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雨脚落声微,柳岸斜风带客归。
时令北方偏向晚,可知早有绿腰肥。
这首《七绝·苏醒》,是南唐诗人徐铉描写春分的诗。春分时节,细细的春雨飘洒下来,落地的声音是那么轻微;杨柳扶岸,新风吹拂,出门在外的人们纷纷归来。下一个节气就是清明,游人都要回来扫墓和祭祀了。这个时令在北国有点儿偏晚,气候的回暖也较缓慢,可你不知道,此时的南方早已万物复苏,草长莺飞,田园山野一派新绿……诗中不仅描写了春分雨的特点、“带客归”的春光,还写出了南北时令的差异。
惊蛰过后的这些天,室外气温上升明显,二月春风的剪刀已经裁出柳丝上的细叶。两场小雨无声地下过,雾霾的空气清新了许多。杏花雨轻,桃花风小,海棠凝露,水滴声悄,诸花递放,渐有落红,花喜鹊、灰喜鹊各自类聚,室外的树木间平添嬉闹。菜市场的时令青菜多了起来。大自然的节律和装扮让人想起,春分节气到了。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四个节气,每年3月20日或21日(农历二月十五前后),太阳位于黄经0°时,为春分点。这时,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上,此后太阳的直射点继续北移,故春分在天文学上也称为“升分”。
春分,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之一。中国古代习惯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开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则处于各季的中间。这一气节排序,一直沿用至今。因为春分点的太阳正处黄经0°,古时又称春分为“日中”和“日夜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春日之半,故谓之分。”意思是说,春季九十天,到春分正好过半,所以谓之为分。
“春”字后面加个“分”,计时序,喻阴阳,谓天文,明昼夜。我国古代哲学著作《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也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另有典籍说:“分者,黄赤相交之点,太阳行至此,乃昼夜平分。”所以,春分之分,一是指一天时间之内昼夜平分,各为十二小时;二是指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这正是:
风雷送暖入中春,桃柳着妆日焕新。
赤道金阳直射面,白天黑夜两均分。
我国古代先民,将春分分为三候,即春分之日“玄鸟至”,又五日“雷乃发声”,再五日“始电”。
玄鸟,这里指燕子。春分日后,燕子便从南方飞来,像回到了自己的家一样,在农家的厅堂梁间或房檐下搭结泥窝,繁殖后代。此后,雨天会响起阵阵雷声,但已少见润物无声的柔和细雨。闪电伴雷雨,或开始成为常态。
春天来了,燕子回归,视气温的冷暖,可能早一点或晚一点;对不同年份、不同地点的它们来说,春分日是个大概的时间坐标。
这里所说的“雷乃发声”与上个节气的“惊蛰响雷”看似重复,其实是不一样的。惊蛰响雷,指新春雷电的初始;春分“雷乃发声”,主要指雷电的增强,雷雨相伴将成为常态。我曾经生活在农村,每天置身于野外,就发现,惊蛰的雨云,高而平淡,分布均匀,电光不烈,雷声平和,声感隐约,持续时间短,且极少炸雷。而春分之后,雨云的云层就低一些,浓一些,甚至会呈现一些团絮状,产生雷电时,闪电的频度和亮度增加,雷声多有强度。
而在长江以北广大区域,春分前后的春雨,并非强对流空气所致,一般都比较柔和,为“雨脚落声微”的细雨,很少有雷电相伴。在东北、西北甚至华北地区,这时还处于冬季气候,时有飞雪,所以更谈不上“雷乃发声”。我们运用节气与物候现象的“候应”观察和判断天气,指导生活,主要应以居住地的物候为参照,因为每一个地方的物候与节气时令的对应都是固定不变的。
