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耳的检查法

病史及一般检查法

小儿中耳炎的诊断和其他疾病一样,首先须采集完整的病史。在诊断婴幼儿中耳炎时,此点非常重要。因为患儿不令说话和表达意思,病后往往被人疏忽。在收集病史前,须注意下列问题:① 起病时间;② 既往病史;③ 有否发烧;④ 有否疼痛,痛的性质如何;⑤ 何时发现耳流脓,流脓时间长短,脓的性质、颜色、量和气味等。收集这些问题除年龄大的病儿能自行叙述外,对婴幼儿来说,都得进行详细了解。同时还须注意病儿的生活状态,因哭泣、睡眠、食欲、体重、大小便、体温和行为表现等等,在中耳炎时往往有所改变。采取病史进行初步分析后,再视诊和触疹。观察病儿面部表情、头颈部活动状态、眼部和耳郭外观。触诊时应注意耳周淋巴结、乳突和乳突尖端的情况(图3-1)。

图3-1 乳突部触诊

一、儿童耳部检查须具备下列四条件

1.光源和额镜 一般均用40~60 W的灯泡做光源,煤油灯、汽油灯也可应用。光源置于受检查者右侧。额镜为一个圆形凹面反射镜,直径9~10cm。中间有一视孔,直径为1cm。用丝带或皮带、塑料带固定于头上将镜置于前额。使用时调节焦距进行检查(图3-2)。

图3-2 额反射镜

2.检查器械 包括大小不同的耳镜(图3-3)、耳用棉拭子和鼻镜、喉镜等常用器械。最好备用一套电耳镜或耳内镜。

图3-3 各型耳镜

3.病儿体位 学龄儿童一般采取正坐头侧位。婴幼儿须取怀抱直坐位(图3-4)或平卧位,注意固定病儿头位后,方可进行检查。婴幼儿可用被单包裹手脚,以免挣扎妨碍检查或检查时造成耳部损伤。

图3-4 儿童耳镜检查姿势

4.检查方法 医护人员须仔细耐心,操作要轻柔,先清除外耳道耵聍和分泌物,然后检查。检查婴幼儿时,耳郭向后下牵引,检查学龄儿童时耳郭则向后上牵引,使外耳道平直以便详视鼓膜。

外耳道较宽大者可不用耳镜直接检查,以免器械接触造成病儿恐惧心理,同时可避免耳镜所致之疼痛和意外损伤(图3-5)。

图3-5 不用耳镜检查法

婴幼儿外耳道窄小者需用耳镜帮助检查,注意慢慢置入耳镜(图3-6,图3-7),不宜深及骨部外耳道,以免擦伤皮映引起疼痛。放入耳镜的方向应沿外耳道长轴进入,以便窥查鼓膜(图3-8)。必要时进行电耳镜检查(图3-9,图3-10),能更详细地观察病变。

图3-6 单手耳镜检查法

图3-7 双手耳镜检查法

图3-8 耳镜放入之正确(上图)与错误(下图)方向

图3-9 幼儿电耳镜检查法

图3-10 儿童电耳镜检查姿势

二、正常鼓膜所见

1.色泽 儿童鼓膜呈半透明,富光泽、呈珍珠样苍白色;新生儿和婴幼儿的鼓膜因脐部内陷菲薄,可透见鼓岬血管,故呈淡红色。

2.形状 婴幼儿鼓膜近圆形;年龄大的儿童近卵圆形,上下径长,前后径短。

3.分区 沿锤骨柄引一直线,然后经脐部作此线之垂直线,此二相交直线将鼓膜分成四个区域,即前上区、前下区、后上区和后下区。

4.位置 新生儿鼓膜与水平面相交成10°~20°角度,学龄儿童则成45°~50°角度。

5.鼓膜三标志 由锤骨短突起、锤骨柄和光锥三者组成(图3-11)。

图3-11 右鼓膜正常标志

三、鼓膜这病理所见(图3-12)

图3-12 鼓膜之各种病理所见

1.充血 清除外耳道分泌物之机械性刺激或病儿哭叫时均可使鼓膜反射性充血,但迅速消失。处萼遵和中耳的炎症引起之炎性充血,按其充血程度和范围可分为:

(1)线状充血:此时仅见与锤骨柄平行的血管扩张,称一度充血。

(2)放射状充血:鼓膜血管自锤骨柄向鼓膜四周呈放射状扩张,称二度充血。

(3)弥漫性充血:鼓膜呈一片红色,同时鼓膜伴有部分或全部膨隆者,称三度充血。

另在耳硬化症时可通过正常鼓膜映出鼓岬黏膜之红色(施瓦策Schwartz征)。

2.出血 常与鼓膜充血同时存在,多在外伤时发生。流出之血液初呈鲜红色,.日久则呈暗红色或棕褐色。后渐被吸收,遗留黄色斑点,或全被吸收不遗留任何痕迹。

3.水疱 多见于耳部带状疱疹或鼓膜炎。水泡大小不一.数目一至数个,内含透明或半透明液体,呈浅黄色或紫红色。溃破后迅速自愈。

4.颜色改变 鼓膜颜色浅黄,多见于卡他性或分泌性中耳炎,鼓室积液者常见水平线,随头位改变而移动二鼓膜颜色深蓝或暗绿者称蓝色鼓膜,系因鼓室积血或长期积液所致。但也要注意颈静脉球突入鼓室之发蓝。

5.混浊 急性或慢性中耳炎时,常见鼓膜部分或全部混浊、增厚、光泽消失,并常有瘢痕形成。

6.膨隆 鼓膜膨隆常系中耳急性炎症鼓膜自身肿胀,或因鼓室大量积液蓄脓所致,并伴有三标志关系改变。

7.穿孔 穿孔原因颇多,其形状、大小、数量、位置等各有不同,略述如下。

(1)形状:炎性穿孔多呈圆形、卵圆形、肾形、马蹄形和心脏形;爆炸和直接的外伤性穿孔,常呈梭形和三角形,穿孔缘附有鲜血,其周围有轻重不等的充血。

(2)大小:鼓膜小穿孔可如针尖大,大穿孔可鼓膜全部缺如。急性中耳炎的小穿孔可借搏动溢脓确诊。穿孔大者经检查不难发现。

(3)数目:鼓膜穿孔常为一个,有两个以上穿孔者则应注意是否结核性中耳炎。

(4)位置:明确鼓膜穿孔的位置,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一般穿孔多在紧张部的前下区和后下区。位于后上区的边缘性穿孔,常示炎症险恶,一般治疗后果不佳。松弛部穿孔常有上鼓室炎,且多伴有胆脂瘤形成。

鼓膜穿孔可分为良性及恶性两种。鼓膜紧张部中央性穿孔,常属良性穿孔,示炎症主要在中鼓室和咽鼓管,通过保守治疗可获良好效果。松弛部或后上边缘性穿孔常属恶性穿孔。示炎症侵及中鼓室、上鼓室及乳突腔者,常为手术的适应证。

