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尿的种类有哪些?

(1)肾小球性蛋白尿 由于肾小球滤膜的损伤以致孔径增大,或由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壁负电荷减少或消失,滤过屏障失去静电屏障作用,血浆蛋白特别是白蛋白大量进入包曼囊,超过近端肾小管对蛋白的重吸收能力所形成的蛋白尿,称肾小球性蛋白尿。尿蛋白日排泄量可从低于1g至高于30g,一般在2g以上。尿蛋白以白蛋白为主,还有转铁蛋白,也包括一些分子量较大的球蛋白。这类蛋白尿临床上最常见,多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也见于先天性肾炎、肾循环障碍、肾缺氧、肾血流量加速等。

(2)肾小管性蛋白尿 由于肾小管炎症、中毒等引起肾小管损害,致肾小球滤过的小分子蛋白质不能被肾小管充分重吸收产生的蛋白尿称肾小管性蛋白尿。尿中蛋白质以β2微球蛋白、溶菌酶等小分子蛋白增多为主,白蛋白正常或轻度增多。其排泄量每天200mg至2.0g,平均为1.0g。常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小管-间质病变,如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反流性肾病、尿酸性肾病、重金属中毒、肾小管性酸中毒、Fanconi综合征、失钾性肾病、肾髓质囊性变、肾移植后排异反应等。

(3)溢出性蛋白尿 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重吸收均正常,但由于血中有异常蛋白质(如免疫球蛋白的轻链或急性溶血时游离的血红蛋白)增加,这些小分子蛋白质可经肾小球滤出,溢出量过多,肾小管不能完全将其吸收,因而产生蛋白尿,称为溢出性蛋白尿。溢出性蛋白尿时尿蛋白量可以从少量到大量,这些异常蛋白质能被电泳、免疫沉淀法测出。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重链病及轻链病、大量肌肉组织损伤、过量溶血、单核细胞性白血病等。

(4)混合性蛋白尿 临床上可见到两种蛋白尿并存,如肾小球性蛋白尿和肾小管性蛋白尿并存,称为混合性蛋白尿。系统性红斑狼疮所致的狼疮性肾炎,可同时累及肾小球和肾小管,出现肾小球性和肾小管性蛋白尿,慢性肾衰竭时也常出现混合性蛋白尿。

(5)组织性蛋白尿 在尿液形成过程中,肾小管代谢产生的蛋白质和肾组织破坏分解的蛋白质以及由于炎症或药物刺激泌尿系统分泌的蛋白质进入终尿,称组织性蛋白尿。其尿蛋白定性试验常为±至+,定量可为24小时0.15~1.0g。如肾小球肾炎时尿中排出肾小球基膜抗原,肿瘤时尿中可查到与肿瘤有关的特异抗原物质。

(6)分泌性蛋白尿 是指肾小管、下尿路分泌的蛋白或其他蛋白质渗入尿中所致的蛋白尿。如肾小管受炎症或药物刺激后分泌IgA或大分子的Tamn—Horsfall蛋白质,其是形成管型尿的基质,也可能与免疫反应有关,但量不多。黏蛋白是由于尿路感染所产生的脓、血和分泌物及前列腺液、精液或混入阴道分泌物所致,含量一般不多。

(7)功能性蛋白尿 有别于病理性蛋白尿,是一种轻度、暂时性、良性蛋白尿,原因去除后尿蛋白能迅速消失。主要为白蛋白,蛋白定量在24小时0.5g以下,很少超过1g。可见于剧烈运动、发热、高温作业或严重受寒、精神紧张等。进食高蛋白饮食后所出现的蛋白尿也属此类。

(8)体位性蛋白尿 其发生与体位改变密切相关,其特点是清晨尿无蛋白质,起床活动后逐渐出现蛋白尿,见于少数男性青年,于站立位或脊柱前凸位时尿蛋白含量增多,24小时尿蛋白含量一般少于1g。

蛋白尿的诊断方法有哪些?

蛋白尿的存在可无任何症状与体征,有时仅为健康检查时偶然发现。临床上遇到一些病人,尿常规检查发现尿蛋白阳性而来就诊,究竟如何判定其蛋白尿的真假以及进一步判定蛋白尿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是由何种疾病导致的蛋白尿,根据病史、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和特殊检查,应及时发现蛋白尿并查明原因,明确诊断,正确处理。

(1)确定是否蛋白尿 临床上要确诊真性蛋白尿,须排除假性蛋白尿。当尿中混入血液、脓液、炎症或肿瘤分泌物以及月经血、精液或前列腺液、淋巴液或药物影响,尿液长时间放置或冷却后,常规尿蛋白定性检查也可呈阳性反应。离心沉淀或过滤后,蛋白定性检查会转为阴性。排除了上述因素造成的假性蛋白尿,便可确定为真性蛋白尿。

(2)确定蛋白尿的程度 根据尿蛋白量的多少可分为:

1)轻度蛋白尿 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少于1g,可见于功能性蛋白尿、体位性蛋白尿、小管间质病变、肾小动脉硬化、隐匿型肾小球疾病、急性肾炎恢复期。

2)中度蛋白尿 24小时尿蛋白定量在1.0~3.5g可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动脉硬化症,严重肾间质疾病及其他弥漫性肾脏疾病。肾小球性蛋白尿多为中度以上的蛋白尿,也有不少轻症或恢复期肾小球疾病,也可表现为轻度蛋白尿。

3)重度蛋白尿 24小时尿蛋白定量超过3.5g,多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原发性或继发性肾病综合征,也见于先天性肾病综合征。

(3)确定尿蛋白的组成成分 根据尿蛋白的组成成分的不同,可推断尿蛋白来自肾小球、肾小管或血浆异常蛋白过多从肾小球溢出,这对鉴别诊断有参考价值。

(4)确定蛋白尿的选择性 蛋白尿可分为选择性和非选择性蛋白尿,这对诊断、治疗和预后估计均有参考价值。尿圆盘电泳,能将不同分子量的尿蛋白分成各个区带,以区分肾小球性、肾小管性蛋白尿,或确定为混合性蛋白尿,还可初步决定蛋白尿是否为选择性。

1)选择性蛋白尿:尿圆盘电泳以中分子蛋白为主,如白蛋白、转铁蛋白、α1球蛋白和分子量较小的γ球蛋白,而分子量较大的α2球蛋白、纤维蛋白原、β脂蛋白等很少。选择性蛋白尿表明肾小球滤过膜的损害较轻,多见于微小病变、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此类蛋白尿病人对皮质激素治疗反应较好,预后亦较佳。

2)非选择性蛋白尿:尿圆盘电泳可见较多大分子量蛋白质,尿中有补体存在,表明肾小球滤过膜的损害比较严重。多见于膜性肾小球肾炎、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局灶硬化性肾小球肾炎以及较重的继发性肾损害,如狼疮性肾炎、糖尿病肾病等。

(5)确定蛋白尿性质

1)一过性蛋白尿或生理性蛋白尿,包括功能性蛋白尿和体位性蛋白尿。前者有一定的原因,如发热、受冻、剧烈运动、高温作业、应激状态或右心功能不全等。后者与体位改变密切相关。两者均为暂时性,原因去除后,蛋白尿亦消失。

2)持续性蛋白尿或病理性蛋白尿,持续性蛋白尿不论其尿蛋白量多少,都是病理性的。

(6)确定产生蛋白尿的疾病 最后根据蛋白尿的性质、组成成分、程度及伴随的症状等综合分析,确定产生蛋白尿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