春分不仅有天文学上的意义,南北半球昼夜平分,气候上也有明显的特征。春分时节,我国除青藏高原和东北、西北、华北北部地区外,其他地区都已进入明媚的春天,在辽阔的大地上,杨柳青青,草长莺飞,小麦拔节,油菜花香,桃红李白迎春黄……对此,宋代欧阳修在其《阮郎归》一词中也有过精彩的描述: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归。
此词描写少妇因游春有感而忆,说芳春过半,踏青游赏,戏罢秋千,时已近暮;园中青梅结子,小虽如豆,已过花时,柳叶舒展,如眉剪黛;而日长气暖,蝴蝶不知从何而至,翩翩于花间草际,花觉其露重欲滴,草见其烟伏不浮,好一幅闹春图画,于是春景芳情,浑然莫辩。只觉慵困,解衣小憩,已是归来之后。既归画堂,忽有双燕,亦似春游方罢,相继归来,令人目不暇接,好不畅快。
如此“南园春半”之景,肯定地处黄淮及秦岭之南。但无论是黄淮中原,还是大江南北,都已是春意融融的大好时节。虽乍暖还寒,时有低温,偶有“倒春寒”和“桃花雪”天气,但毕竟春已过半,大地多呈春景芳情。
记得小时候在大别山家乡,吃了整整一冬干稻草的耕牛,这时要赶到野外放牧了。外面的野草虽然还很低浅,但水牛黄牛们都很乐意悠然啃食。闻着野草的芳香,听着满山的鸟儿歌唱,看着悠悠白云在头顶漂移,望着春光下的重重山峦,再低看牛嘴一下一上衔啃青草的节拍,听其啃草的咕吱声,作为没有任何远大理想的牧童,心旷神怡之余就想让牛多吃青草,赶快补膘,以便投入繁重的春耕。
“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农谚还说:“春分麦起身,肥水要紧跟。”农谚提醒的是,春分时节必须根据小麦的长势,适时进行田间管理。在此春分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旺盛生长阶段,北方春季少雨的地区要抓紧春灌,浇好返青水,施好壮苗肥,注意防御霜雪冻害;中部与南方地区仍需继续搞好排涝防渍工作,抓紧中耕除草。
春分时节,江南早稻育秧和江淮地区早稻薄膜育秧工作已经开始,早春天气冷暖变化频繁,须注意把握时机浸种催芽,而后抢晴播种。春茶已经抽芽,应及时追施有机肥,防治病虫害,力争茶叶丰产优质。同时,从事种植的民众春分前后要及早做好预案,防止春寒灾害。
俗话说:“二月惊蛰又春分,种树施肥耕地深。”春分时节,天气变暖,正是草木返浆生长的时期,也是植树造林的好时机,清代诗人宋琬曾写过一首《春日田家》,诗曰:
野田黄雀自为群,山叟相过话旧闻。
夜半饭牛呼妇起,明朝种树是春分。
短短四句诗,写出了春日农家的原生态——田野正有一群群黄雀觅食,村中一位老翁经过时向他人提起过去的旧闻;半夜起来喂牛时顺便叫醒老伴,商量明天春分种树的事情。特别是最后一句,给我们留下了两条信息:其一是春分种树为古时已有的传统行为,其二则反映了古代人民春天植树的自觉意识。
明清时期,官方和民间曾大兴植树,绿化荒山庭院。如今,我们仍要继续大兴植树造林,用我们的双手去绿化山河,美化我们的环境。那种彩旗招展、人比树多、栽植十棵死九棵的形式主义做法当不可取,一定要讲究植树的科学和效果。
在华南地区,曾有“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的农谚,而在湖北家乡及相邻的河南地区,气温比南方要低,“春分有雨家家忙”是真,“先种瓜豆后插秧”尚早,这会儿主要还是加强麦田麦地管理,全面进行备耕备播。
当然,现在的很多农村(例如我的家乡农村),青壮年都已外出务工,或迁居城镇,只有少数古稀老人留守,大部分土地已无人耕种,很难再看到耕田插秧和放牛的人了。不仅如此,现在人们对农历节气的尊重和利用程度,也大不如先民。
远在周代,为祈求风调雨顺,物富民丰,帝王就有“春分祭日,秋分祭月”的礼制,天子春分祭日被视为大典。在农耕社会,这一礼制对于鼓励农耕、促进农业生产有着重要意义,因而代代相传,延续不辍。建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的北京朝阳门外的日坛,便是明、清两代皇帝春分祭祀大明神(太阳)的地方。每逢甲、丙、戊、庚、壬年份,皇帝都亲临日坛祭祀,其余的年份由重要朝臣代祭。
春分祭日虽然比不上祭天和祭地典礼,但仪式也颇为隆重。明代皇帝祭日时,用奠玉帛,礼三献,乐七奏,舞八佾(yì,古时乐舞行列),行三跪九拜大礼。清代皇帝祭日礼仪有迎神、奠玉帛、初献、亚鲜、终献、送神等九项议程,也很隆重。如今的日坛已经告别了祭日敬神的时代,成了公众休闲娱乐的公园。古代的祭祀活动,是对农耕生产的鼓励,具有积极意义。其实,作为农耕文化的传统,现在仍不妨更新形式,加以借鉴弘扬。
