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党的十八大的新思想和新论断
党的十八大不仅是一次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承前启后的盛会,而且也是一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盛会。党的十八大报告和新党章的修正案中都阐发了许多新思想和新论断。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党的十八大贯穿着一条主线,那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领导中国人民的长期实践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党的十八大高度地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位一体所构成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历经风雨、艰难探索才开辟出来的一条中华民族复兴的现代化道路。
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的100多年间,中华民族的无数有识之士为实现国家的现代化而发奋努力,但收效甚微。历史证明,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要实现国家的现代化,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选择。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曾经取得一系列成就,但也走过不少弯路,这就是仿照苏联模式,加之我们缺乏经验,造成了现代化建设中的不少失误。改革开放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自己的路,创造性地提出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为两个基本点的新思路,逐步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五位一体的发展道路。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经受了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得到了全党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也受到世界人民的尊重。只有倍加珍惜、毫不动摇地坚持这条道路,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百年梦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它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坚持、继承、发展和创新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基于中国改革开放新的实践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实际,而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结果。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它深刻阐明了党在新时期的基本理念、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以及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等重大问题,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防、外交、统一战线、祖国统一、党的建设、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各个方面问题。实践证明,这个理论体系是科学的。同时,它又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着的理论体系。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不断地验证、补充、完善和创新,增添新的内容。只有坚持和发展这个理论,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才能有光明的前途;只有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才是真正地坚持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讲话中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在十八大报告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首次写入党的报告,进行了科学界定,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既根本区别于资本主义制度,又超越了传统社会主义制度安排。其显著特征是“一元主导,多样并存”。坚持根本的政治制度与基本的经济制度以及具体的体制机制相结合,在政治上实行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的制度,人民当家做主与依法治国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经济上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并存的基本制度,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文化上实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多样性文化共同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因此,这是一套符合我国国情,既有自由又有管理、既有民主又有集中的新制度,集中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尽管这套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特色鲜明,又富有成效,它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根本制度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由三位一体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所构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必须走自己的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道路,这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根本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必须以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产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只有以科学正确的理论作为行动的指南,才能引领和指引我们的实践获得成功;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的制度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带领人民进行的正确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科学的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实践中显示出其优越性、正确性的制度性安排。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必须坚定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二、首次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党章修正案总纲第七自然段充实了科学发展观的定位的内容,表述为: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地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定位,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有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是在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中,逐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我党改革开放以来指导思想的三次与时俱进。一是将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二是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三是党的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把科学发展观写在我们党的旗帜上。这也是党的十八大党章修改的最大的理论亮点和历史贡献。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十八大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这“三个总”的高度概括,充分表明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
由邓小平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这个阶段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起,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我国基本上实现为止,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至少需要100年以上的时间。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使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具体地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作了明确的划分。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准确地确定了历史的方位,为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立足点和根本的依据。
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中国的最大的国情、最大的实际。“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尽管经过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三个没有变”是现阶段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必须牢牢把握的最大国情和最大实际,是我们党进行总体布局、制定奋斗目标和总任务的总依据。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我党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布局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和逐步完善的过程。
邓小平同志特别强调: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要克服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一手软、一手硬的状况。指出: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才是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党的十六大在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也强调了制度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设。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生态文明”重要性,同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党的十八大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将“四位一体”布局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我国在建设现代化的过程中,同样也面对资源缺乏、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和重要。我党把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国策,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总体布局,使之融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形成“五位一体”的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个总布局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基础,生态文明建设是条件。只有坚持“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才能形成经济持续发展、政治民主法治、文化繁荣昌盛、社会公正和谐、生态环境良好的发展格局,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的基础。“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是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也是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实践中和认识上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
