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做事心态

——工作态度比工作能力更重要

作为一名员工,一定要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和任务,按照要求有计划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保持言行一致、日事日毕的工作态度,不断提升自己。

明确目标,奋勇向前

有人曾经说过:目标是一座灯塔,照亮船只在大海上的航向;也有人说过:目标是指南针,在我们迷茫无措时为我们指明道路。话虽如此,但是目标是什么样子的,很多人都不知道该怎样进行描述。并不是说这些人没有目标,只是他们的目标并不明确,所以才会显得大而空,看不到也摸不着;而那些明确自己目标的人,即便是在前进路上遇到了问题和挫折也能灵活周转,调整之后向着目标前进。

由此可见,明确工作目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人在忙碌的工作状态中,往往会渐渐偏离自己预定的轨道。有的人拥有短期目标,虽然能够取得暂时的成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不明确,直到最后失去方向。所以,明确工作目标就是要求我们不论何时何地都要在心里谨记目标,让它能够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目标对于成功就像空气对于我们,没有空气人会失去生命,同样没有目标的人生也无法成功。

那么如何明确职场中的奋斗目标?第一,“人能设想和相信什么,人就能用积极的心态去完成什么”。如果你预想出目的地,你的下意识心理就会受到这种自我暗示的影响。第二,如果你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你就会有一种倾向——试图走上正确的轨道,奔向正确的方向。于是,你开始行动了。第三,目标确立以后,在面对一些机会时你会变得敏锐,而这些机会将帮助你达到目标。第四,当完成了前三步以后,你的工作就开始变得有乐趣了。你因受到激励而愿意付出代价,能够预算好时间和金钱。你对目标思考得越多,就会越有热情,你的愿望也就会变得更热烈。

侯勇出生在江苏连云港一个普通的家庭,15岁的时候他便因为家庭条件不好而辍学了。从学校辍学回家那一天,他的父亲就告诉他:“你以后一定要出人头地,做一个让父母骄傲的人。”

虽然15岁的侯勇还不知道何谓出人头地、何谓让父母骄傲,但是他却将父亲的话当成了自己最初的目标。

随后他到煤矿当了一段时间的筛煤工。因为工作出色,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被某食品公司的领导看中,先是在食品厂做烤面包工人,后来又被调到食品公司的肉联厂去卖肉。虽然工作换了,但是目标没有换,此时的侯勇明白了自己的目标:做筛煤的工作,就要当最优秀的筛煤工;做卖肉的工作,就要当最优秀的卖肉人。在干了一年的卖肉工作之后,因为工作表现突出,他被提拔为车间主任。此时他的目标又变成了:当最优秀的车间主任。

正当侯勇奔着自己目标前进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他阴差阳错地进入了娱乐圈。当时,他有一个朋友想去考江苏省戏剧学校,自己一个人去又觉得没底,所以就拉上侯勇陪他一起去。到了录取结果揭晓的时候,他的朋友没考上,侯勇却考上了。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江苏省戏剧学校那一年仅仅录取了两名考生,而侯勇便是其中之一。

1989年,侯勇从戏剧学校毕业,被分配到了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话剧团,可此时的侯勇却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折:不被剧团重视。

当时的话剧团演员众多,分配角色的时候都是按照资历来进行。几乎所有重要的角色都是由那些资历老的演员来担任,侯勇作为一个刚从戏剧学校毕业的新人,自然而然就只落得了类似于路人甲、路人乙之类的小角色,甚至连一句台词也没有的角色。有一次,他被分配到的角色是饰演一名旗手,这名旗手在整场戏中一句台词也没有,而这个角色,他一演就是整整的一年。

侯勇心里明白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当最优秀的演员。可是在这种情况之下,如何能达到自己的目标呢?侯勇陷入了沉思。

渐渐地,侯勇找到了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

首先,目标太笼统,没有一个具体的努力方向。俗话说“术业有专攻”,虽然自己定下了“成为一名优秀演员”的目标,但演员所出演的角色是非常多样化的,自己究竟要成为一名什么样的演员呢?这一点他并不清楚,即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清楚。

其次,他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在侯勇的身上有三个优势:其一是潜质。作为一个演员来说,侯勇是合格的,也就是说他的艺术潜质是有的,只是因为舞台和角色的限制,他没有发挥出潜质。其二是经验。这十年的舞台表演,虽不曾出演过主要角色,但是为自己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对于一名演员来说,这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其三是气质。作为一名部队文艺工作者,经过十年的沉淀,他身上已经自然形成了一种军人气质。

经过一系列的分析之后,侯勇的目标更加清晰了:做一名优秀的军人演员,塑造好每一个军人形象。为了演好军人,侯勇开始不辞辛苦地坚持每天锻炼,以塑造标准的体形。除此之外,他还利用一切机会,经常去团里观看老演员排戏,仔细观察他们的动作、台词、眼神,认真琢磨演技。

