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情商人士的12项核心能力
- 孟朝晖
- 3160字
- 2020-06-24 14:34:06
第三节 如何培养情商
一、高情商人士的12项核心能力
在丹尼尔·戈尔曼《情商》系列丛书的理论研究基础上,为了促进个体实践,我们将高情商人士的素质培养归纳为12项核心能力(简称EQ12)。结合职场人士的现实挑战,EQ12是一套培养个体情商的系统方法,包括36个具备实操性的行为模块,每个模块细分为一系列行动要点和实用工具。
EQ12的系统图示如下:
情商素质的四个维度包括自我意识、自我调整、社交意识和社交协作。通过培养12项核心能力,能够提升个体的情商素质。
1.自我意识,强调调节自身情绪状态,承担自身责任,并且不断提高自我确信度。需要培养的情商能力包括:领舞情绪、主动选择和构建自信。
2.自我调整,强调了解个人的内在冲动,引导追求成就的情绪倾向,明确贡献,面对现实,优化自我管理。需要培养的情商能力包括:驱动自我、承担责任和平衡适应。
3.社交意识,强调觉察他人的情感、经验、思考和关切,换位思考,灵活调整自身,乐于助人,促进人际协作。需要培养的情商能力包括:培养同理心、主动适应和和睦相处。
4.社交协作,强调善于构建期望的互动关系,影响他人,促进协作成果与创新。需要培养的情商能力包括:激发信任、领导他人和达成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培养EQ12的情商能力能够提升个体的情商素质,然而,具备良好的情商素质并不等同于拥有了解决具体问题的实用技巧。情商素质高只能说明个体具有极大的潜力学到现实所需的实用技巧。例如,一个人虽然具有很强的社交意识,却不一定拥有冲突管理、教练辅导或者促进合作性谈判的实用技巧。这就好比一个人虽然天生具有完美的身体素质,但是还要通过学习竞技技巧和持续训练,才能成为优秀的运动员。
二、从培养技能到塑造习惯
培养“高情商人士的12项核心能力”,我们希望能够借鉴《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的宝贵经验。《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再版25周年时,全球管理大师、《基业长青》的作者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在推荐序言中指出:“史蒂芬·柯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个人如何实现高效能的标准操作系统,就如同Windows操作系统软件对个人电脑的贡献一样。通过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我们得以应用CPU的强大功能;通过实践七个习惯,我们得以释放个体的才智宝藏。”除了设计完善、应用简便之外,《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的难得之处还在于它将发展个体能力素质的切入点聚焦于塑造习惯。毋庸置疑,个体习惯比技能表现要更持久、更根本。
案例: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我曾经教授关于领导力发展领域的一系列技能课程,包括高效沟通、冲突管理、影响力策略、教练辅导、绩效反馈、团队建设和引导变革等。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帮助学员会梳理思路,结合实际问题展开探讨,演练关键行为和实用工具,促进相关技能的个性化运用。
遗憾的是,学员经常面临不少困惑,最常见的问题是:“我记住了关键行为,落实到了具体行动,也在坚持使用课程提供的工具图表,这的确有一定的帮助。不过,令人头疼的是,一旦在高压下或者真正有挑战的情景中,我的行为反应就回到了原先惯有的状态,新学的技能难以真正发挥作用。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只有当个体的旧习惯不再死灰复燃时,个体才有可能真正掌握并应用相应的新技能,即使在高压下,个体也能够展示出应有的行为表现。从神经系统角度来说,培养新的技能必须根除与旧习惯相关的条件反射,并以与新习惯有关的条件反射取而代之。《高情商人士的12项核心能力》希望能够帮助个体塑造一系列个人的新习惯,这正是本书的独特之处。在探讨每一项情感能力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会指导您落实个人行动的具体应用,而且会协助您制订塑造新习惯的行动计划。
关于如何塑造习惯,我们借鉴了查尔斯·都希格(Charles Duhigg)在畅销书《习惯的力量》中提供的方法。作者分析了习惯养成的机理,认为习惯不能被消除,但可以被替代。习惯的改变可能不会很快,而且并不总是容易。但是,只要付出时间和努力,几乎所有的习惯都是可以改进的。习惯的改进过程可以概括为4个行动步骤:找出惯常行为,用各种奖赏进行实验,将暗示隔离出来和制订计划。
塑造习惯的过程,可以用下图简要诠释:
三、促进自主学习的5个步骤
提出“素质洋葱模型”的美国学者R.博亚特兹(Richard Boyatzis)结合30年领导力培养工作的经验,创建了自主学习理论,强调自主学习包括五个发现,每个发现都代表一个断层,自主学习的过程是反复循环的。自主学习理论认为:“促进实践,个体需要首先确立理想自我的愿景,然后完成真实自我的客观评测,即现在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明确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的差距,会促使个体有所决策和行动。在行动过程中,如果个体能够跟进改变过程的每一个关键步骤,那么,个体的自主学习就会是一个有效且持续的过程。”博亚特兹的自主学习理论模型如下图所示:
上述自主学习理论指出,那些坚持并成功改变的人都遵循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个发现:理想自我,即我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第二个发现:真实自我,即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的优势和不足是什么?