党的十八大提出,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一步地明确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党领导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就是要让国家强盛、人民富裕、民族振兴。
早在党的十三大,就提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一步在20世纪80年代末已基本实现;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地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在不同时期和阶段所制定的奋斗目标,都是为了实现总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这表明,我们党的历史使命和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一步一步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复兴。我们相信,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只要我们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两个一百年建成,目标更明确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地指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建成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邓小平同志在20世纪80年代初,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了在20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战略构想;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十七大报告标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党十八大报告标题为《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并在报告中明确指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从十六大、十七大的“建设小康社会”到十八大“建成小康社会”一字之变,这一字之变的“含金量”是很高的。它体现了我国发展阶段的重大变化,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努力,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已经遥遥在望。“建设小康社会”强调的是发展过程,而“建成小康社会”更强调的是结果和发展的目标。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另一个百年目标是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也就是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党和人民要为之奋斗的两个百年目标,表明经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我国正处于近代以来历史上最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重要时刻,这两个百年目标,将成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两座里程碑。党对肩负的历史重任倍加清醒,党和人民对两个百年目标的实现信心百倍,两个百年目标的确定既是党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也是对全世界的郑重昭告。
五、“八项基本要求”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
党的十八大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这些基本要求共有八个方面:
(1)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2)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3)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
(4)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5)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
(6)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
(7)必须坚持和平发展。
(8)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这八项基本要求不仅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而且具有长远的指导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我们攻坚克难、面对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八项基本要求”为我们在实践中坚持和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指明了方向。
六、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强调必须坚持推进和深化改革开放,指出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的同时,专门在第五个问题讲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我国的改革是在党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的全面的改革,改革是全方位的,不是对旧体制细枝末节的小修小补。改革实质上是对旧思想、旧观念、旧体制的根本变革,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教育体制、科技体制等各种具体制度。改革是政策的重新选择,是体制的重新建构,是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的重新调整。必然引起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因此,在一定的意义上我国的改革也是一场革命。同时,我国的改革采取的是全面改革、重点推进的发展战略。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中心,以经济体制的改革带动其他领域的改革。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打胜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把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到新的水平。”之后,紧接着又指出:“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明确提出,政治体制改革:“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并从七个方面论述了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具体举措。
一是要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进一步地强调了要健全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
二是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这是从丰富我国政治发展运行载体和民主实现形式来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三是要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就是要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四是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和根本保障。
五是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指明了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六是要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这是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制约,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使权力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七是要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也积极地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但是,政治体制改革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事关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既要坚定不移地予以推进,又要从实际出发,与我国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与我国历史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教育水平相适应,必须有领导、有步骤地、统筹协调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总之,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团结亿万人民共同奋斗的正确道路,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沿着这条道路前进,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是人区别于自然(动物)、人类世界区别于自在世界(天然自然)的本质特征。从最一般的含义说,文化是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及成果中所展现出来的人的本质、力量、尺度的方面。广义的文化简言之就是人化,即人类活动及其结果的人化性质。狭义的文化则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思想上层建筑。
文化软实力则是相对物质硬实力而言的。“硬实力”主要是指领土、军备、武力、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地域扩张、军事打击等有形的力量;“软实力”则主要是指文化、价值观、影响力、道德准则、文化感召力等无形的力量。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政党的精神旗帜。我党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从提出新民主主义文化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再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在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过程中,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就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党的十六大又提出了“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党的十七大将“文化软实力”写入了大会报告;党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从完整意义上制定了“文化强国战略”;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这说明我们党对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深刻。
文化是引领国家前进的灵魂。任何国家的发展既需要有物质硬实力,也必须有文化软实力,它们是相辅相成的。一个国家没有物质硬实力,落后就要挨打;而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上不去,则可能不打自败。当今世界正处在多元发展和复杂多变的时代,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趋势更加明显,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围绕综合国力的全方位竞争更加激烈,谁占领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就能发展和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占得先机。