功夫不负有心人,就在侯勇不断磨练自己演技的时候,实现目标的机会到来了。他在朋友的推荐下,开始实现自己演军人的目标——他出演了《声震长空》的男主角。因为在这部电影中的出色表演,他又获得了一次演出的机会——被电影《冲出亚马逊》的导演选中,出演片中的男主角王晖。凭借这两部电影,他先后获得中国长春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中国电影华表奖的优秀男演员奖,他从当初的“龙套专业户”成为著名演员。

后来,他又连续出演了多部军人题材的影视剧,如《DA师》《济南战役》《铁色高原》《陈赓大将》等。在这些影视剧当中,侯勇真正做到了“演一个像一个”,深得观众的喜爱。

正因为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并坚持努力下去,侯勇才获得了成功。由此可见,明确目标,对每一个想要获得成功的人是多么重要,因此一定要懂得重视。只有明确目标,奋勇向前,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做好自己的工作时间表

在职场中,任何人都会有惰性,只不过有的人能战胜惰性,而有的人却不能。很显然,那些能战胜惰性的人总是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而无法战胜惰性甚至纵容惰性的人则根本无法做到守时,更不用说把工作做到位了,也更不用说获得成功了。

那么,为什么在同样的工作、同样的职场环境下,有的人能够战胜惰性,而有的人却做不到呢?很简单,前者除了有自控能力之外,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善于给自己制订一些时间表,让自己的行动按照时间表来进行,从而就比较容易克服惰性,做到准时了。

我们都知道,文艺界人士的工作是很忙碌的,特别是生活在演出一线的文艺界人士,每天所要出席的活动、完成的工作都是有时间要求的。那么,这些文艺界人士为什么都能做到准时出现在一些活动现场,做好自己的工作呢?很显然,他们有自己的行程安排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工作时间表。很多文艺界人士都曾坦言,如果缺少了时间表,他们将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该做什么。香港著名演员梁朝伟就是其中之一。

梁朝伟,1982年正式踏进演艺界,加入无线电视演员训练班。他在TVB多年,演过《新扎师兄》《鹿鼎记》等多部脍炙人口的经典电视剧。当年曾与张曼玉合作,凭借《新扎师兄》一片崭露头角;出演《花样年华》又遇上张曼玉,果然不负天意,这部电影又引起了轰动。

自1988年起投身电影圈,梁朝伟再凭《杀手蝴蝶梦》(1988年)及《人民英雄》(1990年)两度夺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配角,势头锐不可当。

成名之后的梁朝伟身跨三个行业:电影、电视剧、歌坛。时间逐渐开始变得不够用,不仅要拍戏,还要应付一系列的活动:访谈、晚会、节目等,众多的工作在等着梁朝伟。面对这么多的工作,很多人都觉得有些忙不过来,即便能忙过来,也会以应付的心态去对待,特别是一些电视节目,仅仅是到场了事,根本不会把它当成一份工作去做。可是梁朝伟并不这样想,他觉得作为一个文艺界人士,任何一场晚会、任何一档电视节目邀请自己,那就是自己的一份工作,自己必须要好好面对。并且,他还透露,要想让自己工作更有意义,就要善于利用自己的时间表,推掉一些演出、晚会。

——摘自《勤奋是成功的基石》

难道这是梁朝伟“懒惰”的一种表现吗?其实不然,梁朝伟之所以如此看重自己工作的时间表,是想给自己留出足够多的时间来好好完成每一件工作。比如一般人赶一场晚会,估计也就留出1个小时的时间,但是梁朝伟却会挤出半天甚至一天的时间,从一开始到最后他都在场。

正是这种敬业精神,使得梁朝伟的名气越来越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欢和尊敬。那么我们在平常的工作中,我们该如何做才能做好自己的时间表呢?

第一,分清轻重缓急,把重要的事情排在第一位。

工作的时候,并非所有的拖延者都是不负责任、懒散懈怠的人,相反,在拖延者中,有相当一部分的人工作勤勤恳恳。他们之所以拖延,是因为他们对工作分不清轻重缓急,弄不清自己该先去做什么,时而做做这,时而做做那,结果是什么都没做成。

因此,在安排自己时间表的时候,一定要明白哪些事情是最重要的,哪些事情是不重要的。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这样才能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把重要的事情做完、做好。

第二,明白一点:紧急之事并不一定重要。

这是大多数人在工作中经常犯的一个错误:认为紧急之事一定就是重要之事。按照这种错误的逻辑,很多人把时间都花费在了一些紧急但是却不重要的事情之上,最终没能把工作做到彻底。比如电话铃响了,尽管你正忙得焦头烂额,也不得不放下手边的工作去接听,这些突如其来的事情通常会给我们造成压力,逼迫我们马上采取行动,但这些事却不一定很重要。那么,什么才是重要的事情呢?通常来说,重要的事情应是那些与实现公司和个人目标有密切关联的事情。

第三,让工作条理化。

有句话说得好:“喜欢条理吧,它能保护你的时间和精力。”工作无序,没有条理,必然浪费时间。试想,如果一个文字工作者的手里资料乱放,本来一天就能写好的材料,找资料就花了半天工夫,岂不费事?