除最高统治者组织和参与的春分祭祀活动,在我国的农耕文化中,民间的春分习俗更为丰富,例如春祭、拜神、送春牛、竖蛋、吃春菜、粘雀子嘴等。
在华南地区,每到春分,一些民众就开始扫墓祭祖,亦称春祭。春祭前,家族要先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杀猪宰羊,请鼓乐手吹奏,由礼生诵读祭文,行叩拜大礼。扫墓开始时,首先祭扫开基祖和远祖坟墓,然后分房祭扫各房先辈坟墓,最后才祭扫各家私墓,充分体现出开基者为大的信念,当然也符合中国佛教人士关于大孝超度先祖的思想。
农耕社会,耕牛地位突出,立春有鞭春牛、送春牛活动,春分“送春牛”的习俗也很悠久。旧时,每逢春分,一些官府就组织民间挨家挨户送春牛图。其图是在红纸或黄纸上,印上颇有实用价值的当年农历节气,印上农夫耕田图景,名曰“春牛图”。送图者都是民间善言善唱者,主要说些劝农春耕、不违农时的话,很有点宣传动员春耕生产的意味,劝农作用不小,并且每到一家都即景生情,句句有韵动听,能说得主人乐而给钱。如此做法又称“说春”,说春人被称为“春官”。
此外,春分时节,民间巧手们还用布料、面粉、木头、细泥等材料制作大小不一、或卧或站的“春牛”,涂上色彩,点画五官,身饰花旋,当作礼物互送。这些“春牛”,有的可以摆放展示,有的可以食用,有的可以作为儿童玩具,有的还可以当作艺术品收藏,与立春时“打春牛”用的春牛有着重要区别。
你看,我们的传统农耕文化多么丰富有趣!
“春分到,蛋儿俏。”现在,每年的中国农历春分时节,世界各地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做“竖蛋”游戏。这一被称为“中国习俗”的玩意儿,何时成为“世界游戏”,尚无考证。不过,其玩法简单易行且富有趣味: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虽然失败者多,但成功者也不少。
为什么春分这天鸡蛋容易竖起来?虽然说法各一,但其中的科学道理不少。首先,春分是南北半球昼夜都一样长的日子,呈66.5°倾斜的地球地轴,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处于一种力的相对平衡状态,有利于竖蛋。其次,春分正值春季的中间,不冷不热,花红草绿,人心舒畅,思维敏捷,动作利索,易于竖蛋操作。我曾从电视节目中看到,中国元素的“春天竖蛋”在欧洲十分流行,有的学校还进行竖蛋比赛。作为“中国兴趣”的科学性小游戏,我国的家长和孩子们也不妨玩一玩,学校、幼儿园也可以组织孩子们比赛,传承文化传统,锻炼动手能力。
春分,还是放风筝的好时候,旧时春分放风筝一直很盛行。风筝类别有王字风筝、鲢鱼风筝、彩蛾风筝等,大者丈余,小的二三尺。每到春分,就有手艺人扎制风筝贩卖,而多数放风筝者还是根据个人喜好,自己动手扎糊风筝。风筝上面写着祝福的话语,大人和孩子们相邀放风筝,蓝天之下,欢声笑语,大家相互竞赛,看谁放得更高。清代诗人高鼎有一首名诗《村居》,写道: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鸢,老鹰,纸鸢就是风筝。诗中所写放风筝的情形,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使春天更加富有朝气。
粘雀子嘴,也是春分的一种习俗。春分这天,一些农民按习俗放假,家家吃汤圆,而且还要把煮好的汤圆用细竹叉扦着置于田边地坎,名曰“粘雀子嘴”,以免雀鸟来破坏庄稼,表达一种护春护粮的愿望。其实,春分之时小麦等作物还不成熟,没有必要粘雀子嘴,真把雀子嘴粘住了也不合适。此时正处青黄不接之时,如果是为了给鸟儿投以食物,倒是值得提倡。这种“粘雀子嘴”的习俗,主要是一种祈祷形式。现在,这一习俗已不多见。我曾在河南农村看到,轰鸟护粮主要是在秋季高粱与谷物成熟之时,护粮者不时来到田地间,或敲锣打鼓,或燃放鞭炮,或挥竿大声吆喝。
