿子继位,由此常争夺继承权,造成商朝九代混乱,诸侯都不来朝见,史称九世之乱。盘庚的父亲是商王祖丁。祖丁死后,祖丁叔父商王沃甲之子南庚继承王位。南庚死后,祖丁之子、盘庚的哥哥阳甲继承王位。阳甲统治期间,商朝国势继续衰落。阳甲死后,盘庚继承王位。盘庚即位时,商朝经过九世之乱,政治腐败,贵族奢侈,王室内争激烈,阶级矛盾尖锐,加上天灾频繁,商王朝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盘庚是位具有革新精神的君主,他为了改变当时社会不安定的局面,决心再一次迁都。可是大多数贵族贪图安逸,不愿意搬迁。一部分有势力的贵族还煽动平民起来反对,闹得很厉害。商汤建立商朝时,最早的国都在亳(今河南商丘谷熟镇西南)。在此后三百年当中,都城一共搬迁五次。这主要是避免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有一次发大水,把都城全淹没了,所以就不得不搬家。
盘庚面对强大的反对势力,并没有动摇迁都的决心。他把反对迁都的贵族找来,耐心地劝说他们。当他得知殷(当时称北蒙,即今河南安阳)一带土肥水美,山林有虎、熊等兽,水里有鱼、虾时,就决心到此来发展。为了动员迁都,他曾发表一次重要的演讲。“星火燎原”一词即由此次演讲内容凝练而成。贵族们竭力反对迁都,盘庚就发布文告,严厉命令他们服从。终于,马萧萧,车辚辚,他率众西渡黄河来到殷,史称“盘庚迁殷”。
迁到殷后,他以强硬手段制止贵族们搬回旧都的企图。他还提倡节俭,改良风气,减轻剥削,终于安定了局面。
思考:你的企业是否面临过重大危机?是怎么处理的?
二、大胆创新与“另起炉灶”
重点提示:面对当前中国经济的新形态和发展趋势,企业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唯有不断深入创新才能生存和更好地运营下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许多企业面临的首要挑战是“生存”,其次是“传承”。
来自全国工商联的两组调查数据:
1.明确表示愿意接班的“二代”仅占总样本的40%。
2.年轻一代中超过50%创立了新的企业。
对话
甲:为什么说继创者们的创新创业是企业传承的根基?
乙:绝大多数继创者们由于自身知识结构特点以及思想观念的时代性,决定了他们绝不只是守成者,他们在代际传承过程中不断地在尝试创新和创业,而且发现凡是顺利完成交接班的企业,无一不是立足于创新和再创业的基础之上。
甲:为什么有很多继创者不愿意接班?
乙:不愿接班的继创者只是不愿接任父辈手中的固有产业与原有商业模式,并不是不愿接受事业的挑战与重担,他们渴望拥有独立的事业和自主的商业模式。同时,年轻一代都会在参与企业管理或者建议献策的过程中,体现出创新意识,这是由于其自身知识结构和年龄层次所决定的必然行为。
甲:如何提升继创者的综合能力呢?
乙: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给予他们一定的支持,放手让他们进行外部创业。一方面为企业转型升级探索了新的路径,另一方面让年轻一代在创业中得到真正的历练和成长。所谓“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士必发于卒伍”正是这样的道理。若接班者只是“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很容易落得“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甲:创新创业的精神对于继创者重要吗?