因此,在安排自己时间表的时候,一定要明白一点:别让自己的工作杂乱无章,首先该做什么、以后再做什么,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和顺序,这样才能真正把工作做彻底。

第四,每日设立目标。

每天早上,花5分钟左右的时间,用现在时态写出你的前10个目标。为此准备一个活页笔记本,在每天开始书写你的10个目标时,就把它们深深地刻在脑海的下意识里。每天书写目标,将激发你的精神力量,刺激你的大脑,使你更警觉。一天下来,你会发现机会可能更迅速地朝你的目标移动。

第五,每日计划与组织。

最好是前一天晚上,花几分钟把即将来临一天的每一项活动做好计划。始终从列单子开始,永远在纸上进行思考,这是取得出色成就的最强大、最重要的行为准则之一。

优秀员工总是能制订一份科学合理的工作时间表,从而有效地利用自己的时间,而那些平时毫无计划、靠遇事现打主意工作的员工,只有在没有效率的工作中忙碌和混乱。

理清头绪,成就自己

对于很多人来说,工作很可能就是一团乱麻,可是这其中有的人成功了,而有的人失败了。虽然说成功有成功的理由,失败有失败的原因,但细细分析一下,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成功者身上有一个共同特点:善于理清工作的步骤,让自己的工作“头绪化”。

或许很多人对“头绪化”的工作没有什么切身感受,也就不能体会到这种工作方法的魅力所在,但是央视著名主持人王小丫对此却深有体悟。

王小丫自从进入中央电视台当了节目主持人之后,似乎就没有空闲过,她的工作日程总是排得满满的,特别是遇到一些临时性的主持任务时,她更是忙得不可开交。

她主持过《商务电视》《供求热线》《金土地》《经济半小时》《开心辞典》等栏目,还客串主持了《对话》等栏目,“3·15”消费者权益日直播晚会、上海财富论坛、科技下乡、环保主题电视节目……这一连串的播出任务放在谁身上都可能出现忙乱的景象。但是王小丫忙归忙,却从来不乱,在银屏上出现的她给人的感觉总是那么稳重、自然、有气质,特别是她的神态,更是一副稳定自若的样子。

那么,王小丫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很简单:把工作的头绪理清楚,一步一步来。在说起自己的工作步骤时,她用烹调做过一个比喻:工作就好比做菜一样,你放材料、佐料的时候必须要有条理、有顺序。第一步该放油,第二步该放蒜、辣椒,然后就是菜、盐、味精……要想把菜做得好吃,这些步骤不能弄乱了,否则你做出来的菜不仅没有好看的菜色,也不可能会有好吃的味道。工作也是如此,第一步该做什么,第二步该做什么,你同样不能弄乱了,否则你的结果可能就是失败。

有一次,王小丫在主持《开心辞典》的时候,突然接到了外景的任务,正当她匆匆赶往外景场地的时候,却接到家人的电话,需要她马上赶回家……既要录制节目,又有采访任务,还要急着赶回家,换做别人,可能早就乱作一团了。但是王小丫稍微思考了一下,便作出了安排:首先做好外景的采访任务,因为外景不比在直播室录制节目,时间不等人,事情也不等人。就在她赶往外景采访的时候,她请自己的好友帮忙订购飞机票,外景一结束,她就赶往机场,回家处理私事。

就这样,一团乱的工作状态得到很好的解决,王小丫不仅没有耽误直播,也没有耽误采访,当然,还没有耽误赶回家处理事情。正是凭借着这种干练的精神,王小丫获得了一系列的奖项。

职衔的复杂也决定了王小丫工作的繁杂。但是在繁杂的工作面前,王小丫依然做得很好,工作做得很到位、很彻底,这和她善于理清自己工作的头绪是分不开的。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要想在职场中提高自己的职场竞争力,除了要提高自己的能力之外,还有一点非常重要:让自己的工作头绪化,不要因为忙而变得乱,不要因为乱而变得更忙。

那么,在工作之中,该如何才能理清自己的头绪呢?

