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经济3.0的由来
虽然“网红”的说法由来已久,但“网红经济”的概念却是近两年才开始出现的。这是由于从“网红”到“网红经济”的转变需要具备高质量的社交资产转化能力以及成熟的商业模式。
从前的网红仅仅在单打独斗、自娱自乐的层面,依靠粉丝的声援获得满足感。而近两年,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网红开始重视如何将其已经累积的粉丝群体进行变现,即进行社交资产的经济价值转化。
根据淘宝发布的数据,在2014年淘宝的“双11”活动中,销量排名前十的女装店铺中网红店铺占到七成;到了2015年,同样是淘宝的“双11”活动,女装店铺中网红店铺已经占到九成。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图表直观地感受一下。
网红名店“娜娜的店”“ALU”“张大奕”等数十家店铺,在没有得到任何额外推广资源和引流的情况下,活动期间都实现了2000万~5000万元的销售额,成为淘宝“双11”女装类目的最大亮点。要知道即便在没有节日噱头的平日,这些网红店铺在每次发布新品时也能实现500万~1000万元的惊人销售额。
与此截然相反的是,一些已经十分知名的服饰品牌在近几年却出现了股价下跌、实体店铺长期打折销售的窘境。这种鲜明对比,反映出由全新消费理念所构建出的网红经济这一新的经济模式正在散发出空前的魅力。
面对如此迅猛的“吸金”能力,网红已经不能用“小打小闹”“自娱自乐”来形容了。网红经济的基础便是网红们在虚拟网络里开创出的“粉丝”效应,这种基于庞大粉丝群体的优势,让网红们在华丽转身为一个销售者的时候无疑占据了制高点。以雪梨cherie为例:
雪梨cherie出生于1990年,其新浪微博的粉丝数量为164.8万(截至2015年年底)。成为网红后,她的淘宝女装店铺在2015年净赚2亿元人民币(淘宝给出的店铺销售数据)。
从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粉丝的高数量与店铺的高销售额之间一定存在必然的联系,这便是网红们的先天优势——把粉丝变为购买者,网红经济3.0便诞生于此优势之中。网红经济的规模与前景是由网红们的粉丝群体基础数量以及转化程度决定的。
关于网红经济的规模前景在网络上有这样的数据,即网红经济市场规模将会超过千亿元。我们不必纠结于这一预测数据是否准确,只需从其从业者与消费者的双重角度来看便能大体有所了解。
以目前最火热的在线直播为例,2016年直播行业的总产值在150亿元左右,2017年将会进入快速发展期。
超级网红papi酱获得真格基金、罗辑思维、光源资本和星图资本的1200万元投资。这一事件被业内人士称为网红经济圈中划时代的标志性事件,它不仅开创了网红融资的先河,更是资本大规模进入网红经济的例证。
我们再来看看以淘宝店铺作为粉丝转化主战场的网红店铺的表现。据淘宝提供的数据,目前在淘宝女装类目中,月销售额过百万元的网红店铺约有1000家。以此作为基础数据,我们简单推演一下可以得出:网红店铺在淘宝上的年销售额肯定超过120亿元。
窥一角而知全貌,我们仅仅列举了网红经济中几个独立的事件与数据,便可以感受到,整个网红经济的规模与发展潜力相当惊人。
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模式,它的表现让我们有必要对固有的社会化消费概念进行重新的解读。到底是什么让网红经济具有了如此的价值?答案就是网红们的这种社会化影响力。
所以,从本质上看,网红经济其实是粉丝经济的全新形式,它是眼球经济和注意力经济的集合。
网红经济依赖于网红对粉丝的直接影响力,在粉丝群体足够庞大时,便成为一种社会化的影响力。那么,这种影响力的根源来自何处呢?
我们仍然以papi酱为例,她之所以成为“2016年第一网红”,就在于其制作的视频节目选题设计出众、表现自由率真,既具有接地气的草根气质,又满足了年轻人的娱乐需求,使年轻人完成了与一个有趣的人的“社交”。
其实,网红的制造者是网民,而受众也恰恰就是网民,因此网红对于粉丝们来说有特殊的情感渗透其中,网红们通过个性化的方式为本来很普通的产品增加情感的溢价,这便是网红经济规模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