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文化公开课:军事文化五讲
- 李世化
- 1527字
- 2021-03-26 05:52:50
李光弼:血战太原,挫败强敌
李光弼是安史之乱中参与平叛的主要将领之一,善于谋略,为人有大度。《新唐书》赞颂他沉鸷有守,赏信罚明,毅然有古良将风。在太原之战中,他率领军民坚决抵抗,一举挫败了史思明叛军,成功地打了一场防御战,因平叛有功,后封临淮郡王。
李光弼(708—764),唐代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人,契丹族。唐天宝十五年(756)初,李光弼经郭子仪推荐为河东节度副使,率兵东出井陉(今河北井陉西北),参与平定安史之乱。先后攻破常山(今河北正定)、九门(今河北藁城西北)、赵郡(今河北赵县)等地。五月,与郭子仪会师常山,乘敌疲惫出击,大败史思明部于嘉山(今河北曲阳境),进围博陵(今河北定县),军威大振,使河北十余郡皆杀叛吏归唐。
至德二年(757)春,安禄山攻陷潼关,正围困史思明于博陵(今河北定州)的李光弼部,撤围西入井陉(今河北定州),还太原。史思明再度攻占常山(今河北正定),夺回河北全境。二年正月,史思明自博陵、蔡希德自上党(今山西长治)、高秀岩自大同(今山西朔州东北马邑)、牛廷玠自范阳(今北京城西南)率兵共10万,会攻太原,企图夺取河东,进而长驱直取朔方、河西、陇右等地。
当时,李光弼所部精兵都已调往朔方,太原所剩只有河北兵5000人,加上团练(地方武装)之众,也不满万人。面对叛军的强大攻势,诸将都惶惧不安,主张修城自固。李光弼认为,太原城方圆40里,叛军将至而动工修城,是未见敌而先使自己陷于困境。他率领军民在城外挖掘壕沟,并做了几十万个土砖坯。等到史思明的大军攻打太原时,他命令将士用土坯修筑营垒,哪里被损,就用土坯补上。史思明派人去山东取攻城器械,以蕃兵3000人护送,途中被李光弼遣兵拦击,全部歼灭。
◆ 李光弼
◆ 骑兵铜像
史思明围攻太原月余不下,便选精锐士卒为游兵,让他们进攻城南,再转攻城西,自己则率兵攻城北,而后转攻城东,试图寻找唐军防守漏洞。然而李光弼治军严整,警戒巡逻无丝毫懈怠,使史思明无懈可击。李光弼派人悄悄挖掘地道,通至城外,叛军在城外叫骂挑战,常冷不防被唐军拖入地道,拉至城上斩首,吓得叛军胆颤心惊,走路时都低头看地。叛军用云梯和筑土山攻城,唐军便在城下先挖好地道,使其靠近城墙便塌陷。李光弼为阻止叛军强行攻城,还在城上安装大炮(抛石器),发射巨石,一发可击毙叛军20余人,史军士卒死于飞石之下者甚众,被迫后退,但围困愈加严密。李光弼为打破叛军围困,以诈降手段,与叛军约期出城投降,暗地派人挖掘地道直至叛军军营之下,先以撑木支顶。到约定之日,李光弼派部将率数千人出城伪降。叛军不知有诈,正在调动出营时,突然营中地陷,死千余人,顿时一片慌乱。唐军乘机擂鼓呐喊,猛烈冲击,歼灭叛军万余人。
正当太原之战紧张进行时,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安庆绪夺取帝位后,命史思明回守范阳,留蔡希德等继续围困太原。二月,李光弼率军出击,大破蔡希德军。
乾元二年(759)七月,李光弼任天下兵马副元帅。史思明军突然渡河,陷汴州(今开封),逼洛阳。李光弼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县南),威胁叛军侧翼,使其不敢西进。随后伺机出战,挫败了叛军对河阳三城的进攻,歼敌2万。
宝应元年(762),李光弼进封临淮郡王。次年,遭到李光弼打击的叛军首领史朝义自杀身亡。安史之乱基本被剿平。但是,朝内宦官程元振、鱼朝恩等人都与李光弼不睦,力图中伤。广德二年(764),备受朝廷猜疑的李光弼在徐州抑郁而死。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起,掌握兵权的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直到唐代宗宝应元年(762)才彻底剿平,前后达八年之久。这次叛乱虽然被翦灭,但是造成的影响非常恶劣,藩镇割据成为事实。唐朝中央政权失去了对藩镇大将的控制,从而形成了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局面,并最终导致唐朝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