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中耳慢性炎症

慢性卡他性中耳炎(慢性分泌性中耳炎)

慢性卡他性中耳炎,又有称咽鼓管中耳炎者,多继急性中耳卡他、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而起病。近代由于广泛应用抗生素-,虽经药物治疗可以控制感染,但中耳炎症过程并未彻底治愈,特别是小儿,耳痛消失后,玩耍如常,隐性炎症不易被周围人所察觉,可致急性炎症反复发作,是为慢性炎症增多的原因之一。咽鼓管堵塞,腺样体肥大,扁桃体肥大,慢性肥厚性鼻炎,鼻窦炎,变态反应性体质等都是常见的致病原因。据不完全统计,有27%~28%的学龄儿童,重听是因腺样体肥大所致。

临床经过 年龄较大的病儿,可自诉耳鸣、听力下降,有时自感耳内闷塞,自听增强和眩晕等。传音装置障碍所致之耳鸣,常为低音调的;感音装置障碍所致之耳鸣,常昼轻夜重。耳鸣学说有三,即① 迷路内压增高说,如梅尼埃病时的耳鸣;② 迷路血液循环障碍说,如脑动脉硬化供血不全;③ 传音障碍说,如各类传音装置疾病。

听力逐渐减退,轻者尚不影响生活和学习,严重者可致全聋。检查多属传音性障碍:C128音叉试验,气导缩短,骨导延长,韦氏试验偏患侧。听力曲线可下降10~40 dB不等。有时出现混合性聋,可能因内耳受中耳病变影响所致。重听是进行性的,与气候变化、身体过度疲劳、鼓室内病变情况的发展,如胆脂结晶肉芽肿形成、鼓室硬化症等许多因素有关。

鼓室积液时,常有自听增强和耳内闷塞感,检查多见鼓膜内陷、混浊、钙化、粘连或愈着、水平线等改变,有液体积存的,称湿性卡他或分泌性中耳炎。积液黏稠似黏胶时,又称胶耳。积液形成的说法有三种,即① 真空性黏膜水肿说;② 炎性产物说;③ 折中说。一般多以先有咽鼓管堵塞,相继出现中耳腔真空水肿状态,黏膜毛细血管明显扩张,管壁渗透性增强,则有血浆和炎性细胞渗出。鼓室黏膜腺上皮过度分泌时,则产生大量黏液。干性卡他,即纤维硬化过程,中耳病变是以纤维素性渗出为主。结果导致听骨链强直固定,封闭前庭窗,致使听力显著减退。

行咽鼓管吹张时,可闻咽鼓管狭窄音和各种杂音。咽鼓管测压,显示通畅度障碍。

诊断 根据病儿主诉、耳镜检查、听力检查、咽鼓管功能检查、声导抗检查等,确诊并不困难。

分泌性中耳炎易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初期相混淆,但借全身反应(中毒、高热等)和局部详细检查,可得正确诊断。

干性卡他(鼓室硬化症)可与耳硬化症、先天性中耳畸形相鉴别,详见表7-1。

表7-1 慢性卡他性中耳炎、先天性中耳畸形、耳硬化症之鉴别

治疗

(一)除去致病原因,积极加强体格锻炼,彻底清除鼻及鼻咽等部位病变。

(二)调节鼓室内、外气压平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帮助炎性分泌物排除和吸收,依病儿年龄和疾病特点,分别进行咽鼓管吹张术。吹张方法如下。

1.自家吹张法 适用于学龄儿童,嘱其用示、拇二指捏紧两鼻孔(图7-1),自行吞咽或闭嘴向外鼓气,这样可将鼻咽腔空气压入鼓室。方法简单易行,但使用不当,往往易将鼻咽腔细菌带入鼓室,造成继发感染。或因吹力过猛使鼓膜破裂。应慎重采用。使用自家吹张器对幼儿园儿童也较适用,而安全、简便。

图7-1 自家吹张法

2.间接吹张法 也称波氏吹张法,预先清洗鼻腔,将波氏球的橄榄头塞入一侧鼻孔,以手指固定并封闭另侧鼻孔,另一手握球,给予病儿含温水或糖水一口,在下咽的同时,挤压球囊空气,这样咽鼓管口张开时,空气借以压入鼓室(图7-2)。此法为双耳同时进行,压力有时不易掌握,为其缺点。

图7-2 间接吹张法

3.直接吹张法 又称导管法,先行表面麻醉,通常用1%丁卡因肾上腺素液棉棒,经鼻腔放至咽鼓管口处,5~10 min,取出棉棒,置好听诊管,进行吹张。导管经鼻腔沿鼻底送到咽后壁,然后缓慢退回,管嘴向外转滑过咽鼓管隆突进入管口,以左手持管,右手持球,姿势如图7-3。

