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民族英雄,平倭防虏

戚继光是明代著名将领,民族英雄。在明代中叶倭寇横行中国东南的时候,戚继光与俞大猷等将领通力合作,剿灭倭寇,为抗倭卫国作出了重大贡献。

戚继光(1527—1587),字元敬,号南塘,又号孟渚,山东登州(今山东蓬莱)人,原籍河南卫辉,生于一个军人世家。戚继光的父亲熟读兵书,精通武艺,治军有方。从小,戚继光就受到良好的家庭熏染,怀抱忠心报国之志。明朝中叶,倭寇对中国东南沿海的侵扰越来越甚。日本武士、浪人、海盗等在日本官府的支持和怂恿下,与中国沿海的地方官僚、土豪、奸商沆瀣一气、狼狈为奸,在万里海疆大肆烧杀抢掠、为害百姓。

嘉靖三十一年(1552),戚继光参加了山东的武举考试,在数百名考生中脱颖而出,一举考中。第二年夏天,戚继光被提拔为山东都指挥佥事,开始全面参与防海抗倭。戚继光率军之初,同僚和敌人都不把他放在眼里。一次,一支800余人的倭寇窜到浙江慈溪一带,将数倍于自身兵力的明军打得大败。戚继光率军救援,他跳到一个高处,弯弓搭箭,一连三箭,把三路倭酋一一射倒。贼首束手,喽罗们作鸟兽散,将士们连连称赞。

鸳鸯阵是戚继光在抗倭战争中独创的一种阵法,此阵法以十一人为一队,居首一人为队长,旁二人夹长盾,又次二从持狼筅,复次四从夹长矛、长枪,再次二人夹短兵。阵法可随机应变,变纵队为横队即称两仪阵,两仪阵又可变为三才阵。

戚继光虽然以三箭退敌,但他深感明军存在严重问题,整肃军纪、加强装备、提高战斗力才是制胜的关键。原先世袭的卫军战斗力太差,戚继光多次上书请求招募新军。他说:“现在的官军,平时不训练,行军不带粮,打仗时没有统一号令,驻扎时不会安营扎寨,这样的军队,绝不可能抵挡身经百战、有必死之心的倭寇!”在戚继光的一再坚持下,终于获准招募新兵。经过几个月的严密筛选和艰苦训练,他建立起一支以义乌农民和矿工为主的新军。此后几年,戚家军驰骋海疆,所向无敌。嘉靖四十五年(1566),在中国沿海横行200年的倭患终被肃清。

戚继光坐像

嘉靖帝

隆庆元年(1567),刚刚平定“南倭”的戚继光奉命北上抵御“北虏”。他先被任命为京军神机营副将,后被任命为蓟镇总兵,负责从山海关到京师的军政事务。在戚继光任蓟镇总兵不到三年的时间里,明朝北部最强劲的敌人、蒙古贵族俺答汗就放弃了敌对态度,接受明王朝的封贡,并表示永远不再南下骚扰。戚继光知道,俺答汗放弃对抗愿意合作,原因之一就是蓟镇的强大军事压力。所以,他一刻也没有放松对军队的操练。

隆庆六年(1572),兵部官员汪道昆到蓟镇巡视。戚继光组织了一次有数万士兵参加的军事演习,步兵、车兵、炮兵等多兵种联合参与,既有基本技能的表演训练,也有各兵种之间的协同作战。规模之大,气势之伟,令观看演习的戚继光本人都深受感动,相信“边事真有可为”。

戚继光在蓟镇做的第二件大事就是修筑、加固长城。在修筑山海关长城时,戚继光发现长城东端与大海接合处防御薄弱,敌人很容易乘机而入,必须想办法堵塞漏洞。他与参将吴惟忠彻夜商量,决定建造“入海石城”,将长城一直延长到大海深处。在40多年的戎马生涯中,戚继光“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或在东南沿海扫灭倭寇,廓清海疆;或在北方练兵御边,使蓟门安然。他智勇兼备,多谋善断,练兵有方,指挥戚家军“飚发电举,屡摧大寇”,甚至还出现过歼敌上千人,而“戚家军”却无一人阵亡的罕例,被誉为我国“古来少有的一位常胜将军”。

戚继光《凯歌》

万众一心兮,群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

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

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

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