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从未如此紧迫,中国“芯”正面临着一场生死竞速。

当地时间2018年4月16日,美国商务部突然宣布对中兴通讯的制裁令。即便是专门跟踪科技领域的记者,也颇感意外:美国政府竟然真的对一家中国企业发起了“定向打击”!而中兴作为全球第四大通信设备制造商,竟然会被一拳击倒。

从“301调查”到关税清单再到直接禁售芯片,美方的行动不断升级。

种种迹象显示,中兴事件不是偶然、孤立的案例,中国“芯”也不是这场战略博弈中的唯一压力点。这是组合拳里试探性的一记摆拳,抑或是大棋局中精心布下的一枚棋子,我们应当将其放置在广阔的全球视野和历史大潮中去观察。

芯片技术,现代工业和信息社会的基石,是不容被“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

与中国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相比,中国芯片长年发展滞后,“心脏病”之说由来已久,以至于中国芯片危机成了典型的“灰犀牛”——风险就在身边,许多人却熟视无睹。

时至今日,自主可控已成为事关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问题,芯片企业也不能总是寄人篱下,在别人已有的环境中说“me too!”

要不要碰多数人认为不可做的核心技术、敢不敢大投入去做市场化的产品?创新大国背后到底暴露出哪些“卡脖子”问题?带着这样的困惑去追寻,发现30年前就已经不乏这样的疑问。

曾几何时,中国研制CPU时一片嘲笑声——花这点钱想做CPU,真是“鸡蛋碰石头”。

服务器也好,CPU也好,不管多么复杂,对中国芯片探路者而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必须试之。

在过去这些年里,中国“芯”尝试过“以买代造”,尝试过“市场换技术”,尝试过借用资本的力量吸收消化核心技术,也学习过美国的市场竞争,学习过日本的产业引导,学习过韩国的资本扶持,但成果总是差强人意。

是因为中国芯片发展错过了技术和产业的“黄金期”吗?诚然,奋起直追需要翻越更多的高山,甚至需要一些“逆周期”的非常举措。方舟、龙芯、申威……让人们明白了一个事实,通过掌握核心技术打造自主品牌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不能急于求成,必须持之以恒,不放弃,不动摇。

有人说,中兴事件给中国制造兜头浇了一盆凉水,中国“芯”病更是扯下了中国科技的“遮羞布”。果真如此吗?与世界科技强国相比,我们还有很多差距和不足,但中国科技实现的历史性跨越也摆在那里。我们有自信,但不自大。

创新是一个试错过程,设计能力再强的公司也不可能一次设计满足全部要求,只有把最新的技术和产品“用起来”,我们才能找到需要“打补丁”的地方。

以芯片为例,从全世界的产业发展历史和现状看,也没有哪一个企业甚至一个国家可以实现芯片全产业链的完全自我供给。

围绕这个紧急但影响深远的事件,即使是那些很少在公众面前露面的科学家、企业家也大声疾呼:自主可控是一条坎坷之路,但这绝不代表我们要封闭起来。同时,这也是一条团结和奋进之路,自主可控是“用”出来的,要给芯片企业试用和完善的机会。

在这本书里,我们试图探寻和解答几个疑问:这轮贸易摩擦的真相是什么?中国“芯”为何遭遇这样的困局?未来将何去何从?

要从浩瀚的原材料中,合理选择片段,构成一幅芯片困境突围的中国拼图,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个不小的挑战。以通俗的语言,把围绕芯片的大国博弈与芯片60年历史娓娓道来,更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这类题材不仅难在专业艰涩,更难在能否有既见树木也见森林的理性与从容。总要有人披荆斩棘。

感谢人民邮电出版社,没有他们的大力支持与敦促,我们不可能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完成这项不可能的任务,他们的耐心与专业,促成了本书的最终成稿和出版。

感谢新华社社长蔡名照、总编辑何平、副社长张宿堂,感谢国内部领导赵承、秦杰、陈玩娟、霍小光、陈二厚,始终勉励我们秉承专业精神、探寻新闻背后的本质。

感谢中国科学院、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国电子学会以及接受我们采访的所有人,给予我们如此宝贵的真知灼见,让我们得以洞察芯片背后的风云变幻。

感谢我们的同事,一直鼓励支持砥砺同行。也感谢我们各自的家人,理解和全力支持我们为这本书付出大量业余时间。

就在本书即将截稿的时候,大洋彼岸传来消息:2018年7月13日,美国商务部正式解除了对中兴的禁令,在经历长达三个月的动荡之后,中兴事件迎来了转机。

这三个月里,世界局势也跌宕起伏:美国威胁对中国加征的关税,已经从500亿美元增加为5000亿美元;欧盟将对美国谷歌公司处以巨额罚款,预示美欧经贸矛盾加剧;美俄首脑终于会晤但效果却不如预期;日本与欧盟初步达成协议,要建立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区……

从科技迅猛革新到世界经贸秩序剧烈调整,从新的社会思潮孕育再到全球地缘政治格局重塑,很难说这不是一场大变局的前夜。

小小的芯片之地,率先投射了这场大变局的风云诡谲。

我们衷心希望,这本书能让广大读者一听时代大潮的涌动之声。

陈芳 董瑞丰

2018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