乙:物质的传承只是一个程序问题,而精神的传承则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所谓“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有智慧的领导者必须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战略家和教育家,未雨绸缪,及早部署,身教言传,点滴在心。放眼古今中外,所有那些富过三代、五世其昌、绵延久远的家庭,无一不是将先辈们开疆拓土的创新创业精神融入一代代继创者的血液里,正所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案例思考
开启继创者之路——继创者戴梦泽访谈录
笔者:梦泽你好,刚听到你的朋友笑着说你是“富二代”。
戴梦泽:每当我的朋友向别人介绍我时说:“嘿,这哥们儿是个 ‘富二代’……”这个时候,我总会觉得无奈与尴尬,我只能耐心地和他们解释说:“并非所有的那些拥有富爸爸的人都得叫作 ‘富二代’,我们也是可以继续创新创业的一代,我们并不想做人们口中的富家子弟,而是想成为创业的继承者,做一个名副其实的 ‘继创者’。”
笔者:做一个名副其实的继创者,非常好!首先介绍一下自己的基本情况吧
戴梦泽:我出生在北京的一个拥有家族企业的大家庭里,打小在中国接受教育,一直到我高中毕业,便跟随父母一起移居到加拿大,并且在加拿大温哥华开始了我6年之久的大学生活。在国外的几年里,我结识了许多老师和朋友,从他们那里,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吸收到了不一样的思想,在那里的打工经历也是我难以忘怀的美好经历。同时也接受到了很多西方教育,了解了一些西方的文化。2012年,我重新回到故土北京,进入到家族企业中工作,同时开始了我的继创者之路。
笔者:请介绍一下企业以及你回到家族企业后的经历吧。
戴梦泽:不可否认,相对于那些白手起家,四处打拼才最终获取成功的青年企业家来说,我要幸运得多,坦然地说,因为我继承了父辈的物质财富,在父辈建立的产业上再进行创业,不必太过于为自己所要创造的事业而担忧资金、人力等问题。20世纪80年代,国家整体经济文化实力在迅速发展,我的姥爷开始抓住发展的时机,艰苦创业,最终建立了当时北京较早的一个电力工程公司,并且公司得以不断发展壮大,公司的发展可以一直延续到我的爸妈。到了1996年,因为家庭中有从政人员,因此暂时离开了这个行业,直至2006年,我的父母又重拾旧业,一切从头重新开始,继续投入到电力工程行业之中。家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基础为我未来的发展给予了很大的帮助,也给予了我孜孜不倦的奋进动力。
2012年我也投入到了这份工作之中,面对“电力”这个行业,我完全是一个新人,有许多的知识要学习,有许多的业务要熟悉,企业的制度、企业的管理、企业的投资、企业要获取的利润……这些对于当时的我来说,都是我所需要挑战的事情,都需要我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摸索。每当遇到难题,拿不定主意的时候,我会向长辈们请教。记得父母曾和我说,现在你拿不定主意的可以寻求我们的意见,但同时,你也要有自己的思想,以后的路,需要你自己能够担当一面,我感受到了他们给予的莫大鼓励与支持。父辈们靠自己不断的打拼,积累了物质上的财富、经验知识、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等优越的条件,为我当时继续从事电力行业,进行家族企业的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也让我很快地适应了这个环境,适应了这份工作。
在父母的影响与引导下,我开始慢慢地学会自己去处理问题,到万不得已的时候再去向他们寻求帮助,同时我发现一个问题如果需要很好地解决,还需要获得不一样的想法、不同的信息,因此需要我去接触不同的人,去获取他们不一样的思想,最后融成自己的一种新思想,从而把问题更好地解决。社会在改变,这就需要我们的思想也要改变,需要我们去创新。我想,对于我们这种传统的产业型公司来说,需要进行转型,需要吸纳不一样的建议,接受不一样的思想,一成不变只会让公司面临窘境。
在公司已经工作了5年。5年里,作为企业管理者,我觉得自己所担负的责任更重了,我对自己所处的角色有了新的认知,这就要求我不停地提升自己,成为一个公司的榜样。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经历困难,经受打击,每天面临着压力,但同时也是一种动力,推动着我不停地努力工作。我觉得自己在不停地成长,面临新的事情、新的状况时,我总会提醒自己要打起精神,勇敢面对。通过遇到问题,然后去自己的内心深处挖掘和思考,使自己发生很大的变化,最终我慢慢地学会应对那些困难、打击和压力,因此我觉得这对自我提升也是一种通路。
笔者:你对继创者群体是如何认识的?
戴梦泽:继创者们并不是独立的个体,我们会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以兴趣为导向,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之间建立社交网络。因此,我加入了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继创者联盟,在这里,有专业的学术指导平台,同时这里也是许多怀有共同理想的继创者们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继创者联盟以“继承、创新、秉承”为定位,秉承“搭建平台、成就未来”的理念,推动继创者努力提升自身素质,推动所在企业和组织的发展,塑造良好社会形象,履行社会责任。帮助企业培养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接班人。
我说过,我不是“富二代”,我要成为继创者。而在中国经济正处于代际传承与产业升级的叠加期,父辈的产业模式大多是“昨日黄花”,而对于拥有优质资金、技术、教育以及人际等整合能力的继创者,正成为中国产业转型升级中新的发展动力。因此作为一名继创者,我们不仅是父辈财富和精神的继承者,也是创业创新的践行者。对于现在的我来说,对未来的再创业之路充满了期待,对现在的自己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笔者:能深入地谈谈你对自己提出了哪些要求吗?