总之,预后之好坏可根据下列四点予以估计:① 穿孔的位置;② 穿孔的形状;③ 鼓岬黏膜的情况;④ 分泌物的性质(表3-1)。

表3-1 鼓膜穿孔局部所见估计预后鉴别表

注:表3-1图解见图3-13良性穿孔和恶性穿孔。

图3-13 穿孔位置与预后关系

8.钙化 鼓膜钙化斑边界清楚,白色,圆形或卵圆形,易与瘢痕区别。常为中耳炎后遗症。

9.瘢痕 穿孔愈合往往形成瘢痕。乃鼓膜缺少结缔组织所致,瘢痕松弛无力,较薄,有光泽,境界清楚。

10.萎缩 多见于鼓膜长期内陷者,部分因营养障碍所致。萎缩的鼓膜外观较薄,因无纤维层,透明增强,色较暗淡,缺乏弹性,与鼓岬相近者,可透见听骨等鼓室内容。

11.内陷 咽鼓管狭窄闭锁和外耳道气压急剧增高时(飞行或潜水),鼓膜常内陷。表现有四:① 锤骨短突起明显外突;② 锤骨柄上移近水平位;③ 光锥断裂或消失;④ 前皱襞缩短和后皱襞延长。尚可见脐部红色区域扩大。

鼓膜、听骨链活动度检查法

应用器械:西氏(Siegle)耳镜或В.И.渥娅契克(Воячек)气压耳镜(图3-14)。

图3-14 渥娅契克气压耳镜

检查方法:将西氏耳镜放入耳道,压缩胶皮球增减外耳道气压,鼓膜和听骨链随即发生振动,经放大镜可观察其动态。锤骨柄和鼓环间的鼓膜,活动度最大。光锥的形状改变,加压时光锥变小,锤骨柄向后内移,减压恢复原位。

鼓膜肥厚、鼓岬粘连、锤砧关节或镫骨足板固定时,鼓膜活动度将大大减少。鼓膜部分萎缩时活动度增大,且见萎缩鼓膜飘动如帆。

咽鼓管通畅度检查法

应用器械:渥氏耳测压计(图3-15)或声阻抗测听器。测定方法:将渥氏耳测压计耳塞放入受检者外耳道,封闭耳遁孔,进行试验。第一试法,嘱受检者做吞咽动作,观察测压管内带色乙醇滴移动,如咽鼓管通畅无阻,则乙醇滴迅速移动。

图3-15 渥娅契克耳测压计

第二试法:如上法乙醇滴不动,嘱受检者以手指堵住两侧鼻孔,再作吞咽动作,观察乙醇滴移动情况。

第三试法ˊ按上法堵两侧鼻孔并用力鼓气,直到耳内有压迫感时为止,乙醇滴移动为阳性结果。

估价咽鼓管通畅度结果如下:

(1)吞咽动作时乙醇滴移动,示咽鼓管通畅度良好(第一度)。

(2)行第二试法时乙醇滴方见移动者,示咽鼓管通畅度尚好(第二度)。

(3)第三试法方见乙醇移动者,示咽鼓管通畅度显著不良(第三度)。

(4)第三试法乙醇滴不动者,示咽鼓管极不通畅(第四度)。

声导抗测听法在临床听力学中占有极重要地位。它不仅对鉴别诊断耳聋性质方面提供比较客观的资料,更对咽鼓管功能测定方面也发挥着很有价值的作用。根据测得的鼓室压声顺曲线图像的特点,可以判断有否咽鼓管阻塞或开放异常。咽鼓管阻塞时的鼓室压声顺曲线图呈负压型,声顺峰顶明显的偏负压侧,因鼓室内仍有一定空间保留,故当压力调至平衡时,即显曲线峰顶’峰顶所处之压力即为鼓室负压程度,此与鼓室积液的曲线图大不相同。若咽鼓管开放异常,由于鼓膜随呼吸活动而闪动,则可显示出波动型鼓室声压曲线图像。

听觉分析器功能检查法

人类听觉分析器,出生后已形成,有些著者认为,生后7~8天方出现对声音的无条件反应,而H.A.卡沙特金(Касаткин)等人的观察,此等反应生后数小时已经出现。据乌勒夫逊和A.N费尔德曼(ФельдМаН)的记载,生后第10~15天才能测出有无听觉,测验婴儿的听觉,主要观察其对声音有无反应,听觉发育正常的婴儿,如闻笛、哨、电铃和小喇叭等强声,立即出现面肌震颤、眨眼(耳睑反射)和全身颤动等反射动作。

婴幼儿常用听力检查法

依据病史和婴儿无“听觉注意”(即闻声后体态如故,其他一切活动均不被抑制)及无“前庭注意”(当体位变换后不能再自行复位),不容迟疑,应做听力检查,以便及早发现听力缺损或障碍而给予相应的处理。

检查婴儿听觉应注意:

(1)检查者要站在婴儿背后或互不相见的地方。

(2)不让婴儿看到发音器(笛、哨、铃、小喇叭等),以免分散其精力,妨碍检查。

(3)不能用敲桌、拍掌、叩门等声音行听力测验,此等动作有震动感,可影响检查结果。

婴儿听力检查,常用客观测听法,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客观听力检查法。

1.吸吮条件反射法 每次喂奶前和喂奶时,靠近婴儿耳郭开响闹钟,持续约30秒钟,3~4周后,听力正常的婴儿,条件反射形成。测验时开响闹钟,不喂奶,可产生吸吮反射,示婴儿有听觉存在,如无吸吮反射,示婴儿元听觉。做此测验时必须注意避免婴儿与母亲乳头之接触反射和位置反射等等。此法适用于测验3~4个月的婴儿。

2.H.A.苏利金耳蜗瞳孔反射法 听觉分析器受阈音刺激时,瞳孔迅速出现扩大和缩小的反应,可借以测知婴儿和幼童之听觉功能状态。

测验方法:① 在暗室内进行,检查者与被检者对面而坐,灯光仅照在检查者的面部;② 诱使被检者两眼注视检查者,避免光线影响;③ 戴上耳机,接通测听器音源;④ 分别测定两耳各频率引起瞳孔散大的阈音;⑤ 观察声音刺激时瞳孔扩大的情况。

受检儿听力正常,声音刺激后即出现耳蜗瞳孔反射:瞳孔先缩小,后扩大。音刺激最强侧,引起之刺激较他侧为早。低音引起的反射比高音强些。这是耳蜗瞳孔反射的特性。有此反射者,示听力正常或有残余听力,无此反射者,为聋的客观标志。

3.耳睑反射法 此法适用于6个月以前的乳婴听力检查。可用各种乐器做音源。对纯音500、1000、4000 Hz的音强100~115 dB,0.3~1秒钟的刺激起反应。当突然在婴幼儿面前出现强音刺激后便立即出现不自觉地眨眼动作(瞬目),示听力正常,聋儿则无此反射。

4.条件定向测听法 此法适用于1~2周岁的婴儿听力检查。结合光和声刺激引起受检儿的定向反射活动产生与否,来判断听力状态.