图7-3 直接吹张法

此法适用于年龄较大的病儿。优点是:① 能分别进行一侧吹张;② 容易控制压力;③ 易查明咽鼓管的通畅度;④ 不易引起继发感染;⑤ 间接法失败者,可换用此法;⑥可行鼓室或咽鼓管造影和药物等治疗。但病儿不合作,易造成局部创伤,为其缺点。

若通气后听力即见改善,光锥重新出现,听诊闻及空气进入鼓室的击声、声导抗测听显示咽鼓管功能良好,说明是咽鼓管通畅。反之,吹张时没有声音听闻、鼓膜不出现光锥、声阻值增大,说明有堵塞。

(三)解除鼓室粘连,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可行鼓膜按摩术。其方法如下。

1.自行按摩法 用手指按压耳屏或用手掌扪住耳郭,施行交替按摩,以震动外耳道内气柱,达到按摩作用。

2.用耳气压镜按摩法 常用西氏耳镜或波氏球进行适当按摩。每次5~10 min。效果较好。

3.机器按摩法 利用鼓膜按摩机(微型空气压缩机)间日或1日1次,每次5 min,可持续应用。

此外,组织疗法有一定疗效。而局部泥疗、电泥疗、透热、超短波、直流电等物理疗法,均有助于增进局部新陈代谢活动,改善血液循环,排出渗出物,解除瘢痕或粘连作用。深X线照射,一次100R(伦琴),1日照射1耳,1周1~3次,4次为一疗程,电压160 kV,滤板0.5mm铜+0.5mm铝,距离30cm,中心射线对准对耳道前1cm处,或近有介绍用90Sr(锶90)及90Y(铱90)咽鼓管口局部照射,对于消除管周淋巴组织,恢复其功能很有帮助。

鼓膜穿刺抽液、鼓膜切开排液并行吹张咽鼓管,然后注入可的松类、酶制剂、抗生素、血管收缩剂等,有防止粘连,增进听力的作用。

切除腺样体、鼓膜切开后不见疗效时,则行置管疗法(在鼓膜切口处插入一个小塑料管以达分流调压作用)。

乳突积液并有胆脂结晶肉芽肿形成时,行乳突凿开术。

粘连过程行反复药物疗法无效者,则考虑分离术、镫骨松动术、迷路开窗术、镫骨切除术等,以改善听力。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此病与前者不同,第一,它有久治难愈的穿孔;第二,可产生严重的并发症:急性化脓性中耳炎鼓膜穿孔和持续耳流脓2个月以上者,示病变已转慢性。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可分良性和危险性或恶性两种。仅只鼓膜穿孔为良性的;有骨质破坏(死骨、骨疡、息肉)或并发胆脂瘤等,为危险性的。

促成急性转慢的诱因:体质虚弱、抵抗力低(贫血、渗出性体质、腺病体质、糖尿病、佝偻病等)、混合感染、严重传染病时的中耳炎、鼻腔、鼻窦疾病、腺样体肥大、腭扁桃体肥大、鼓膜大穿孔、外伤后异物残留、肉芽增生、急性炎症未治或治疗不当等。

化脓性炎症所致之中耳黏膜病变,中、下鼓室很相近,黏膜充血明显、圆形细胞浸润,纤毛柱状上皮化生为扁平上皮。炎症浸润的黏膜显肥厚且伴溃疡及粘连,致中耳部分或全部遭受严重破坏。由于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可致组织溶解和骨质破坏,终使肉芽增生或息肉形成。上鼓室炎经过特殊。

鼓膜全缺或边缘性穿孔,易为外耳道上皮长入而妨碍引流,待上皮大量堆积和胆脂结晶沉着,逐渐形成胆脂瘤,尤以松弛部穿孔者多见。

临床经过 主要为耳流脓、吸力减退和鼓膜穿孔三个症状。

听力减退 较常见,与鼓膜穿孔大小、脓液多寡、听骨链活动度等有密切关系。多呈传导性聋,如为紧张部小穿孔,则低音域损失达20 dB左右,中等穿孔,则在30 dB以上,大穿孔时可下降40 dB左右,上鼓室的小胆脂瘤可无听力损失,鼓室结瘢、粘连有碍听骨链活动时,可损失50~60 dB。而在听骨链坏死离断伴以肉芽填充,往往无碍传音。耳鸣呈低音调的。病久可累及内耳,终成全聋。传染病时之中耳炎,多同时伴有中毒性听神经炎,呈混合性聋。两耳同时受损者,多以重听为主诉。