戴梦泽:努力提升自己的领导能力。良好的领导者善于发现企业、员工及其他管理者的优势,并将其优势发挥到极致,从而推动企业的的发展。不言而喻,缺乏领导能力将成为一个继创者面临的最大障碍。而现在自己并不是那么的如鱼得水、得心应手,需要自己进一步提升自己的领导能力。这就要求我需要提高决策的谋略能力,对全局工作的长远规划,集思广益,注重调查,精通业务,提高对企业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的设计能力。同时提高针对整个管理阶层的影响力、号召力和凝聚力以及决策能力。
努力提高自我创新能力。我们并不是简单地继承了父辈的企业,而是要大胆创新,进行二次创业。作为一名中国继创者,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进而提升自己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一项修炼,与此同时,更需要我们具有创新的思想。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面临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创业的大任,创新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企业的前景和自我发展格局。而保持思想先进和创新的根本在于学习,因此自己要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因为经验的缺乏,要求自己在今后的日子里能够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学习,从书本中学习,从父辈那学习,从同事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从实践中学习。
加强共享合作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发现单打独斗已不太可能创造出光辉的事业,个人英雄主义的时代已经渐行渐远,现在是依靠团队进行创业的时代。因此,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需要打造一个年轻的创业团队,团队中的每个人要学会分享,让共享思维为创新创业提供更大的发展基础,将共享合作精神植入到企业文化中,建立起良好的企业共享互助的环境,造就一个充满活力与自信的创新创业团队。
拥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也要具备享受生活的情趣。相对于那些从基层做起,白手起家的创业者来说,我是幸运的,但我同样感到他们也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曾经为了自己的梦想不懈努力,虽然尝受过各种辛苦,但就是这些困难才造就了他们的成功,同样赋予了他们不怕苦的精神。因此在这些方面,我想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才可以在面临困难的时候,自己才有更大的勇气去承受。而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强调生活与工作共存,甚至生活要更高于工作,就像一位继创者说的:“我们不认为成功是多么能令我们高兴的事情,而是享受过程,以及生活中的许多美好的细节,所以我们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生活是需要我们去享受的,而工作是我们享受生活的一部分。
我们是继创者,不愿单纯去做父辈的“左膀右臂”,不愿在父辈的荫庇下生活,不甘心只是做一个执行者,而是希望自己能够勇敢地闯出自己的一片美丽的天空。
思考:请回忆你的成长经历和工作经历。
观古鉴今
宰相必起于州郡——王安石的继创历程
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王安石出生于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父亲王益,时任临川军判官。王安石自幼酷爱读书,下笔成文。稍长,跟随父亲宦游各地,接触现实,体验民间疾苦。
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王安石随父入京,结识好友曾巩,曾巩向欧阳修推荐其文,大获赞赏。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登进士第四名,授淮南节度判官。任满后,王安石放弃了京试入馆阁的机会,调为鄞县知县。王安石在任四年,兴修水利、扩办学校,初显政绩。
皇祐三年(1051年),王安石任舒州通判,勤政爱民,治绩斐然。不久王安石出任常州知州,得与周敦颐相知,声誉日隆。
嘉祐三年(1058年),调为度支判官,王安石进京述职,作长达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在此次上疏中,王安石总结了自己多年的地方官经历,指出国家积弱积贫的现实:经济困窘、社会风气败坏、国防安全堪忧,认为症结的根源在于为政者不懂得法度,解决的根本途径在于效法古圣先贤之道、改革制度,进而提出了自己的人才政策和方案的基本设想,建议朝廷改革取士、重视人才。王安石主张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革除宋朝存在的积弊,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并以晋武帝司马炎、唐玄宗李隆基等人只图“逸豫”,不求改革,终至覆灭的事实为例,要求立即实现对法度的变革。但宋仁宗并未采纳王安石的变法主张。
治平四年(1067年),宋神宗即位,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从此王安石深得神宗器重。
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宋神宗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召见王安石。王安石提出“治国之道,首先要确定革新方法”;勉励神宗效法尧舜,简明法制。神宗认同王安石的相关主张,要求其尽心辅佐,共同完成这一任务。
王安石随后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阐释宋初百余年间太平无事的情况与原因,指出当时危机四伏的社会问题,期望神宗在政治上有所建树,认为“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
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王安石提出当务之急在于改变风俗、确立法度,提议变法,神宗赞同。
熙宁三年(1070年),王安石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同宰相,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法,开始大规模的改革运动。所行新法在财政方面有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在军事方面有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等。
熙宁四年(1071年),颁布改革科举制度法令,废除诗赋辞章取士的旧制,恢复以《春秋》、三传明经取士。同年秋,实行太学三舍法制度(图1-4)。
图1-4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