测验方法:在被检儿左右两侧的前方,各置一扩音器和人像,当扩音器发出音刺激的同时,即见人像闪闪发亮,这时检儿随同听到的声音便可转头寻声。如此反复多次刺激,待对音刺激形成“闻声转头寻物”的条件反射活动后,再逐渐减低声音的强度,直至阈音能引起测试儿的定向反射活动为止。

5.皮肤直流电条件反射法 耳受声音刺激能引起许多反射性的反应。如中耳肌肉(供声导抗测听检查用)、眼睑肌肉和耳周肌肉收缩反应,自主性反应——如血压改变、瞳孔反应和皮肤直流电反射反应等。其中有临床实用价值者为皮肤直流电反射反应。但反应不稳定,容易消失。

测验方法有二:一种方法是先告诉受检者安静坐下,听到声音与否请按电钮或口语回答,然后给予音刺激,记录有无皮肤直流电产生。此为条件定向皮肤直流电反射法。另法用电流痛刺激与声音相结合,形成保护性皮肤直流电条件反射。两法相互补充。做此测验需三种装置:① 发音器;② 电刺激器;③ 皮肤直流电记录器。

6.游戏测听法 受检儿坐在有小窗洞的箱前。扩音器和电钮也放于此处。预先让他知道,当听到声音时,立即按一下电钮,这时便在小窗洞里出现一张有趣的画片。前几次用强音,以后逐渐降低刺激音,直到听不见为止。测验时间为10~15分钟。

围绕游戏测听的研究,陈祥焘(1964)曾研制成“万花筒”儿童简易测听装置,对3岁以下的小儿进行了听力检查,最近又见金济霖等(1978)研制成“熊猫幼儿听力计",“自由声场幼儿听力计”以及“观景箱式幼儿听力计”三种听力计各有不同年龄组适用范围,“熊猫幼儿听力计”适用于1~3岁的婴幼儿;“自由声场幼儿听力计”适用于2岁半~4岁的幼儿;“观景箱幼儿听力计”适用于3~5岁的幼儿。根据金氏等五年的临床实际观察指出,利用我国现有条件,对各种简易乐器和发声玩具进行声学测定,并配合简易幼儿听力计,是比较切实可行的。除上述三型听力计可供不同年龄组的听力测验外,还提出“简易婴幼儿听检用具”(作者研制)和普通诊断用听力计,前者较适用于新生儿~3岁之间听力测验,后者适用于4~7岁的小儿听力检查。

7.噪声校正测听法 将声音计感音器放于受检者1m处;两耳佩戴耳机。嘱其说话、阅读或讲故事。用噪声计测其噪声强度。并经耳机向其发送10,20,30,40 dB和更高的遮盖噪声。借声音计测出受检儿开始增强噪声的时间。正常是在听阈上10~20 dB之间出现此现象。因此,可测得听觉之有无和准确度±10 dB的听阈。听觉丧失者不能校正噪声。

上面所介绍的客观测听法,对测验幼儿和年龄较大的儿童颇适用。惟设备条件所限,尚不能普遍应用。3岁以后的儿童,可测定纯音和言语听力,根据小儿年龄和发育情况,可用言语和音叉进行听力检查。近代声导抗测听法正在广泛应用于临床,耳蜗电描记和脑干诱发电反应测听法耳声发射测听法也有很大的进步。

言语检查法

言语检查法是临床重要的听力检查法。因为言语听觉为听器官的重要功能,方法简单易行,可借以查明耳聋的性质和程度。但语音因人而异,易影响听距变化,为其缺点。

检查注意:① 检查者的语音尽量保持恒定水平;② 要求受检者复诵听到的词;③ 检查距离由远至近;④ 检查宜在6m长之室内进行,环境应安静无噪声,或在隔音室内进行。

检者与受检者相距6m,或站或坐,受检耳向检者,其外耳道孔应与检者口部平行,他耳用示指堵塞,或用噪声计掩蔽(图3-16),身不宜倚墙,眼不宜看检查者。检查者利用呼气后之肺内余气发出耳语。如果受检者在此距离不能复诵,则检查者逐步向前移近受检查者,直至听清为止,然后记录其听距,如为3m,则该耳之听距为3/6。一耳测毕,再换另耳。如果耳语听力失聪,则可改用普通谈话或叫喊测听。

图3-16 噪声计

耳语按其音调之高低可分3种,即:① 低音耳语;② 普通耳语;③ 高音耳语。通常都用低音耳语作检查。耳语乃由数字或单词所组成。耳科医师王一曾结合国情;汇集了两组耳语词汇,这对检查有很大帮助。

正常人,高音耳语的听距为20~25 m,低音耳语为5~6 m。普通谈话声为50 m。

音叉检查法

音叉检查,须用一组C调音叉,其符号和频率各为:C128, C1256, C2512, C31024, C42048。常用的音叉为音叉C128和C42048(图3-17)。

图3-17 音叉

音叉检查法分两种,一为测定受检者对各音叉发音之感受程度,为质的检查,借此可测出高频或低频听域缺陷。

二为测定受检者感音时间的长短,为量的检查,借此以明确听力缺损的程度。

用音叉检查气传导和传导听力(以下简称气导的骨导)。检查气导时,将发音叉臂放在耳旁距3~5cm为妥;行骨导检查时将音叉柄端放在顶部或乳突鼓窦部(图3-18)。

图3-18 检查骨传导

音叉检查时可用拇指与示指捏响音叉。忌用硬器敲击。检查高音气导时要堵住对侧耳(图3-19)。

图3-19 用高音叉检查时的姿势

1.林尼(Rinne)试验 此法是比较受检者气导和骨导的感音时间。听力正常者气导大于骨导,称林氏试验阳性,其时间比约为2∶1。感音器官破坏时,气导和骨导都缩短,为假阳性。骨导大于气导,称林氏试验阴性,示外耳或中耳之传音装置破坏。

2.许瓦巴赫(Schwabach)试验 为测定受检者骨导之试验,是林氏试验的补充。传音装置疾病,骨导感音时间延长,感音装置疾病则缩短。先将发音音叉置于检查者乳突部(听力是正常的),然后置于受检查者乳突部,比较两者骨导时间的孰长孰短。以秒钟计算。

3.韦伯(Weber)试验 又称音偏向试验。震动C128音叉放在受检者头顶中央或额正中,两耳听力正常者,则两耳都可听到同样的音响或在头中听到音响。若一耳传音功能减退,则此侧感音较强。若一耳感音功能减退,则另侧感音较强,音叉声音偏左或偏右(图3-20)。