1.学会管理自己的工作

所谓管理自己的工作,实际上是指对自己工作进行合理的时间分配。这种时间上的分配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自己的工作效率,也保证了工作和时间的完全重合。在规定的时间里做规定的事情,而不是因为一旦时间充足就浪费时间,一旦时间不充足就胡乱完成工作,这样做自然不能将工作做到彻底。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每一项工作需要多长时间了如指掌,这一点可以在平常的工作当中积累经验。

2.做好自己的工作计划,尽量做到统筹规划

有计划的工作和没有计划的工作其结果是完全不同的。为什么很多人在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时间非常充足,而做另一件事情的时候时间却往往不够用呢?原因很简单:他们没有将时间进行统筹规划,在时间充裕的时候还可以做点别的事情,从而改变时间不足时捉襟见肘的境况。

3.做好经验总结,提高自己处理突发事件的经验

最容易让工作变得毫无头绪的莫过于一些突发事件了,如何处理好这些突发事件将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彻底完成工作。比如在工作过程当中,老板突然给我们一个紧急任务,这个时候,该怎么办?立即放下手头工作去处理,还是分析思考之后再去处理?在处理这些紧急事件的时候是不是还能继续完成自己原先的工作呢?这些问题都得好好考虑,在平常的时候多多积累经验,以备不时之需。

直面困境,脚踏实地去努力

在工作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而这些困难对我们而言就是一种压力。当我们面对它们时,千万不要选择逃避,更不要投机取巧,而是要学会正确面对,脚踏实地去努力,唯有如此,才能跨越它们,把想做的事情做好。

在一座寺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两个一胖一瘦的小和尚。老和尚每天都叫两个小和尚到附近的镇上去化缘。从寺庙到镇里有两条路:一条是近路,要经过一片浅溪和一座独木桥;一条是远路,之所以远,是因为要绕过一座山。胖和尚每次都走近路,总是谨慎地过独木桥,小心翼翼地过小溪,然后到镇上化了缘,也不逗留,便沿着原路早早地回到庙里;而瘦和尚每次都走远路,总是一路上游山玩水,采花弄石。化缘的时候,也是这里瞧瞧那里看看,回到寺庙的时候,太阳总是快要落山了。

老和尚渐渐地老了,他决定在两个小和尚之间选出一个接班人。胖和尚很老实,做事中规中矩,稳妥可靠;而瘦和尚虽然贪玩好动,但是很聪明,有时能独辟蹊径,事半功倍。老和尚反复思量,就是拿不定主意,不知道该选择谁。

这一天,老和尚叫两个小和尚化了缘后各买一袋大米回来。胖和尚先化了缘,买了一袋大米就往回赶。但他并没有像平常那样走近路,而是选择了走远路,因为背着一袋米,身体移动受限,他怕趟水和过桥的时候,脚下不稳,不如走远路踏实。而瘦和尚背着一袋米却选择了走近路,因为他觉得负担在身,走远路将会更苦更累,不如走近路,虽然有危险,但是可以节省许多体力。结果,胖和尚虽然很累,但却稳稳当当地回到了寺庙,而瘦和尚却在过桥的时候,一不小心身体失去平衡,掉进了水里,人虽然游上了岸,米却被流水冲走了。后来,老和尚选择了胖和尚接管寺庙。据说,后来发生了一次大干旱,许多地方都出现了饥荒。由于没有人进香,很多寺庙都没能维持下去,而胖和尚管理的寺庙却渡过了难关。

——摘自《面对负担》

人们在面对负担和压力时,往往有两种表现:有的人因为负担而脚踏实地、不慌不忙,一步一个脚印;有的人却因为负担而挖空心思去寻找所谓的捷径,甚至铤而走险,最后往往逃不脱失败的结局。由此可见,要想把事情做好,脚踏实地十分重要。

史泰龙下定决心要走一条与父母迥然不同的路。但是做什么呢?从政,可能性几乎为零;由于他没有学历和文凭,进大公司发展是不可能的;经商,又没有本钱……他长时间思索着这个问题。

在想不出其他出路的情况下,他想到了当演员。因为当演员不需要查验过去的经历,也不需要本钱和文凭,而一旦成功,却可以名利双收。可是,他显然不具备当演员的条件,不仅外貌难以让人对他产生信心,同时他也不曾接受过任何有关表演方面的专业训练,他也没有任何关于表演的经验,更无表演天赋的迹象。演员这条道路似乎也难以行得通,但是这是他今生今世唯一可以出头的机会,所以不管有多艰难,他一定要成功!

在经过了仔细的思考之后,他给自己的表演之路画下了一幅“行军地图”。

第一步,让自己到达一个可以接近表演的地方,既然想当演员,首先就应该靠近那些真正的演员,于是他选择了在电影界最负盛名的好莱坞。

第二步,就是给自己找一个进入影视界的向导,找一切可以让自己成为演员的人。在这一过程中,他不断地找明星、找导演、找制片……他处处都在推销自己:“给我一次机会吧,我要当演员,我一定能成功!”但是他一次又一次被拒绝了,可贵的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明白“失败乃成功之母”。每被拒绝一次,他就认真反思、检讨、学习一次,因为他心中一直都有着一个目标:那就是改变自己的命运,自己一定要成功。