耳流脓 间歇发作,时多时少;脓量多者示病情严重。上鼓室炎脓虽不多,而病情仍重。耳镜检查见淡黄色污浊痂皮附于外耳道深处或鼓膜穿孔处,揭去后可见少量脓液。在急性发作或有骨疡形成时,脓量剧增。脓液常为黏液一脓性者,脓中混有血液,示肉芽增生,单纯浆液性或黏液性耳漏,多来自鼓室下半部炎症,婴幼儿脓液多黏稠。一般元气味,若为混合感染、骨质破坏,则伴奇臭。脓中混有腐臭呈豆渣样物者,示有胆脂瘤形成。脓液积聚引流不畅时,诉有头痛、耳痛、发热。

鼓膜穿孔 分中央性和边缘性穿孔,中鼓室炎常为中央性穿孔,预后较好,上鼓室炎多为边缘性或松弛部穿孔,后果严重。多见一个穿孔、两个以上者罕见。穿孔大小不一,呈圆形和椭圆形。

听骨链、鼓室肌腱、韧带等均位于上鼓室,炎症可直接损坏该等组织,形成粘连,容易并发颅内并发症。

鼓膜大穿孔者,可经穿孔查见锤骨柄和白色腐骨脱出,有时看到咽鼓管鼓口、前庭窗龛、肉芽、息肉和肥厚不平的红肿黏膜。如鼓室黏膜已上皮化生,则呈白色光滑瘢痕面。残余的鼓膜可见钙化斑、瘢痕、萎缩、内陷、粘连等改变。

炎症未治,可持续数年乃至终身,有些病例可长期流脓而不发生并发症。有的则耳流脓自行停止,留下鼓膜干性穿孔。有的病儿因抵抗力减低或再感染,可引起急性发作,此时耳漏剧增,耳痛重现,伴高热、头痛等。耳镜检查,可见残余的鼓膜和黏膜呈急性炎变。这时应注意有否颅内并发症的产生。

局部并发症 肉芽或息肉,胆脂瘤和骨坏死或骨疡。

肉芽或息肉 这只是一个总的概念。息肉多见于骨坏死或骨疡,常易复发。上鼓室所见的息肉,其长蒂或宽阔基底或附于鼓室壁、坏死的听骨链上,少数病例则长自鼓膜边缘,多为单独一个,多发性的极罕见。外观色淡红或鲜红,表面平滑,似小樱桃或霉果,有时表面欠平,触之易出血,堵塞外耳道或垂至外耳道口。息肉周围常有臭脓浸渍,用探针触诊以明确其来源和性质。息肉形成时,脓液多为脓血性,可有碍引流,导致病情恶化,应及时进行手术。

胆脂瘤 病理学者把类畸胎瘤型的真正新生物叫作胆脂瘤。一般而言,中耳乳突胆脂瘤为上皮及其分解产物(包括胆固醇在内)形成。外观颇似珍珠样肿瘤。实则并非新生物,因此,视为假性胆脂瘤。体内被有黏膜的腔室,如鼻窦、扁桃体隐窝等处,皆可形成胆脂瘤。此物的成因,仍不十分明了。复层鳞状上皮过度生长,特别是由炎变所致者,可使胆脂瘤形成复杂化。

鳞状上皮自边缘性穿孔或松弛部穿孔长入鼓室,或鼓室黏膜上皮自行化生,或松弛部极度内陷而未穿孔,皆为形成胆脂瘤的必要条件。显然,胆脂瘤多见于上鼓室炎,由于瘤体逐渐长大,压迫破坏所邻骨质,伴有脓液时,往往自行溶解,常易引起严重的颅内并发症。

骨疡 常见于上鼓室炎。其范围不等,损及听骨链的,称小骨性骨疡,见于鼓室骨壁的,谓壁性骨疡。两者可同时存在。因砧骨体大部在上鼓室并接近鼓窦,血液供应较差,发生骨疡的机会比锤骨多。这时的鼓膜穿孔多在后上区,且因迷路刺激产生眩晕、耳聋。松弛部穿孔常为锤骨头骨疡所致,中央性穿孔示有锤骨柄骨疡,有时可见残柄,好像锤骨短突起。猩红热和结核性中耳炎多发生鼓岬壁性骨疡,可同时损及迷路。

中耳炎伴骨疡时,耳流脓可久不停止,脓中带血,有臭味,且见肉芽增生。触诊骨面粗糙不平,损坏半规管,则瘘管试验阳性。骨疡发生于面神经管,出现面神经麻痹。X线拍片检查有助诊断。

诊断 根据全面收集病史、耳部检查及听力检查结果,诊断并无困难。分泌物细菌涂片检查,可帮助除外中耳结核和梭状螺旋菌性中耳炎,病理检查和全身检查也甚重要。

耳镜检查应留意鼓膜穿孔有无肥厚黏膜脱出、外耳道湿疹波及鼓膜、新生物等情况。确诊有否胆脂瘤形成及骨疡。脓臭带血混有豆渣样物,多为胆脂瘤或骨疡形成,示病情严重。有时脓中可见腐骨。

