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古人说“大道至简”,最精辟、最伟大的学问,往往有一个最简明的内核,简明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即“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一门学问显得深奥是因为没有看穿实质,貌似复杂是因为没有抓住关键。

中医学最核心的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一个“寒热”,升华一下就是“阴阳”。也就是说,中医学这个“大道”的“至简”能简到什么程度呢?就是一个关于“寒热”的大道!关于“阴阳”的大道!就是一门研究人体寒热阴阳的大学问。

首先要警告的是,别把中医学的阴阳和端公巫婆的阴阳看作一个概念。中医学的阴阳是研究人的生命和疾病、养生和治疗的大学问,是中医学的理论核心。别把它当作方法甚至迷信来看。

寒热好理解,那是病人的感受,病人知道自己怕冷还是怕热,上火还是脚冷,能感觉到自身内在环境的状态。没有怕冷发热的感觉,就是寒热协调,中医学称为“平人”,没病的人。

相对来说,阴阳就难理解一些。阴阳从哪里看呢?在生病的时候从人体寒热的变化来认识。病人感受的是寒热,他不能感受阴阳,但正是病人的寒热反映出他体内阴阳的状态,阴阳是医生对病人寒热的定性,是对病人寒热状态的本质认识。

寒热阴阳贯穿在整个中医学里,成为中医学的骨架。阴阳阐明的是人体各种正常生命活动和异常变化。五脏六腑、肌肉筋骨、经脉气血、精神精气等的正常活动,就是人体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也就是阴阳协调和谐;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异常状态就是阴阳失和,阴虚阳虚、阴虚阳亢、阴盛阳虚、阴阳格拒等就是疾病。诊断这些疾病首要的就是辨别阴阳,“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治疗在于纠正阴阳的偏颇,“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以恢复阴阳和谐为目标;用药则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以寒热药性不同的药物配伍,组成寒热适当的方剂来纠正失调了的阴阳。

阴阳是中医学对生命活动、对疾病,进而治疗方针、药物性能的归纳和提炼。寒热是现象,反映的是人体阴阳这个本质。辨不清寒热,就不能准确地判别阴阳,认识疾病的本质和根本属性,在一些复杂严重的疾病治疗中,便很难把握治疗的正确方向。

如何才能悟透寒热,进而判别阴阳盛衰的状态,这就是中医看病的学问、本事,就是中医学博大精深之所在。所以,《灵枢·病传》说:“明于阴阳,如惑之解,如醉之醒。”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说:“设能明彻阴阳,则医理虽玄,思过半矣。”把阴阳弄明白了,博大深奥的中医学就明白了大半。清代名医江笔花更明确地说:“良医之救人,不过能辨此阴阳而已;庸医之杀人,不过错认阴阳而已。”

中医学几千年来对生命和疾病的认识,就在寒热阴阳这个根本学问上。本书除了从理论上解读中医学的寒热阴阳外,还以大量的临床病例,解读如何悟透寒热来治疗疾病。

现将本书内容作如下说明:

本书所采用的病案均来自我门诊治疗的原始记录(2011年以来的所有门诊病历,均在诊病即时记录于电脑,实时保存,可随时调阅),成书交稿时隐蔽病人名字,无一例杜撰;

本书病案的所有处方,均是病人就诊时的原始处方,采用时除对处方药名按出版要求进行规范外,药物组成和分量不作任何改动,无一方在写书时修改;

本书重点只放在如何辨别病证的寒热,剖析辨证的难点疑点,方剂的组合、药物的配伍不是本书解析的重点,留作读者自悟;

本书案例中凡有辨证疑难处均会详细解说,如脉数如何辨虚寒,发热如何辨阴寒,口舌生疮如何辨寒热等,这是本书辨证的亮点;

本书病案几乎全是慢性病、疑难杂症的治疗,除了个别小儿病证的急诊外,极少发热性急性疾病的案例,这是目下中医门诊的特征,我无可奈何;

本书病案多属温阳扶正,很少滋阴清热案,辨证就是如此,我也无可奈何,并非我不爱滋阴清热的治法。

撰写本书期间,研究生张叔琦协助整理,特此致谢。

潘远根

于白竹水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