图3-20 测定音侧偏

此法也可检查幼儿。中耳炎时,将音叉放近患耳无反应,若将音叉移至患耳乳突部,则病儿两眼扭向患侧(患侧骨导增强)。或将音叉放在头部正中时,病儿努力向患侧看。两侧化脓性中耳炎病儿,对发音音叉无反应时,可能迷路有破坏。

4.盖来试验(Gelle) 目的在测定镫骨固定。外耳道用西氏耳镜,或玻利泽尔(Politzer)气球堵塞后(图3-21,图3-22),将震动的音叉置于头部正中,经玻氏球或西氏镜气球将外耳道气压增加。若感受声音的强度减弱,为热氏试验阳性,示镫骨活动。反之如感受声音的强度持续不变,为热氏试验阴性,示镫骨固定。

图3-21 盖来试验

图3-22 玻利泽尔球

一般而言,传导性聋为低音感受障碍,低音界上升;感音性聋,为高音感受障碍,高音界下降。

中耳疾病时,韦氏试验偏患侧,林氏阴性和许氏试验延长;内耳疾病时,林氏阳性和许氏试验短缩。音叉检查法简单适用,需注意使用。

今将传音装置破坏和感音装置破坏的表现,列表3-2。

表3-2 传音装置破坏和感音装置破坏听力检查结果

听力计检查法

听力计(audiometer),又叫电测听器,现代化的医院均有此设备,是一种比较完善的测听仪器。临床应用已有60年历史。

听力计是由声音发生器或音频振荡器、可变衰减器、耳机阻断器,以及掩蔽噪音发生器等几部分组成。

1.声音发生器 一般是使用电子管RC振荡线路(惠氏电桥)发生纯音,现代多已改用芯片(集成块),两者基本原理相同,有用断续变调固定频率的,也有的用连续可变频率的,使之产生一定的频率。一台合格的听力计,起码应能测定125、250、1000、2000、4000、8000 Hz等7个音频的最小听阈值,较完善者,还要增添750、1500、3000、6000、12000 Hz,供临床听力检查用。使用时可任意选发各种音频的声音。

赫兹(Hz, hertz)是音振频率单位,与CPS(cycle per second)或C/S意义相同。即指每秒钟的音振次数。是为纪念德国H.R.Hertz物理学家而得名。按IEC(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国际电子技术联合会)规定,发生器发生的误差应在3%以内,失真率也在3%以内,测听时以听到高次谐波为宜。耳机输出的高次谐波总含量,气导不能超出3%,骨导要在6%以内。

2.可变衰减器或增幅器 也叫声音强度调节器,是增减输出纯音强度的装置,由可变电阻或电感做元件,通过听力计上的标度盘显示最小听阈的分贝数。每5 dB为一档,连续可变衰减器每档临界处要求应能发出一个咔嗒声,一般要求全衰减量的误差,不应超过2 dB。对各个频率的最大输出强度并不一致,如表3-3所示。但从耳机输出的声压应当相对恒定。

表3-3 听力损失最大值

听力损失值越大,测定的范围也越宽。耳机的最大功率是200毫瓦mW),因此,对最大输出有一定限制,且伴有失真问题在内,所以输出声压不能过大。如需增大音强级,可附加升压器或选用耐高倍输出的耳机。

正常耳的听力损失标准为0 dB或± 20 dB(Gran,1976)。分贝是由纪念电话发明家A. G.Bell而得名,取音单位Bell(贝耳)的1/10,即为分贝。

3.耳机 分气导和骨导耳机两种,其主要性能是将传入的电能转为声能而输出。气导耳机可选用频率响应曲线平坦,很少失真并稳定的动圈型耳机。耳机连接耦合器。借以校正声压。耦合器的中间空隙,按IEC规定为6 ml。耳机阻抗为10 Ω(欧姆)。灵敏度为100 mW/10 μB,最大功率为200 mW。两耳机相差不超过3 dB。集体测听用的耳机,可用电话耳机代替,频率要在300~3000 Hz,因其坚固,不易摔坏。

骨导耳机或骨导振动器的型号不一,多采用电磁型的,骨导振动器是把音振传入内耳,测听时并不能消除同时发出的气导声音,因此,骨导振动器发出的声音大于气导时,则不能使用。骨导的标准最小听阈值是通过人工耳,按物理的测定音量进行校正的。

两种耳机必需轻巧,便于佩戴。两气导耳机头带的压力为500 g。

4.阻断器 是用来阻断耳机发出纯音的一种装置。普通以被检者对每一频率刚刚听到的微弱声音,作为每个音频的最小听阈值。进行测听时,必须通过阻断器阻断检查音,以能得到确切的结果。阻断器不容许发出“咔搭声和过渡声。阻断器是一种特制的电子电路开关。按标准规定至少要有70 dB的阻断效果。

5.噪声发生器 也是由电子管或晶体管发声的,晶体管做音源较好且相当稳定,可采用失真波形噪声,而多数听力器是用连续频谱的噪声,供测听时掩蔽对侧未测耳用。

连续频谱噪声中,有白噪声、窄频带噪声以及计权噪声三种。

(1)白噪声宽频带仍在125~8000 Hz范围内,对每个音频的频谱分布都是一致的。用白噪声做掩蔽时,多余的声能较多,因纯音频率不同,所以掩蔽效果各异,对低频音掩蔽效果较差,用之不便。

(2)窄频带噪声是一种滤波器发出的白噪声,对纯音频率有掩蔽效果,当纯音和噪声能量相对应时,便会产生掩蔽效果。因此,标度盘上的纯音级读数,也即噪声的强度级。多用连动式转换纯音频率或噪声带域。由于窄带噪声掩蔽没有多余的声能,故用最小的音量可获最大的掩蔽效果,使用也方便。

(3)计权噪声是按标准的最小听阈值的频率特性,通过计权网路,把白噪声的各个频率加以校正,使之符合人耳特性的等响曲线而获得的。在50 dB时,计权噪声对任何频率均可起到50 dB的掩蔽作用。标度盘上的数字和实际噪声数字相等时,纯音能量和噪声能量两者也相等,同时音色很恒定。测听时如有高次谐波出现时,则同时也能被掩蔽,因此不易发生误差。

目前各国生产的听力计均有脉冲线路设备,可使之发出连续纯音变成强弱闪变的脉冲音,其强度也用衰减器加以控制。

听力计的类型

根据听力计的结构复杂与否和用途大小,可分为:

1.普通型听力计 供一般临床诊断用,其气导频率自125~8000 Hz,骨导频率自250~4000 Hz。掩蔽要求是:气导125 Hz(75 dB)、250 Hz 和8000 Hz(90 dB)、500~6000 Hz(100 dB);骨导250 Hz(40 dB)、750~3000 Ha(70 dB)、500 Hz和6000 Hz(60 dB),只一组导程,一副耳机,无言语听力检查装置。