上鼓室和鼓窦有胆脂瘤形成时,穿孔常在松弛部,深部外耳道后上壁因骨膜炎增厚下塌,有时形成瘘管,有脓外溢。穿孔小,引流不畅,有脓痂覆盖,不注意检查松弛部穿孔,往往漏诊。清除痂皮后,应用西氏耳放大镜仔细观察有无穿孔,以免遗漏上鼓室胆脂瘤。.可做分泌物涂片检查,查找胆脂结晶体及细胞成分。

乳突X线拍片和CT scan以及MRI影像诊断法有助查明骨质破坏的部位和程度。

治疗 分非手术疗法和手术疗法两种。

(一)非手术疗法

1.全身疗法 主要在于改善病儿全身状态,锻炼身体,加强营养,积极进行室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给予大量维生素,增强体质,矫治贫血,治疗肾疾病和糖尿病等。

2.病因疗法 彻底治愈鼻、鼻窦、扁桃体、咽部的慢性炎灶,则有助于改善咽鼓管功能,消除化脓性中耳炎的致病诱因。

3.局部疗法 主要在于治愈耳流脓,达到干耳。

(1)干燥疗法:通常用1%~3%过氧化氢溶液清洗外耳道及鼓室脓液后,吹入各种消炎、杀菌、收敛剂(如1%~2%碘硼粉、硼酸、磺胺、抗生素混合粉、玄明粉、吹耳散、红棉散等)。对穿孔大的效果好,小穿孔的,药粉不易深入鼓室,疗效差。

(2)上鼓室灌洗术:是洗耳疗法的一种,有胆脂瘤者应慎重应用,因为洗后可使其软化膨胀而有碍引流,使炎症恶化。75%乙醇、四氯化碳、乙醚等脂溶剂洗耳,是否对胆脂瘤起作用,难以肯定。α-糜蛋白酶和胰蛋白酶行耳浴疗法,效果较好。一般洗耳用的药液有:0.1%雷佛奴尔、20%硼酸、1∶3000高锰酸钾、0.1%甲醛液以及不同浓度的各种抗生液等。操作方法如图7-4。洗后可灌进药液再行外耳道加压,使之流出咽鼓管。近有报道应用5-氟尿嘧啶液进行灌洗治疗胆脂瘤型中耳炎的好疗效的报告。

图7-4 上鼓室灌洗术

(3)滴药疗法:滴耳药较多,除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所用者外,还有3%~4%硼酸乙醇、5%磺胺噻唑液、1∶420呋喃西林液、1∶590呋喃西林乙醇、30%黄连乙醇、0.5%氯霉素、新霉素液、0.4%Gramicidin(短杆菌肽)乙醇、10%尿素甘油、2%红汞液、2.5%合霉素、10%氯霉素甘油、市售滴耳油(冰片胡桃油)、0.5%白降丹酒液(朱砂6g、雄黄6g、水银50g、硼砂6g、火硝75 g、食盐75 g、白矾75 g、皂矾75 g,小火炼丹,取降丹)、复方新霉液滴耳液、虎耳草液以及加入酶类、可的松类等之各种药液,有消肿、杀菌、抗炎、抗肉芽形成、收敛等作用。然而,有用之不当的药液可致外耳道皮肤和鼓室黏膜炎症加剧,应当予以重视。

(4)游子导入疗法:常以浓度低的抗生素、磺胺、硫酸锌等进行电游子导入。有收效快,治愈高的优点。骨质破坏的病例,锌游子导入是禁忌的。宜根据耳分泌物细菌培养和敏感试验的结果合理选择有效药物。婴幼儿难以合作。

(5)吸脓滴药法:小心吸尽中耳脓液后,滴入各类药物,操作时要注意吸引力勿过大,以免引起迷路刺激和听骨链脱臼。

(6)清除肉芽法:鼓岬部小肉芽,可选用10%~20%硝酸银或铬酸,或用结晶硝酸银或铬酸及三氯醋酸、石炭酸等腐蚀。涂药后用0.85%生理盐水中和冲洗干净,耳道皮肤涂油膏保护。

祖国医学所记之耳痔、耳蕈、耳挺,是已包括息肉或肉芽,常内服栀子清肝汤。耳部点以硇砂散(硇砂3g,轻粉、雄黄各0.9g,冰片0.15g,共研细粉),用药以水调浓。

如肉芽或息肉较大,应行摘除。

另外,中药内服外用的还有柴胡清肝汤、龙胆泻肝汤、神效耳底散等。

组织疗法、鼓岬部提氏植皮法,有谓效果满意。

以上仅适用于良性或黏膜型的中耳炎病例。

(二)手术疗法

经非手术疗法无效而具乳突手术适应证者,以除其病灶,保存或提高听力,选以中耳根治、中耳成形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