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手机理财需要防范的风险

相比起传统金融行业,手机理财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可以使得用户随时随地进行个人资金的投资和管理。金融行业和移动互联网行业本身就是高风险行业,作为这两个行业的结合,手机理财的风险也比单纯的金融行业或者互联网行业要大得多。

如何防范手机理财存在的风险,保障用户本人的经济利益,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虚假APP理财平台和钓鱼网站

上班族小李最近换了部新手机,因为自己经常使用手机银行进行转账汇款,所以小李需要下载手机银行APP。当小李在网页搜索“工商银行手机银行”后,进入了一个看起来很正规的网站。

正当他填写个人信息的时候,“手机管家”APP提示有风险,但是小李还是填写完并点击“确认”。没过几分钟,小李收到短信提示,他的银行账户里剩余的几十元钱已全部被转走。事后,小李才反应过来原来这是个钓鱼网站。

不法分子通过钓鱼网站诈骗钱财,是最常见的一种下载风险,因此,用户应该提高警惕,不可轻易相信淘宝旺旺、QQ等即时通讯工具里弹出的各种富有诱惑力的广告及其网页地址。

当用户使用手机WAP浏览网页地址时,会直接暴露用户名和密码等重要信息,影响账户安全。尤其是理财类APP,如支付宝、财付通以及微信等,这些即时网络支付渠道最有可能被钓鱼网站利用,并盗取用户信息。为了规避相关风险,用户应该心中有数,提高防范意识,不随意点击虚假APP平台或者钓鱼网站。

■利用手机短信进行各种诈骗活动

近年来,银行通过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这三大通信移动公司陆续开通了手机短信服务,通过短信提示来告知用户最新的资金变动及投资理财信息,不料却被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利用手机短信进行各种诈骗活动。

几天前,熊先生收到一条尾号为95588(工行客服电话)发来的短信,内容是工行的电子密码器即将升级,请熊先生尽快点击并登录短信中的提示网站,确认个人资金。

熊先生首先询问了其他办理了工行卡的朋友,是否也收到这样的短信,得到否定的回答。然后他又打电话咨询工行的客服人员,明确工行并没有举办或者安排类似的活动。于是熊先生做出判断,这是条诈骗短信。

此类短信经常以“系统更新或升级”为由,通知用户登录虚假网站,从而盗用用户的个人信息,非法挪用或占用用户的个人资金。

这就需要用户提高防范意识,掌握辨别诈骗信息的能力,并在适当的时候进行举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维码的恶意传播

白领张莉在一个楼盘销售中心看到一则团购买房广告,广告上有一个二维码图案,图案旁边写着:“欲知活动详情,享受更多购房优惠,请扫旁边二维码!”本来就有购房打算的张莉,就拿起手机扫了一下二维码。没想到几分钟过后她就收到了手机欠费的短信。这时她才意识到:原来刚扫过的二维码有病毒!不然不可能昨天才充的100元话费一天内就全部花完了。

二维码本身只是一个网络链接,是进入网络的端口之一,它并不存在任何侵略性或者攻击性。但是,一旦它所链接的内容存在问题,那么这个二维码就变成了“有毒”的二维码。

二维码产生之初,本是为了能让用户迅速链接网址即时查询。如今,二维码已经成为了大众生活的主流应用之一,不仅应用在查询促销信息、团购消费、在线视频等方面,也开始向电视媒体这一传统领域进军。

国内各大电视台也纷纷开通二维码功能,来提高与观众之间的互动。甚至各种宣传小广告也“与时俱进”,纷纷用上了二维码。

可以说,处处皆有二维码。但也正是在二维码全面崛起的背景下,利用二维码进行恶意传播的行为,例如手机病毒、虚假信息、诈骗活动等,也越来越多,令人防不胜防。

犯罪分子一般将木马程序、网络病毒或者账号窃取软件等网址链接到二维码图片中。用户只需轻轻扫描,手机就会自动下载相关软件,远程监控程序得以被执行,各种支付账户及其密码也会通过数据的形式被复制或转移,甚至可以重设用户的第三方支付密码。更有甚者,在后台实时监控用户的移动支付情况,控制用户手机终端。

因此,用户在扫描二维码之前,应该判断该二维码的来源。换句话说,也就是对发布二维码的公司的正规性或合法性要有一个基本判断。如果用户无法做出判断,则要提高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