2.精密型听力计 供临床和研究用,除有气导、骨导、噪声、(白噪声、窄频噪声)掩蔽设备外,还配有言语听力检查装置、两组导程、双耳机(供特殊检查用)。

3.防护型听力计 供检查噪声环境中工作人员的听力用,起到监护作用,附有气导500、1000、2000、3000、4000、6000 Hz六个音频,声强自0~70 dB,但无骨导和噪声设备。

4.集体筛选型 供学龄儿童定期健康检查用,设备简单,价廉容易买到。发出的音频只有500、1000、2000、4000 Hz(0~45 dB)、500~2000 Hz为言语频域,4000 Hz供早期发现感音性聋用。听力损失到45 dB以下时,便感对话困难。

最小听阈值的测定

听力检查工作应由专人负责。按计划有组织的对技术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以适应不断更新的要求。现对气导和骨导等常规检查操作略加概述。

1.气导检查 嘱受检者坐好,以看不见操作为宜,向其讲清表白有无听力的指示动作,带好耳机,耳机中心要对准外耳道口,松紧适合,先测听力较好侧,采用上升法,从1000 Hz开始,以后沿2000 Hz、3000 Hz等递增,听到最高频率后,再转回1000 Hz进行复试,两次听取的误差应在5 dB以内,然后再进行750、500等之低频音检查。声强从0 dB开始,后以5 dB为一档,以每秒钟的间隔加以递增,直至听到声音为止,记下此时的阈值,继用阻断器控制,发出超阈声音,并逐渐降低音强,使之刚刚听清,两次拨试,阈值相符,即可记录。所测气导听力曲线,俗分八型,如水平型(horizontal form)、低音损害型(low tone deafness)、迭降型又叫高音损害型(gradual form)、急降型(abrupt form)、沟槽型(dip form)、谷型或碟型(middle tone deafness)、凸型(high and low deafness)和全失型(total deafness),应参考骨导测听结果进行确诊。各型图像如图3-23所示。

图3-23 各种耳聋之气导损失图像

2.骨导检查 将骨导振动器放在乳突的鼓窦面处,用弹力带加以固定。一般从低频250 Hz开始测试,继续递增,声强调节与气导相同,若气导正常,可免测骨导,如有4000 Hz以下的各音频听阈提高,必须进行测试骨导。根据实际需要,通常均不测125 Hz、8000 Hz的骨导阈值。因是直接经颅骨的检查,不进行掩蔽,几乎不能做此项检查。掩蔽不当,常易出现交叉听力。超掩蔽也会使骨导阈值上升。人们对低音的振动感,常可误认为听到的声音。

3.噪声掩蔽 不论气导和骨导,在两耳听力存有差异时,当对重患耳进行测听时,声音可经颅骨振动等途径传到对侧听力较好耳,此即出现交叉听力。这种交叉听力,气导大约衰减50 dB,骨导衰减5~10 dB。误将交叉听力记录下来,重患耳因此会显示比良耳相差50 dB的影子曲线(shadow curve),为此,常需进行用噪声掩蔽良耳。一般用60~70 dB噪声掩蔽,低于30 dB时不起掩蔽作用,高出80 dB时,会影响对侧耳的听觉效能。两耳气导相差30 dB,骨导相差15 dB时,均应掩蔽。

以上检查均应在隔音室(室内噪音一般规定≤20 dB(A))内进行。

4.听力敏度图或记录表 表的横坐标表示音频,纵坐标表示听力损失的强度级,以分贝计算。气导记录方法,右耳用“○”表示,左耳用“×"表示,骨导右耳用“[”,左耳用“]”表示,气导划在线上,骨导记在纵线的两旁,如以左右两耳听力表分开记录时,则气导均以“○”表示,骨导均以“×”表示,分别记在两边的表上(图3-24)。

图3-24 听力记录表

常用阈上听力检查法

阈上听觉功能检查法是一种测试声强或响度高于听阈时听觉功能状态的方法。由于某些感音性聋患者,当在音强速度异常增长或音强稍微增大时,而产生较大的响度感觉,甚至产生不快感,指出该耳对较强的声音比较敏感,把这种现象叫作重振现象(曾有复聪、复响、复原、重聪等不同命名)。供鉴别传音性耳聋和感音性耳聋用。双耳响度平衡和单耳响度平衡试验,属直接检查法;听阈响度衰减试验和声强辨别阈试验和微增量听敏指数试验等属间接检查法。

1.双耳响度平衡试验 又叫Fowler试验,或简称ABLB试验,Fowler于1928年首先指出听毛细胞受损时有重振现象的事实,是故有此命名。通过同一频率的刺激,引出两耳的等响线。以一耳听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为先决条件。同时应用听力计的两耳机,手拨开关控制,使两耳机交替发出声音。有的听力计有两组放大器,可以分别调整两耳机的声压级。适用于两耳的听阈差至少为25 dB者。两耳听力无差别和两耳同一性质聋者不能进行此检查。先测出两耳的纯音听阈值,并进行阈值平衡,通常选以1000 Hz、2000 Hz、3000 Hz的三个频率的纯音进行测试,把听力较差耳的该等纯音频率阈值提高15~20 dB,并以0.5~1秒钟的间隔速度分别向两耳交替发送同一频率的纯音,求出与听力较好耳同等响度的声级,观察每当提高响度时两耳听力差距有否短缩,经反复验证确有短缩,为重振阳性,元短缩为阴性,前者在记录表格上的斜线逐渐呈水平现象,后者的斜线始终保持着平行(图3-25)。

图3-25 双耳晌度平衡试验

2.单耳响度平衡试验 又叫Reger Scott试验,或简称MBLB试验,此试验没有双耳响度平衡试验的条件限制,也叫双频率响度试验,方法和原理同双耳的一样,比较患耳听力较好频率和听力较差频率两者的响度。要求测试二音频的阈值差距在25 dB以上,且较好音频的阈值要接近正常。所得结果解释方法同双耳。有时不确切。

3.听阈响度衰减试验 又叫音衰测验。给受检者听以某频率的持续听阈声响,倘持续刺激1分钟,仍能听到声音者,为阴性,而在1分钟内检耳感到声响越来越弱,直至完全消失时,再继续提高5 dB(一档),同前一样倾听,如不到1分钟又消失,则再加5 dB,如此逐级升高,直到检耳对增强的响声不再消失时为止(超过1分钟以上),最后计算3分钟内提高的声强分贝数。一般用250或500、1000、4000 Hz三个频率纯音进行测试。3分钟内听阈提高15 dB以内者,为听力正常表现,或疑及传音性聋。超过15 dB时为阳性,高频超过25 dB时,为强阳性,疑有听神经病变,高达50~70 dB时示有听中枢病变。

4.声强辨别阈试验(difference limen value test) 又称DL试验,也叫差阈试验,这是检查单耳对周期性出现的振幅变化,即测量辨别脉冲音感受阈值的一种方法。纯音调幅频率在2~4 Hz之间,常用3 Hz。用dB数表示最大振幅和最小振幅的比例。标度盘以0.2 dB为一档,最大值为4 dB。DL阻断器不阻断纯音,只能控制调幅。多以阈上10 dB和40 dB进行检查。调幅速度,每秒钟2~4次。检查时对侧耳应进行掩蔽。正常耳能察觉的DL为2~4 dB。