两年时间过去了,他的钱花光了,他只好在好莱坞干一些体力活维持生计。在经受过无数次的失败打击之后,他对自己以前的前进方式进行了反思。后来他在母亲的建议下,想出了一个“迂回前进”的方法,也是自己成功途中的第三个“目的地”:先进行剧本创作,等剧本被导演看中后,再要求当演员。在好莱坞两年多的耳濡目染,让他从一个当初对电影一窍不通的门外汉逐渐成长为一个具备写电影剧本基础知识的业余编剧,而且这两年中每一次的拒绝对他来说都是一次进步的机会,也是一次口传心授的学习。

花费了一年的时间,史泰龙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个剧本。他带着自己的剧本遍访导演,“这个剧本怎么样,让我当男主角吧!”导演们普遍的反应是剧本还可以,但让他当男主角,简直是天大的玩笑。他一次次被拒绝。

在经受了多次被拒绝之后,他想:让一个从未接触过表演的人来担当主角,可能是真的太冒险了。在向自己的目标进军的途中,他列出了自己的第四个“目的地”:先求得一次表演的机会,如果有人认可自己的表演,那么当主角的目标就容易实现了。

后来,他真的找到了这样的一次机会。给他提供这个机会的是一个曾拒绝过他20多次的导演,他之所以这样做完全是被史泰龙对演戏坚定不移的精神所感动。他对史泰龙说:“我不确定你是否能演好,但你永远不放弃的精神感动了我。我可以给你一次机会,但不是电影而是电视连续剧,同时,先只拍一集,让你当男主角,看效果如何。如果效果不好,你就不要再来了。”

听完这话,史泰龙长长地呼了一口气:机会终于来了。虽然来得晚了一点,但史泰龙没有埋怨,而是全身心地投入了这次表演之中。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第一集电视剧就创下了当时全美最高的收视纪录——他成功了!

从此以后,他的演艺之路一发而不可收,在电影界留下了无数经典之作。

——摘自《被拒绝1300次以后》

正因顶住了无数次被拒绝的压力,一直没有放弃,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努力,所以史泰龙最终获得了成功。如果我们也想成为史泰龙一样成功的人,那么在压力面前就要无所畏惧,相信自己。只要肯踏实地努力奋斗,总有一天会打开成功之门。

说到就要做到,要保持言行一致

在工作中,那些只说不做、言行不一的人是无法在职场上立足的。这些员工的所言所行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而不是站在公司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只会造成空许诺言而无法兑现的局面,不仅不能在上司与同事中赢得信任,还会因此影响自己的职场前景。

李辉是某建筑公司的项目负责人。最近一段时间,受楼市调控政策的影响,公司效益大不如从前,单位不少员工也都动了另谋东家的念头,作为项目负责人的李辉更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是,有一件事情却改变了公司命运,也留住了员工。

一个周末,公司组织加班,就在下班时间,李辉听见一个员工正在跟孩子通电话,大概的意思是,孩子希望这个周末这位员工能陪他逛一次动物园,而这位员工也痛快地答应了孩子的请求。听到这里,李辉对那位员工说:“最近大家都很辛苦,周末就好好休息吧!下周还有一个和美国客户的谈判,需要你做翻译呢。”

但是,就在自己答应让那位员工好好休息的第二天,那位美国客户却说谈判要提前进行,因为自己有急事需要提前回国。而那位员工又是公司唯一能胜任同步翻译的人,于是李辉给他打电话,希望他能回公司处理一下这件事。

这位员工二话没说就来了,但是谈判进行得不是很顺利,因为他们的竞争对手是一家业界很有名气的大公司,以他们现在的实力根本无法与其抗衡。谈判结束的时候,美国公司的负责人对李辉说自己还要回公司在董事会上讨论一下,等有了结果会通知李辉的。

谈判结束后,李辉亲自开车送这位美国公司的负责人回下榻的宾馆,路上与对方交谈得也很融洽。闲聊中,对方问为什么是李辉亲自开车送他回去,而不是派司机,李辉说司机陪翻译的孩子逛动物园去了。

当这位员工听到这件事后,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李总,您真细心,小孩子的事,还要劳您用心,真是过意不去啊!”

