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江南桥乡数金泽

水是桥之魂,桥乃水之梁。金泽镇北枕淀山湖,南依太浦湖,水面积占了全镇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素以桥多著闻”,有“江南第一桥乡”之称。

古代纳富之地,必卧虹藏桥。历史上江南地区是古代中国最富庶的地区,桥起到的作用远远不止是保持陆路交通的通畅,由于南来北往的车船聚集在这里,桥的周围往往由此发展成为各种类型的交易场所,逐渐形成了集镇。

金泽古时称“白苎里”,在白米港畔,因当地盛产大米和苎麻而得名。唐朝时期,“白苎里”集镇雏形已经形成,当时在白米港一带有大米市场、苎麻市场、猪羊市场、鸡鸭市场,还有酒肆茶楼等聚会场所,热闹非凡。唐末至五代时,北方战乱频频,不少难民南逃至此地,由此人丁兴旺,集镇形成于公元960左右。到了宋代,大兴水利,农业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南宋时期对南方的开发,促成江南地区成为经济文化中心,乡村集镇日益兴盛。据文献记载,金泽镇有“兴于宋、盛于元”之说。至于“白苎里”集镇何时改为“金泽”,已不得而知。相传由于当地文人认为“白苎里”这地名缺乏文采,故用古书中“穑人获泽石如金”之句,改称为“金泽”。

金泽的桥,大都建于宋、元两代,且有“庙庙有桥,桥桥有庙”、“庙里有桥,桥里有庙”的俗谚。史书上称,宋时金泽已有“六观、一塔、十三坊、四十二虹桥”。这四十二虹桥,就是指在面积仅0.6平方公里的镇区内有42座古桥,堪称水镇桥梁密度之冠了。如今绝大部分寺庙已废,但当年的桥却风姿犹存。至今镇上还保存着万安桥、普济桥、迎祥桥、天皇阁桥、如意桥、放生桥等10余座。在下塘街一带有一段相距350米的河道,河道上并列的五座古桥,竟然跨越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所以有“四朝古桥一线牵”的说法。这些古桥造型美观,结构精巧,为国内外桥梁专家和学者所注目,在古桥梁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故有“金泽古桥甲天下”的美誉。

桥是江南古镇的神韵,桥也是江南古镇的精华。金泽的桥确实很有特色,而且意蕴深长,情味无限,有其独特的魅力。万安桥建于宋景定年间,是金泽最大的石桥,有“金泽四十二虹,万安桥居首”之称,桥名寓意“万世安详,风调雨顺;万民安业,五谷丰登”,石桥结构坚固,形式优美,历经千年风雨仍安然横卧江南,是上海地区最古老的石桥。万安桥向南不远处是普济桥,它与万安桥非常相似,故称之为姐妹桥。建于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的普济桥,为单拱圆弧形,具有明显的宋代石拱桥的特征,此种形状的石桥国内已不多见,于1987年被列为上海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金泽至今保存得最完好、最美观的古桥是如意桥,此桥建于元代,明、清两代多次大修,故桥身整齐优美,由一色打凿整齐的花岗石砌成,桥拱倒影碧水,成虚实相接,恰成一圆形,有诗赞曰:横桥远画如游龙,明珠影落长河中。一座座风格迥然不同的古桥,把古镇的河、街、巷、宅等连接在一起,使桥融入了自然环境之中,与古镇相映成趣,形成了江南水乡古镇独特的风貌。

金泽古镇桥多庙也多,有26座古庙,其中颐浩禅寺、东岳庙,西林禅寺三座最为有名。建于宋景定元年(1260年)的颐浩禅寺,以南宋宰相吕颐浩故宅为寺,故得名。历史上颐浩禅寺建筑规模宏大,相传有5048间寺院房舍,占据了大半个古镇,曾经盛极一时。颐浩禅寺于1992年修复后,建造石碑坊一座,重建了观音殿、山门、殿堂、寮房等寺宇建筑,占地6亩多,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1992年7月,正式开放为佛教活动场所,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寺额“颐浩禅寺”。寺内现存三株古银杏,其中最大的一株四人合抱粗的古银杏树已有700年,历经世事沉浮,如今依旧枝繁叶茂、冠如华盖。

“江南桥乡数金泽”。金泽镇于2014年被授予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称号。桥乡金泽镇未来的发展定位非常有特色:以与世界级著名湖区相适应的品质特色镇为目标,以生态小镇为方向,做生态保护的标杆、历史文化彰显的标杆和生态资源利用的标杆,将金泽建设成为“生态型科创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