同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迅速崛起,中国的发展道路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得到了世界上越来越多人的理解和认同,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在国际上的声望日益提高。但我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与我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还不对等,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还不相称,国际文化发展格局中依然存在着西方发达国家强于东方发展中国家的状况。因此,党的十八大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其目的就是要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这是我党面对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而要着力推进的文化强国战略。
八、24个字分三个层次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并且,用24个字分三个层次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我党已对其基本内容进行了论述。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党的十七大报告也重点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党的十八大在已有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述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加以凝练,用更加简洁精炼、更易于宣传和传播、更易于为人们所理解、也更易于落实到行动的24个字,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国家层面看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发展目标上的规定,是立足国家层面提出的要求。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和中国人民寻求民族复兴的根本要求;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基本主张;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在当代中国,实现国家昌盛、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美好前景,始终是一个鼓舞人心、振奋精神的价值理想,是一个能够凝聚起亿万人民群众智慧和力量的宏伟目标。
从社会层面看是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导向上的规定,是立足社会层面提出的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应该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最基本属性,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列主义政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将其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在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中,努力地为人民争取和发展着人民的自由和平等,谋求社会的公正和法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其根本的目的都是服务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崇高理念。
从公民层面看是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准则上的规定,是立足公民个人层面提出的要求。这是作为中国公民应当树立的基本价值追求和应当遵循的根本道德准则,也是我党倡导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核心要求。应该看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涵盖了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行为各个环节,贯穿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各个方面,集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新时期道德的精华,具有很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这24个字三个层面的高度概括所包含的都是社会主义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的价值理念。这三个层次的理念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实现了发展目标、社会导向、行为准则的统一,实现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统一,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愿望和追求。总之,三个层面的高度概括是合乎实践,贴近民情、顺乎民意的;这将有利于培育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化、大众化进程,并发挥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广泛的感召力、强大的凝聚力和持久的引导力。
九、“城乡居民人均收入10年翻番”,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人民,“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
十八大报告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为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提出了“两个同步”,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使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关注民生是近年来我党要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十二五”期间,我党把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力图改变在初次分配中政府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有过多的份额、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特别是特权阶层收入过高)、劳动者收入偏低。违反了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原则,存在着资本所有者所得畸高,劳动者的报酬却极低,在财政收入大幅增长的同时却伴随劳动所得持续下降的局面。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在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任务时,把“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未来五年要完成的任务之一,强调要“包容性增长”,促进实现“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这表明党中央关注民生,积极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的决心和努力。
党的十八大提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10年翻番,并同时提出了“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充分地体现了我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大力度和着力解决民生问题的决心。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三个公平”从制度设计的角度传递出我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
“三个公平”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机会公平是前提和条件,对于每一个社会公民而言,都享有平等的机会,都拥有公平的竞争机会。
权利公平是内容。权利对每个社会公民都是公平对待的,不能因为出身、职业、财富等附加条件不同而被区别对待。社会个人都应享有公平的权利。
规则公平是根本。相对于机会公平和权利公平,规则公平更为重要,是前两者的基础。机会公平和权利公平的实现要通过规则来保障。制定规则的公正公平和规则的公开公平地实施,才能够消除特权意识,清理“潜规则”。
在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矛盾多发期和利益诉求多元化的时代,党的十八大“三个公平”的提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将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分配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也是缩小社会差距、构建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基本要求,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表现。强调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人民,是“以人为本”理念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表明我党将以更大力度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建设。
十、党的建设主线的新概括,党的建设“五位一体”和建设“三型”目标
党的十八大指出:党的建设要“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把纯洁性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并列为党建主线,并提出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更新、自我提高能力。四个“自我”能力的提出,显示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充分自信和决心。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面临着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四大考验”,同时面临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大危险”。经受考验、化解危险,最根本的是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保持党的纯洁,是我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反腐败和党风廉政建设是人民群众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
党的十八大布局了党的建设“五位一体”,提出要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并从八个方面部署了党建工作的总体布局。
同时明确提出要“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建设,提出了党建工作的新目标,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
打造学习型政党就是“要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学习党的历史,教育和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建设服务型政党就是要坚持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持实干富民、实干兴邦,敢于开拓,勇于担当,多干让人民满意的好事实事。”始终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
构建创新型政党就是要不断地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创新党建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创新基层党建工作。使党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坚强的领导核心。
十八大报告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创新,有利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迈上新台阶。
思考题: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取得了哪几个方面的主要成果?
3.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对党的建设的“五位一体”布局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