李辉却淡淡地说:“既然是答应孩子的事,就一定要做到!”此话刚一出口,就引起了美国公司负责人的兴趣,于是翻译就将刚才的话翻译了一遍,他听后直赞李辉是个信守承诺的人。

不久,李辉就接到美国那边打来的电话,说是要和他们公司合作。而李辉也自知竞争对手的实力,对于自己公司为什么还能胜出疑惑不解。而对方却这样回答他:“你们对一个孩子许下的承诺,即使是在很困难的情况下都会尽力去实现,足以看出你们公司是一个讲诚信的公司。我在董事会上对大家说过这件事之后,大家一致同意与你们公司合作。”

最终,李辉带着他的团队从这次大合作中重整旗鼓,公司业绩、员工薪资待遇也随着提高。李辉之所以能够赢得客户的信任、扭转公司局面,就在于他信守诺言的职业素养。

对于员工来说,言行一致是一种对工作负责任的表现。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信守承诺就是职场员工职业生存以及职业发展能否顺利进行的保障。只有守住自己的诺言,才能游刃有余地行走于职场,从而创造出骄人的业绩,在职场竞争中崭露头角。可以这么说,无论在什么领域,一个言行一致的人都不会是一个失败的人。无法做到这一点的人,只会让自己与成功失之交臂。

所以,每一位职场人士都应该切记:要想有进一步的发展,要想取得一定的成绩,要想得到他人的认可,就应该时刻做到谨慎对待自己的承诺,说到就一定要尽力做到。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在工作过程中,最没有效率、最让人烦闷的事情就是一件事情开始没有做好,被推翻重来。生活中这样的事情也屡屡发生。比如:刚才往垃圾桶里扔一个果皮,想少走两步道,结果没有命中,只好弯腰捡起来再扔,费了两遍事。

工作中,忙中出错是常有的事。每个人一生当中都会犯很多这样那样的错误,有的是不起眼的小错误,有的是伤筋动骨的大错误,无论大小错误,都要为之付出代价。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做好、做到位是一个观念,也是一个良好的习惯。它会节省我们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使我们少走很多不必要的弯路。在落实工作时,我们哪怕第一次多花点时间、多用些精力,力求把事情做到符合要求,一定要坚决避免一切无谓的重头再来!要提高落实的效率,最重要的一条方法就是“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工作也有工作的哲学。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不是一个简单量化的工作标准,而是一个改变所有组织和个人的有效的工作哲学和方法。

第一次把事情做好,代价最小,收效最大。通过第一次把事情做好,人们可以达到组织管理的最高境界:建立预防体系,实现无火可救;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是一个人做人做事的哲学,是一个人实现事业成功和人生幸福的第一法则。第一次把事情做好,是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衰成败的关键法则;第一次把事情做好,来源于“世界质量先生”科罗斯的“零缺陷”管理,但是,它已经远远超越了“零缺陷”管理的界限,它适合于地球上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组织和个人,它属于全人类。

下面讲这样一则故事:

一次施工中,一位师傅需要一把扳手。他叫身边的小徒弟:“去,拿一把扳手。”小徒弟飞奔而去。师傅等了许久,小徒弟才气喘吁吁地跑回来,拿着一把巨大的扳手说:“扳手拿来了,真是不好找!”

可师傅发现这并不是他需要的扳手,便生气地说:“谁让你拿这么大的扳手呀!”小徒弟没有说话,但是显得很委屈。这时师傅才发现,自己叫徒弟拿扳手的时候,并没有告诉徒弟自己需要多大的扳手,也没有告诉徒弟到哪里去找这样的扳手。第二次,师傅明确地告诉徒弟,到某间库房的某个位置,拿一个多大尺码的扳手。这次,没过多久,小徒弟就拿着他想要的扳手回来了。

在工作中,每个员工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是提高效率的第一步。

去过中国一汽大众的现代化车间参观的人,都会在感叹那里现代化流水线的同时,发现在车间醒目的位置上,有一排巨幅广告:“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初看之下,众皆哗然。怎么这么“现代”的车间里,竟然会有这么“不客观”的广告?这样的广告,不禁让我们思考: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可能性到底多大?

静下心来想一想,不禁为一汽大众的广告所折服:要把事情做对,需要多少次?是四次,还是三次?最好是几次呢?当然是——一次!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是对员工的期待,时时刻刻提醒员工们,要尽最大的可能,在接手每一件事情时,抱着“一次就做对”的信念。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是对“质量”品质的要求,只有“第一次就做对”,才能尽可能减少废品,保证质量。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需要员工有扎实的职业技能基础,需要员工对“第一次”从事的工作有充分的准备。

绝大多数人在工作中都会遇到过越忙越乱,解决了旧问题,又产生了新问题的情况。在忙乱中造成的错误,轻则自己手忙脚乱地改错,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重则返工检讨,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

第一次没把事情做对,忙着改错,改错时又很容易制造新的错误,恶性循环的死结越缠越紧。在“忙”得心力交瘁的时候,我们是否考虑过这种“忙”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呢?