“吃了春分饭,一天长一线。”由于春分节气平分了昼夜和寒暑,并且开始昼长夜短,生理时针缓缓调移,我们在保健养生方面,自然应该注意保持身体的阴阳平衡。平衡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因而也是生命的根本条件。这种平衡法则,无论在精神、饮食、起居等方面的调摄上,还是在自我保健和药物的使用上,都是至关重要的。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是说人体应该根据不同时期的阴阳状况,使“内在运动”的脏腑、气血、精气等与“外在运动”的大脑、四肢及全身运动和谐一致,保持“供销”关系的平衡。对此,我们也要研究和改善身体的“供给侧”。我们国家为了改善经济增长方式,近年来要求改革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侧”,以提振经济和社会生活。作为复杂的人体养生,道理多有相似之处。
在此节气,饮食调养应当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选择能够保持机体功能协调平衡的膳食,禁忌偏热、偏寒、偏升、偏降的饮食误区,以防饭菜性寒偏凉,食后有损脾胃而引起脘腹不舒之弊,而达到阴阳互补之目的。
春分“吃春菜”的习俗,就是民间的一种顺阳应季养生之举。“吃春菜”主要是吃园中新鲜应季的蔬菜,春分前后也正是应季蔬菜最多的时候,例如韭菜、油菜、菠菜、香芹、青蒜、黑白菜等,这时都比较鲜嫩,富有营养,按传统种植在棚外田园的尤佳。另外,每到春分时节,农家人到野外采挖野菜回来食用,或做菜品,或烧“春汤”,谓之“春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春,人们祈求的还是家宅安宁,身壮力健。
这几天,外面卖荠菜的多了起来,老伴儿还包了一次荠菜馅饺子。“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城里的桃花李花把风雨当作折磨,一派愁苦,而最明媚的春色,正在溪头一片荠菜花中盛开。辛弃疾写出如此词句,大概也是喜欢吃荠菜吧!中医的说法是,荠菜味甘,性平凉,入肝、肺、脾经,具有和脾、清热、利水、消肿、平肝、止血、明目的功效。按现代医学来说,荠菜富含维生素粤,所含成分对缓降胆固醇和血压有好处。
这个季节,比较多风,而风与肝相关,所以饮食要以养肝为主。肝血不足的人,容易出现眼睛干涩、视力模糊、有气无力,女性也更容易在春天出现月经不调等问题。肝血不足的人需要养血,这个时节有利于养血的蔬菜和其他食品很多,应该多吃一些。
在这个气节,情绪上的养生也十分重要。尤其老年者,人生谷底,思绪万千,气血日衰,多有气短,养生须当谨记:和为贵,忍为高;自寻乐,莫烦恼;睡得香,起得早;不偏食,七分饱;常活动,勤动脑;无大疾,便是好。事不求全,知足为乐。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这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春日》一诗,“胜日”是天气晴朗的日子,“寻芳”为游春踏青之意,“泗水”是山东境内的河名,“等闲识得”是从容识别之意。从浓浓的春情画意来看,这很像一首游春有感的诗,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泗水滨”,此地当时早被金人侵占,南宋的朱熹未曾北上,亦不可能到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二水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只因意与境的巧妙结合,读者多从诗句上领略到春意之美。
尽管如此,“无边光景一时新”“万紫千红总是春”等字面意境,还是非常容易把我们带到春分时节的景色之中,令人产生诸多联想,给人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踏青游春的冲动也油然而生。“春三月,披发缓行,广步于庭”,这是适合等闲赏春的季节。在屋子里“猫”了一个冬天之后,我们需要到外面走走,亲近自然,或游乐,或踏春,赏那“无边光景”。
四时之要,人都懒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