●第三个发现:制订计划,即尝试什么新行为?如何建立优势、改正不足?
●第四个发现:重复练习,落实行动,培养新习惯,直至可灵活掌握。
●第五个发现:培养支持和信任的伙伴关系,使变化成为可能。
《高情商人士的12项核心能力》是一本自助手册,鼓励您自主学习,即有意识地培养和提升自我表现。在本书的结尾部分,我们会借鉴上述模型,指导您制订切实可行的个人行动计划。这正是本书的另一个独特之处。
思考与练习
(1)我准备在什么时间阅读完《习惯的力量》?
(2)在工作中,我有哪些个人习惯?具体的行为表现是什么?
(3)回想参加过的领导力技能培训,关于自主学习过程,我有哪些个人经验?
资料导读:短期功利主义不可取(摘选自《中国青年报》)
作为一名教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经济学家钱颖一教授非常不喜欢学生提出的一个要求:“多上一些看起来对实习和工作有用的课。”在这个要求背后的理由很直接:课程效果应该是立竿见影的。
高盛集团前总裁约翰·桑顿(John Thornton)是清华经管学院的客座教授。他告诉钱颖一,当自己还担任高盛总裁时,有一次面试一个普林斯顿大学的毕业生,问这名学生在学校期间做了什么。这名同学很认真地说:我研究了两个公司的兼并问题。桑顿很不客气地说:你在普林斯顿研究这个?你应该利用这段时间好好读读莎士比亚!这不是个案。在美国,高盛的面试问题都是如何理解历史性和哲学性的问题。可是如果变化一个场景,把面试地点放到北京,高盛的问题则会发生变化,都是类似于“当利率变化时,一种证券的价值会怎么变化”这种技术性的问题。
每年,钱颖一都要在清华经管学院教两个EMBA项目的课,一个是中文项目(中国学生),一个是国际项目(大多是外国学生)。对比两个项目,他深有体会:中文项目的同学问的问题都很务实,是企业和行业的现实问题,眼前的问题;而国际项目的同学则更多地追问老师讲的内容,是思维的问题。“虽然针对当前的实际问题也有意义,但是太短期功利了,高度不够,深度也不够。”钱颖一说,“我们不能笼统地反对功利主义。但是,我们要反对短期功利主义,反对急功近利,反对以立竿见影式的‘有用’来评价结果。短期功利主义对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发展弊大于利。”
钱颖一反复跟学生强调,大学重要的不是学习知识,而是学会思考。他经常喜欢引用爱因斯坦说过的一句话:“在大学学习,重要的不是记住很多事实,而是训练大脑会思考。”通识教育讲授的知识不一定马上有用,但也可能在将来的某个时刻无意间用到,比如乔布斯当年在大学时学习的美术字课程。钱颖一希望学生能多学一些“无用”的知识。在他看来,大学教育,特别是精英大学的教育,要着眼于为学生一生作准备,而不仅仅是为就业作准备。学生的眼光和能力要远远高于在大学时学到的知识,因为这些知识会很快过时。大学教育重要的是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以及看问题的眼界和眼光,这些都远远重于专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