工作中的那种盲目的乱忙毫无价值,必须终止。再忙,也要停下来思考一下,使巧劲解决问题,而不要盲目地拼体力。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把该做的工作做到位,这正是解决“忙症”的要诀。

你还忙吗?当然忙!但希望你是忙着创造价值,而不是忙着制造错误或改正错误。在工作完工前想一想出错带给自己和公司的麻烦,想一想出错造成的损失,你就应该能够理解“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这句话的分量。

每个优秀的员工都应具备“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心态,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得有工作的责任心,这也是一名优秀员工的必备素质。

日事日毕,拒绝拖延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最致命的就是拖延了。因为拖延会导致很多事情落实不到位,造成严重后果的例子举不胜举。

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真正推动社会进步的,是默默地高效率工作着的人。”一个优秀的高效率的员工,就像海尔集团所提倡的那样,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日事日毕,日清日高。

“日事日毕,日清日高”就是“OEC管理法”,也就是英文“Overau Every Control And Clear”的缩写,意思是全面地对每人每天所做的每件事进行控制和清理,简单说来就是今天的工作必须今天完成,今天完成的事情必须比昨天有质的提高,明天的目标必须比今天更高才行。

海尔集团的张瑞敏曾这么说:“把一块钱人民币存到银行里,如果计算利息不是单利而是复利即利滚利,假如利息率仅仅为1%,那么70天的时间,一块钱就会变成两块钱。这说明,把所有的目标分解到每个人身上,每个人的目标每天都有新的提高,这样就可以使整个工作有条不紊地、不断地增长。我们的每个员工都有一张‘三E卡’,所谓‘三E卡’,就是每天、每件事、每个人,每个员工干完当天的工作后,必须要填写这张卡片,填写完之后,他的收入就跟这张卡片直接挂钩。这张日清卡,使我们把整个的工作大目标分解落实到每个人身上。比方说我们的冰箱共有156道工序,545个责任区,这些都落实到每个人头上去。我们的冰箱仓库一共有1964块玻璃,每一块玻璃都有一个责任人,这就使得整个的质量能够保证是优质的。这其中的关键就是员工的素质,也就是只有优秀的员工才能生产出优秀的产品。”

——摘自《海尔管理发展文化——日事日毕日清日高》

事实上,不论是企业,还是其他组织,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方法都是十分有效的。我们只有日事日毕,才不会让事情累积起来;我们只有日清日高,才会不断地取得进步。

在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告诉自己:决不拖延!

事实上,拖延是一种相当累人的折磨,随着完成期限的逼近,工作的压力会越来越大,这会让人觉得更加疲惫不堪。

只要是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必须马上付诸行动,绝不可优柔寡断。不能做决定的人,固然没有做错事的机会,但同时他也失去了成功的机遇。

在一位老农的田地中,多年以来横卧着一块大石头。这块石头碰断了老农的好几把犁头,还弄坏了他的农耕机。老农对此无可奈何,巨石成了他种田时挥之不去的心病。

一天,老农的犁头又被碰坏之后,想起巨石给自己带来的无尽麻烦,他终于下决心弄走巨石,了结这块心病。于是,他找来撬棍伸进巨石底下,却惊讶地发现,石头埋在地里并没有想象得那么深、那么厚,稍使劲就可以把石头撬起来,再用大锤打碎,清出地里。老农脑海里闪过多年被巨石困扰的情景,再想到可以更早些把这桩头疼事处理掉,禁不住一脸的苦笑。这说明遇到问题应立即弄清根源,有问题更需立即处理,绝不可拖延,就像故事中的老农一样。很多事情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困难,只要行动起来,你就会在行动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摘自《绝不拖延》

拖延存在于每个人的潜意识中,不要让它成为习惯。拖延是把今天的担子放在明天的肩上,直到不堪重负,使你变成一个负不起责任的人。要做一个高效的有责任的好员工,就绝对不能拖延。

有始有终,杜绝有头无尾

在我们身边,很多人都经常感叹:工作很忙,也很乱,一点头绪都没有,特别是在进入一个新的工作岗位或者刚进行一个新项目的时候,这种情况就更加明显。很多人就是因为“一团糟”的工作状态,最终没能将工作做彻底,出现失败的结果。

其实并不是因为他们能力不够、热情不足,而是因为他们缺乏一种像邓婕那样坚持不懈的精神。

邓婕出生在一个演员世家,她的父母都是演员,从小耳濡目染,使她对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73年,她考上了四川省川剧学校,经过5年的学习,于1978年被分配到四川省川剧院。

1983年年底,《红楼梦》剧组在全国招募演员。当剧组到达成都之后,天生对表演感兴趣的邓婕也萌生了演电视的念头。所以,她和当时在剧团也对表演充满了兴趣的一个女孩相约到剧组进行了试镜,她们俩都很幸运地被剧组选中了。但是跟邓婕一起同去的女孩子因为遭遇了来自家庭和剧团的共同阻挠后,被迫放弃了。

虽然邓婕在这个过程中没有遭遇家庭的阻挠,但是同样遭遇了剧团,特别是团长的反对。不过邓婕有和自己的同伴不一样的想法,她不想做一个“有头无尾”的人,更何况她认为这是自己在事业上取得新突破的机会,所以她三番五次地跑到团长家里,求团长给自己这一次机会,还说,如果没能通过剧组终审的话,那自己以后就老老实实地待在剧团演戏。团长经不住她的软磨硬泡,终于答应放人,邓婕成功迈出了第一步。

