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湖:湖北省湖泊志系列丛书
- 湖北省湖泊志纂委员会
- 1624字
- 2020-06-25 23:09:41
(四)自然资源
洪湖湖底平坦,淤泥肥沃,气候温和,水深适度。水生植物多见有菱、莲、藕、蒿草、芦苇、芡实、苦草、蒲草、黄丝草、金鱼藻、马来眼子菜、轮叶黑藻等。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农民驾船到洪湖内通行要寻找通途,不然难以在水生植物生长茂盛区内通行。洪湖水生植物每年总量达190万吨。现有维管束植物116科,303属,472种21变种1变型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水杉,二级保护植物银杏、翠柏、马蹄参、青檀、半枫荷、野大豆、八角莲、紫茎、银钟花9种。浮游植物隶属7门、77属、280种(包括变种、变型),其中绿藻门有32属133种,硅藻门有20属97种,蓝藻门有13属26种。水生高等植物隶属44科91属,有158种5变种,共163个分类群。其中蕨类植物5科、5属、5种,被子植物2科、2属、2种,双子叶植物25科、44属、68种1变种,单子叶植物12科、40属、81种4变种。随着湖泊和湖岸积水状况的变化,植物从湖岸向湖心呈有规律的带状分布。湖岸与湖堤和沙滩地势较高地段,分布着水杉沼泽地,旱柳、意杨、朴杨等组成的落叶阔叶林;在湖滨浅水和季节性积水地段,分布有芦苇群落,局部地区还分布有小面积苔草群落和辣蓼群落;在湖区0.5~1.5米处浅水地段,分布有大面积的野生莲群落;深水处,湖面分布有浮叶植物菱群落和荇菜群落,水面上还分布有浮萍植物;湖底和深水水中,分布有多种眼子菜、穗花狐尾藻、金鱼藻、黑藻等沉水植物群落。
洪湖是中国淡水鱼类重要产地之一,常见的有青鱼、鲢鱼、鲩鱼、鲤鱼、鲫鱼、黄鳝、乌鳢、鳜鱼等。这些鱼繁殖和适应性强,种群数量大,占洪湖鱼类总产量的50%以上。1985年以前湖区有鱼类74种,分属18科;21世纪初,鱼类下降到57种,其中鲤科鱼类占58.5%;2012年上升到61种。国家一级保护鱼类有中华鲟、白鲟,国家二级保护鱼类有胭脂鱼、鳗鲡,省级重点保护鱼类有太湖短吻银鱼、鳤。
洪湖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种类较多,包括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底栖无脊动物共计477种。其中原生动物,隶属8纲、29目、63科、198种;轮虫,隶属1纲、5目、14科、103科;枝角类和桡足类,隶属1纲、4目、12科、78种;底栖无脊动物,隶属1纲、10目、57科、98种。在底栖腹足类种中,中国圆田螺和中华圆田螺较多,目形河螺和折叠萝卜螺较稀有;在底栖瓣鳃类中,较优势类有三角帆蚌、圆横珠蚌、背角无齿蚌、短褶矛蚌,较常见的有楔形丽蚌、扭蚌;在寡毛类底栖动物中,中华新米虾、细足米虾、中华小长臂虾、日本沼虾和大螯虾分布全湖,是国际上较优势的品种。
爬行类动物有12种,隶属2目、7科,分别是乌龟、中华鳖、多疣壁虎、蓝尾石龙子、蝘蜓、虎斑游蛇、黑眉锦蛇、王锦蛇、红点锦蛇、乌梢蛇、蝮蛇、银环蛇。其中王锦蛇、黑眉锦蛇、乌梢蛇和银环蛇为湖北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两栖类动物有6种,隶属1目、2科,分别是中华大蟾蜍、黑斑蛙、虎纹蛙、湖北金线蛙、泽蛙、饰纹姬蛙,其中虎纹蛙为中国唯一的重点保护蛙类,其他均为湖北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兽类动物隶属6目、7科、13种,如黑麂、獐、刺猬、华南兔、猪獾、狗獾、蝙蝠、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黑线姬鼠、沼泽田鼠、黄鼬等小型兽类。其中,黑麂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獐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华南兔、猪獾、狗獾等为湖北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洪湖水草茂盛,鱼虾丰富,气候适宜,是野鸭、大雁等候鸟理想栖息地。20世纪70年代前,在洪湖栖息越冬的水禽仅野鸭就有18种,以青头、黄鸭、中鸭、八野、蒲鸭、黑鸭、獐鸡为主,其中蒲鸭、黑鸭、獐鸡已在洪湖安家落户。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由于滥捕乱猎,圈养水面,水鸟失去生存条件,上述诸鸟已大部分消失。2006—2012年,湖水环境有一定改善,有獐鸡、白鹤和少许大雁出现。湖区现有鸟类资源138种(其中水禽70种),隶属16目、40科。其中,白鹳、黑鹳、中华秋沙鸭、白尾海雕、白肩雕、大鸨6种属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白额雁、大天鹅、小天鹅、白琵鹭、鸳鸯、鸢、松雀鹰、大、普通、红脚隼、斑头鸺鹠、短耳鸮、草鸮13种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鸟类;另外还有湖北省重点保护的水禽鸟类38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