5.微增量听敏指数试验(short increment sensitivity test) 简称SISI试验:又叫微增或增敏试验。DL试验结果,常有正常和异常值的重叠,以致难于识别,经多年研究,精心设计,又增加了此试法,其操作简单,无须特殊设备,测量时间短,对鉴别正常、传音性聋、感音神经性聋可提供客观依据。检查方法:先讲聋者。三角波形曲线的幅度超过10 dB。二型:为耳蜗病变所特有,重振试验阳性,在中音和高青域处的持续音曲线比断续音曲线低5~10 dB,且三角波幅明显缩短,示有耳蜗病变。三型:为包括桥小脑角在内的后迷路病变所特有,在固定音频的场合下,持续音曲线比断续音曲线在1分钟之内下降40~60 dB,从低音域开始,持续音和断续音曲线出现典型的分离(一般超过30 dB)。四型:与二型相似,持续音曲线在500 Hz低音域开始下降,此与二型又不相同,示有内耳和听神经损害。两种曲线图相平行,通过全部音域,分离很明显。一般而言,连续音阈值曲线图的变动幅度比断续音阈值曲线要缩短些。五型:此型曲线图像仅见于精神性耳聋者,或在一个音程,或在几个音程里表现出来,断续音曲线比持续音曲线要低。

言语听力测验法

人的语言是社会交往的工具,如对言语听力不佳,则在生活中感到极不方便。单纯进行纯音检查,不能判断言语听力,因此用言语本身做音源是非常必要的。言语测听是一种超听阈或阈上的测听方法,与纯音测听不同,后者是测试听阈值,两者各有所长,相互补充。将声级计和言语检查唱片或录音带连接到听力计上,即可进行检查。如通过对话筒说话,其检查声压不应大于1μB。检查前先放1000 Hz纯音,校正声级计的指针。言语测听俗分定性和定量检查法是现代选配助听器不可缺少的方法。语言听阈(speech reception threshold, SRT)是定性检查的代表,最常用,通过耳机向受检者播送测试词汇或内容,借衰减器调整,逐渐降低声音强度,直到受检者能听到并复诵出全部测试词汇的50%,这时的声强级即为受检者的言语听阈值。普通对话声的强度,平均为50~80 dB,在20~30 dB时也。能听清。可两耳同时或分别进行测试。也可用言语借扩音器进行检查。

言语识别力(descrimination ability)的测试方法很多,尚有很大争论。临床应用价值很高,识别力的大小与耳蜗功能有直接关系,汉语识别力(率)的正常值为75%±5%(据瑞金医院,正确听清测试内容的百分率)。

言语听力检查,关键在于耳机不能失真,输入要求在3%以下;输出要求在1%以下,衰减器标度最好以1 dB 为一档,至少应在5 dB以下,5 dB一档者,误差允许为1 dB,250~4000 Hz的不均匀,不超过±5 dB,125~8000 Hz,不超过±10 dB。

总之,纯音听力测验法(pure tone audiometry)和言语听力测验法(speech audiometry)两法各有所长,临床应用,要相互补充,不能偏依一种方法,要结合实际采取有效方法,才能提高诊断水平。

声导抗听力测验法

声导抗听力测验法(impedance audiometry)又可称中耳功能测听法,是近代听力学的一大突破。在临床,声导抗听力检查法主要用于中耳压力的定量检查和鼓膜、听骨链活动度、咽鼓管功能、镫骨肌反射状态等之客观定量检查。声导抗测听法,操作简单,结果准确,容易掌握,便于临床广泛应用。通过电声桥可把整个传音装置的质量、僵硬度、抵抗力等之总向量(complex vector)进行数据记录和全面分析。

检查的内容包括三方面:静态声顺值测定(static compliance),鼓压声顺功能测定(tympa-nometry)和镫骨肌反射测听法。

1.静态声顺值测定 供测定传音装置休息状态时的动度用。传音装置的静态声顺是通过定量的声压测定的,此声压是由鼓膜折回到外耳道内的压力所组成。正常鼓膜静态声顺值与性别、年龄、功能状态等许多因素有关,变异很大。随着年龄的增长,静态声顺值则下降,且女性的各年龄组均比男性的声顺值低。Jerger指出,正常声导抗值为1000~3000声欧姆。正常鼓膜声顺值分布在0.3~1.2 ml之间(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科)q听力正常者,声顺值偏高或偏低,在临床上可能无重要关系。但对纯音测听显示传音性聋者,声顺值的高低对鉴别听骨链中断或耳硬化症等有一定参考价值。

2.鼓压声顺功能测定 供检查鼓膜活动度和气压功能用。主要是测定外耳道内的气压功能。鼓膜声顺定量曲线图,如同鼓气耳镜所得的价值。传音装置的声顺是表现在它的尖峰上,即当气压在鼓膜两侧相等点上,指出鼓膜两侧相等时,(正常在0附近)的声顺最大,超过此点后,外耳道变成负压,鼓膜被拉回外耳道,声顺则变小。鼓压声顺曲线图(tympanogram)由于检查音频不同,其表现也各异。Jerger(1970年)倡议用220 Hz音进行检查。曲线图的横坐标表示外耳道压力,纵坐标表示声阻抗相对比值,它可客观地指出鼓室内各种病变的特性,对于鉴别诊断很重要。

鼓压声顺曲线图六型(据解放军总医院,应用Madzen Zo-72型电声桥的探测音为220 Hz,85 dB),即:

一型:见于听力正常人,为高峰型,声顺较高,峰顶在阻抗比值5的上方,在压力0附近或微偏负压侧,成人鼓室压力在±50mmH2O范围内,小儿多偏负压侧,甚至到-175mmHg,仍属正常范围。

二型:见于听骨链固定者,为低峰型,因传音装置僵硬度增大而声顺变低,一般声阻比值在5下方,峰顶仍在压力0附近。

三型:见于听骨链中断,为超限型,因鼓膜失去牵拉,则声顺异常增大,声顺峰顶很高,在阻抗比值0的上方,超过记录表的极限,压力仍在0附近。

四型:见于鼓室积液,为平坦型,因积液使鼓膜活动度受限,声顺变化幅度很小,曲线低平,没有明显的峰顶,且多偏负压侧。

五型:见于咽鼓管阻塞,为负压型,声顺峰顶明显偏负压侧,与四型不同,鼓室内尚余一定空隙,在压力调至平衡时可立见峰顶出现,峰顶代表鼓室负压程度。

六型:见于咽鼓管异常开放,为波动型。

虽有典型曲线(图3-26(1)),但仍不能全面概括传音装置的所有病变,受许多因素影响,常有很大变异,故在临床鉴诊中必须对病情进行全面了解,结合其他一些检查,求得正确结论。