拍摄这样一部大戏,还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角色的甄选,所以剧组里自然是美女如云,那么邓婕该如何胜出呢?很多人都劝邓婕死了这条心,要想在那样的竞争环境中胜出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可是邓婕还是觉得自己既然下定这个决心了,就应该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

在对邓婕的形象、身高、气质等条件进行一番权衡之后,她和老师都为该怎么给自己定位犯了难。如果演贾府小姐的话,自己不够温柔;可是如果演丫鬟的话,自己又显得太过大气,到时候恐怕会压过小姐的风头……那么该演谁呢?剧本里面是不是有一个女性形象是符合自己的呢?要知道,如果找不到合适的角色,自己只能遭到淘汰,也只能做一个“有头无尾”的人了。

经过反复琢磨,邓婕和老师最终将目标定位在尤三姐这个角色上,虽然这个角色在剧中的戏份不多,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是最佳的选择。所以邓婕最终决定就用“尤三姐”这个角色拍片去参加竞选。

凭着出色的表演,邓婕很快通过了导演的初审,进了《红楼梦》剧组学习班。为了能真正被导演选中,成为《红楼梦》剧组里的一名演员,邓婕非常刻苦地学习。上天没有辜负邓婕,一个偶然的机会,总导演王扶林一看到邓婕所送选的尤三姐的录像带,他就被片中演员所表现出来的大气所折服了,他不禁脱口而出:“这个演员可以演凤姐。”总导演的一句话奠定了邓婕在《红楼梦》中的角色基础。虽然在这个过程中,邓婕遇到了各方面的压力和竞争,但是邓婕始终告诉自己一句话:全力以赴,不要有头无尾。

好事总是多磨,就在邓婕对凤姐的角色志在必得的时候,突然半路杀出了个程咬金,剧组来了一个各方面条件都很突出的东北女孩儿,导演和制片人对这个东北女孩儿都十分看好。于是制片主任便抽了个机会绕着弯儿地问了一下邓婕的意见:“如果不演王熙凤的话,你是愿意演平儿还是探春呢?”

虽然先前对自己充满了信心,但是现在大敌当前,而且制片主任又突如其来地对自己提问,这让邓婕在心里也稍稍有点儿乱了阵脚。但是邓婕很快就让自己镇定了下来,她在内心告诉自己:“不能轻易改变自己的初衷,不能让自己做事有头无尾。”于是她斩钉截铁地回答说:“对其他的角色我想都没想过,现在我的感觉全都上来了,下不去了,我觉得我要演的角色就是王熙凤了。”

最终,剧组因为邓婕的执着和自信,在最终定角色的时候,他们把信任票投给了邓婕,选定由她出演王熙凤。而邓婕也真的没有辜负大家对她的期望,也没有辜负自己的豪言壮语,她只是在恰到好处的一颦一笑、一怒一骂、一举手一投足间,就把一个刀子嘴豆腐心、泼辣精明的王熙凤演得深入人心,成为影视剧史上的经典角色之一。

邓婕通过饰演王熙凤这一角色,让自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仅实现了最初她希望让自己的事业有新突破的愿望,同时通过对王熙凤这个角色的成功塑造,还使得她一举拿下了“金鹰”“飞天”两项大奖。而她取得的这些成绩与她在工作的过程中始终坚持自己的初衷,告诫自己做事就是要有始有终是分不开的。

那么在日常工作中,要如何做到有始有终呢?

1.做好整体规划

为什么很多人的事情做到一半甚至十之八九的时候才发现做不下去,最终不得不半途而废呢?很简单,他们在事前没有做好一个整体的规划,没有对可能遇到的问题、困难给予足够的预见,以至于当这些问题真正降临的时候手足无措。

2.不要对自己的目标产生怀疑

既然确定了目标,就应该毫不犹豫、勇往直前。可遗憾的是,很多人做事时往往虎头蛇尾、有始无终,在整个过程中也是东拼西凑、草草了事,就像“有头无尾”先生一样,他们经常对自己的目标产生怀疑,自己的行动相应地也经常处于犹豫不决的状态之中。这种人也许能在短时间取得一些成就,但从长远来看,最终一定还是失败者。在世界上,没有一个遇事迟疑不决、优柔寡断的人能够获得真正的成功。

3.不能缺少恒心和毅力

开始一件事情,需要的是决心与热诚;而完成一份工作,需要的却是恒心与毅力。缺少热忱,事情无法启动;只有热忱而无恒心与毅力,工作也不能完成。如果不想让自己成为众人所嘲笑的“有头无尾”先生,就需要像邓婕争取自己的演出机会那样,保持坚持的品质,善于利用精力,不将它分散到毫无价值的事情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