图3-26(1)各种类型鼓压声顺曲线

鼓压声顺曲线图目前分三型:A型(Ad, As);B型;C型(图3-26(2))。

图3-26(2)鼓压声顺曲线图(TC)

A型:声顺受年龄影响波动在0.2~1.2 ml之间,常见于感音神经性聋、听骨链异常,少许积液、急性中耳炎初期及正常耳。要结合耳镜检查

C型:峰值-100 dPa,负压侧,示鼓膜内陷严重和粘连。C1示鼓室压,见于急性中耳炎初期,咽鼓管吹张,擤鼻和刚起床以及鼓膜极小穿孔时,接近A型正常范围;C2示异常型,多见于鼓室积液和鼓膜内陷,与B型相似

B型:见于积液多时,鼓膜粘连、肥厚、穿孔等。穿孔时外耳道容量超过1.5 ml,容易鉴别其他原因所出现的B型鼓室压声顺曲线图

As:示听骨链固定 Ad:示听骨链中断

3.听觉镫骨肌反射检查(acoustic stapedius reflex,简写ASR) 供测定相对声阻抗用,也属于测量传音装置的声顺变化方法之一。将耳塞头(指示用)和音刺激耳机(刺激耳)分别置放两耳上。通常用70~100 dB的阈上音刺激以引起镫肌收缩,若60 dB引起反射产生,则可疑有耳蜗病变。指示耳的镫肌收缩所致之声顺变化,显示在平衡计上并可通过记录仪器进行记录,描绘成一个弧度向下的曲线,借以鉴诊传音性聋和感音性聋。

另外,听觉镫肌反射也是重振现象的客观检查,听反射衰减试验的基础以及鉴别伪聋、面瘫定位等必不可少的有力手段。特别是用于儿童,更能客观地察觉他们的听力损失状态。

听觉诱发电位测试法

听觉诱发电位测试法(evoked-response audiometry)是多年以来研究和理论讨论的焦点,这种新的和客观的听力检查方法是代表研究听觉电生理的新进展,它对疑难病例可进行鉴别诊断,且可对婴幼儿听力障碍提供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本检查法包括两种不同的客观检查类型,一个是便于临床应用的耳蜗电位描记检查法(electrocochleography,简写ECochG)和另一个脑干诱发反应听力测验法(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ABR)。

1.耳蜗电位描记检查法或蜗电描记术 系于20年前提出的,根据这一原理,音刺激后由人头皮引出的电位达15种之多。由螺旋器听毛细胞引出的耳蜗电位(1930年)是大家所熟悉的,又叫耳蜗扩音电位(cochlear microphonic potential, CM),而把听神经的反应电位叫作活动电位(action potential, AP)。通过现代化的设备可把听神经各部的诱发电位录取下来,并根据电位的波峰和潜伏期特点,进行定位诊断。

由头顶测出的听神经诱发电位可分三种成分:① 早期或速发电位,是在音刺激后最初10 ms内产生的;② 中期电位,是在10~50 ms内产生的;③ 晚期电位或迟发电位,是在间隔50~100 ms内产生的。早期电位的波形特点可确切地反映出耳蜗、听神经、脑干听束和神经核群的活动度(图3-27)。

图3-27 耳蜗-脑电诱发反应引出的听神经各部波形特点以耳蜗电位(CM)为起点。

波Ⅰ为听神经;Ⅱ为全耳蜗核群;Ⅲ为上橄榄核;Ⅳ为外侧丘系;

Ⅴ为下丘;Ⅵ为内侧膝状体;Ⅶ为听中枢皮层

诱发电位需经处理才易获得,否则可被自发的脑电反应所掩蔽,而难于识别。基于脑电反应的潜伏期比较长,借计算机进行叠加,每5次留一条叠加波形,一般叠加到20~30次时便可看出波形的明显改变。脑干诱发电位的潜伏期较短,常需叠加500~2000次,方能进行识别。听神经和耳蜗电位也各有类似特点。这种经过计算机处理的听力检查法,又叫作电子计算机脑电测听法(computor-EEG-audiometry)。因此,临床上可根据记录仪荧光屏上所显示的放大图像判断耳蜗、听神经、脑干、大脑皮层听中枢等各个部位状态。

检查方法:婴幼儿需要在药物催眠状态下进行。被检者和音源刺激在隔音室内,检者和记录装置在另外一间房内。清拭外耳道,并行鼓膜或鼓岬黏膜表面麻醉。将银针诱导电极穿经鼓膜放抵鼓岬部(Portmann-Aran法),或用环形电极放在外耳道处,或置于蜗窗龛均可,电极后面连接放大电位的信号计数器。盐水无感电极置于前额正中部。用音强80 dB,音频每秒钟3~5次的连续500次弹指响声做音刺激物,将其放在测试耳前20cm处,并对准外耳道口。音刺后的电反应可在示波器的荧光屏上显示出2~3个不同的波峰,也可进行录像加以比较。波峰升高(潜伏期延长),幅度降低,是听力受损的表现。中耳炎时所显示的反应波形与正常人的相似,这在高音强时更明显。听力全失者,无波峰出现。早期听神经障碍时无波Ⅰ出现,或波形改变,而波Ⅱ峰也变形,或在脑干疾病根本无此波峰。有CM,无AP,指出是早期听神经损害。无耳蜗电位,也不可能有听神经活动电位,也无任何东西刺激神经元。在聋人身上CM和AP两者都有,可指出在中枢神经系统较高级的部分有损害。

2.听觉脑干诱发电位 基本原理同上,但由于电极位置和测定听神经末梢反应的仪器不同,则有很大不同。将环形或盘状电极分别置于两侧乳突或耳垂以及头顶部。用音强60 dB,每秒钟音频10~30次的500~1000次弹指响声做音源刺激物进行连续刺激。这里通常可引出5~7个不同类型的波峰(图3-28,图3-29)。所得波V是用来判断听神经末梢功能状态的,波Ⅰ与耳蜗电位所示相同。应注意电极诱导部位不同波峰型值有所差别。

图3-28 耳蜗电反应波形放大像。以每秒3~5次发响的弹指声刺激500次。响声强度100 dB。波形持续10 ms。

CM为耳蜗电位,AP为活动电位

图3-29 正常成人之脑诱发反应电位。响声刺激每秒钟10次,计2048次反应。

响声强度60 dB,波形持续10 ms

根据ECochG所引出的CM, AP,详列如表3-4,以资各病鉴别。

表3-4 耳蜗电位描记所见之鉴别诊断

耳蜗电描记检查和脑电诱发反应检查,临床应用虽很乐观,但也因小儿过敏,检前用药,设备复杂,价格昂贵,需时较长,音刺激物的泛发反应以及需要医护监督等条件限制,是其缺点。

检查小儿听力,可依年龄不同,选以不同检查方法,详阅表3-5,供参考。

表3-5 年龄与检查法的选择

前庭分析器功能检查法

前庭装置受到刺激时,出现下列反应:① 感觉反应一眩晕感觉,为半规管受刺激所致;② 自主性反应-心血管功能、胃肠道功能和腺体分泌器官功能的改变;③ 动物性反应-各组横纹肌张力的改变,而特别是眼球肌张力的改变(眼球震颤)。其中眩晕和眼球震颤,为半规管的特殊反应。

眼球震颤,乃眼球节律性运动,以Ny(nystigmus)表示。眼球震颤按其产生的原因分前庭性和非前庭性两种。前庭性眼球震颤,由眼球快、慢动作交替组成:快动作向一侧,慢动作向另一侧。用快动作表示眼球震颤的方向。快动作和慢动作,各称快相和慢相。快相由大脑皮层功能所引起,慢相是因迷路刺激所引起。

眼球震颤的方向,依半规管受刺激或其神经核群之病变分为四种:① 水平性眼球震颤(用箭头⇆表示), ② 旋转性眼球震颤(), ③ 垂直性眼球震颤)和④ 混合性眼球震颤)。其中以水平性眼球震颤最常见,旋转性者次之,垂直性者最罕见。

眼球震颤的强弱,主要以持续时间、振幅大小和速度快慢三点来判断。临床均用持续时间和震颤次数来表示。通常,眼球震颤粗大者,速度慢;反之,微小者速度快。因此眼球震颤次数有速度和振幅的含义。

非前庭性眼球震颤,多为钟摆样或非对称性的,由单相组成,当眼球向两侧运动时,速度均一,振幅相等。此外,还有视动性眼球震颤,乘坐汽车或火车时,两眼注视窗外事物时(电线杆等时)出现,其与前庭性者相同,具有节律性。

在临床中常行自发性眼球震颤试验和诱发性眼球震颤试验,现将各法叙述如后。

自发性眼球震颤

自发性眼球震颤,为迷路代偿作用破坏的表现。任何一种自发性眼球震颤皆为病理性的。其震颤方向永远向迷路刺激较强侧,或单侧迷路刺激侧,反之,在迷路麻痹或受抑制的情况下朝向健侧(对侧)。

自发性眼球震颤分如下三度。

第一度:只向一侧(快相侧)注视时出现,或称弱眼球震颤。第二度:注视正前方出现,或称中度。

第三度:向任何方向注视,或向慢相侧注视时出现,称强度眼球震颤。

检查时嘱受检者注视检者的示指(图3-30),指位与检查距离约为30cm。然后检者向内、外上和上等各方面缓缓移动手指,并嘱受检者两眼随其移动。当视线极度外引时,便可看到向一侧或两侧的自发性眼球震颤,普通肉眼观察即可。

图3-30 观察自发性水平眼球震颤

正常时,两侧迷路均向两眼发出同样冲动,因此得以保持平衡(图3-31)。此冲动有如马之缰绳,以同等力量将眼球牵向对侧。设有一侧迷路疾病时,则两迷路间之平衡被破坏。一侧迷路张力增高,则眼球震颤向该侧,反之,张力减低,眼球震颤转向对侧(图3-32)。

图3-31 平衡器和眼肌联系的模式图

(实线示强刺激、虚线示弱刺激)

图3-32 迷路功能失去平衡之模式图

除迷路疾病外,小脑和第Ⅷ对脑神经干的病变如多发性硬化症、失明以及先天性疾病,均可出现白发性眼球震颤。

诱发性眼球震颤

常做的试验有如下四种。

1.冷热试验 一般均以15~20 ℃的水或以40~45 ℃的热水注入外耳道进行试验(用注射器和橡皮球,或图3-33所示之耳温度计)。冷水引起向对侧、热水引起向同侧之眼球震颤。

图3-33 耳温度计

迷路功能正常者,其潜伏期为15~20 s,持续时间为15~100 s。依试验方法,水量可大可小,自5乃至10~50~100 ml不等。

在迷路兴奋性减低时,需加大水量或降低水温;反之,兴奋性增高时,注水量少时亦可引起眼球震颤;功能完全消失者,则无眼球震颤出现。

眼球震颤的产生是由于冷或热(水)刺激半规管,引起内淋巴运动,刺激壶腹神经末梢感受器,产生兴奋冲动,经中枢反射弧刺激动眼神经核方出现此等眼球震颤。

坐位检查时常出现水平性眼球震颤,很少旋转性眼球震颤。两耳可分别进行检查。但鼓膜穿孔者不宜采用此法。

2.旋转试验 检查方法有二:① 为强刺激法,即2s转1圈,20 s转10圈;② 为弱刺激法,即6 s转1圈,可转1~5圈,检查时嘱受检者坐在旋转椅上(图3-34),闭目静坐。按上法转后,突然停止,嘱其注视检者之手指。此试验产生之眼球震颤,方向与旋转方向相反。一般仅做水平半规管试验,受检者直坐,头前倾30°,检查右耳时,向左转;检查左耳,向右转。正常者水平性眼球震颤持续时间为20~40 s。

图3-34 旋转椅

迷路功能兴奋时,眼球震颤时间延长伴有恶心呕吐,功能减退时眼球震颤时间缩短或消失。

3.直流电试验 此法将阴极和阳极分别置于受检侧乳突部和对侧手掌中,然后通以直流电(正常者1~6 mA),即可产生由阳极向阴极之眼球震颤。

4.瘘管试验 用波氏橡皮球或西氏耳气压镜置入右侧外耳道,然后增减耳道气压。如迷路有瘘管存在时(水平半规管骨壁瘘管),加压时,则出现向右侧之水平性眼球震颤(图3-35(1));减压时(图3-35(2)),眼球震颤方向与前相反。用手指按压受检者耳屏也可进行检查。

图3-35 瘘管试验

近代正广泛应用电眼震描记术录取结果,更为准确。

平衡障碍检查法

常做的试验有如下两种。

1.指示试验或指鼻试验 检者和受检者对面而坐,嘱受检者两臂平肩伸出,以示指按触置于身前的检者手指。然后闭目,交替收回两手,指准检者手指。正常者动作均调,指示正确。有迷路或小脑疾病时,则不能正确指示,并向一侧落空。

2.罗姆伯格(Romberg)征试验 嘱受检者闭目直立,两臂下垂,两腿并拢成一直线,两脚并拢观察其有无摇摆现象。正常者矗立无恙,如在前庭分析器疾病时,则倒向眼球震颤慢相侧,称罗姆伯格阳性。当头位变换时,眼球震颤方向也随之改变,因而跌倒方向也同时改变。小脑疾病时无此现象。

总之,前庭分析器疾病有其特殊表现,要点为:① 眩晕伴有恶心、呕吐、出汗、面色苍白;② 眼球震颤;③ 自发性跌倒;④ 平衡障碍和步态失调;闭目行走向患侧偏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