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代中国财经发展战略
- 何德旭 杜志雄 夏杰长等
- 3763字
- 2020-08-29 01:22:58
二 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特点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历史赋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重要使命,我们现在处在一个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的新的历史节点上,背起更重更大的使命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邓小平提出“小康社会”,我们从当初基本小康,初级小康,低水平的小康,到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到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我们对小康的认识不断深化,使我们对伟大斗争的决心和信心更加坚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下面对历次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表述进行梳理,见表3-1。
表3-1 历次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表述
胡耀邦:《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982年9月1日。
赵紫阳:《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987年10月25日。
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992年10月12日。
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997年9月12日。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02年11月8日。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07年10月15日。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2年11月8日。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7年10月27日。
从历年的报告可以看出,从十二大到十九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是我国建设的中心任务、首要任务、主要任务。我们所有的建设都是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展开的。我们从提出小康社会到如今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循序渐进的,是一步一步地走出来的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顺利开启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这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但是开启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延续,而是更高层面的国家现代化建设,在未来我们必然会遇到更多的困难,更艰巨的挑战,面临更加复杂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很多次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要回顾历史,牢记使命,以更加昂扬的斗志迎接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到来。
(二)“现代化强国”国际指标对比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我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处于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时期,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意味着,我国“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比原先的计划整整提早了15年。下面将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民生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来对比国际指标,分析我国目前的发展进程和未来发展动力。
1.经济建设方面
从表3-2中可以看出,2015年,我国的人均国民总收入为7380美元,是高收入国家人均国民总收入的22%,超过中等收入国家89.3%,是世界人均国民总收入的88.1%,是美国人均国民总收入的15.1%。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姚洋教授列出一个数据,我国的中期目标是到2035年成为中等收入强国,人均收入达到美国的37.5%,远期目标是到2049年成为高收入强国,人均收入达到美国的45%。2016年我国的增长率是6.7%,美国平均增长速度大概是2%,如果我国想在2049年达到美国人均收入的45%,我国的增长速度只要达到3.7%就可以做到。
表3-2 人均国民总收入
hi资料来源:Word Bank WDI Database。
2.政治建设方面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反复强调依法治国,从严治党。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发出正风肃纪,从严治党的强烈信号。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出“全面从严治党”。5年来,从巡视全覆盖、派驻全覆盖,到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党和国家自我监督不断完善,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全党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性更加坚强,使政府公信力和执政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用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体系武装全党,人民民主政治得到充分的发展,特别是在思想引领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思想、新战略,是当代最鲜活马克思主义的集中体现。在战略安排上,围绕“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改革携手共进,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民主管理、民主协商、民主决策得到有效落实和发展。2013~201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共制定17部法律,修订了95部法律,取得了一批新的重要成果。
3.文化建设方面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郑重提出“四个自信”: “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四个自信”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新表述。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令“四个自信”与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其中道路自信表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唯一途径,理论自信表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行动指南,制度自信表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保障,文化自信表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
事实上,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特征与目标一样,“四个自信”的确立也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首次将文化自信引入原有的“三个自信”体系,并与之放到并列位置,彰显了对文化自信的高度重视。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越发勇猛奋起前进,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坚定的信念、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追求。面对当今世界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的迅猛发展,我国又处在大国崛起和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能否在全面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经济崛起的同时实现文化崛起,不再做强国的追随者,而是成为强国的领军者,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彰显不可忽视的力量。“四个自信”的提出不仅意味着我们必须从文化自信的角度去回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更提示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必须在努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在当今世界的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同时,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文化,探索和贡献中国力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自觉地、牢牢地把握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使命、文化权利和文化责任。
4.社会民生建设方面
十九大报告对全党提出明确要求:“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民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十八大以来的这五年,中国发展是惊人的,科研人员数量在世界排名第一。我国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2015年是2.0%,已经超过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发达国家,这还不是总投入量,仅仅是占GDP的比重,总数更是把多数发达国家远远甩在了后面。2016年我国研发经费的总投入量为15676.7亿元,比2015年增加了10.6%,增长速度提高了1.7个百分点。2016年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2.11%,我国已经连续3年超过2%。我国虽然与美国相比还有一段距离,但是已经超过欧盟15国2.08的平均水平。预计到2020年我国的研发投入将达到23000亿元左右,占GDP的2.4%左右。研发经费的投入量代表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我国正在稳步向高收入国家靠拢,我国在未来还会继续加大研发经费的投入量,我们将齐心合力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国的教育水平在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也在不断提高。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我们年轻人的收入超过了中年人的收入,很多发达国家都不是这样的,这说明我国的教育质量、教育水平一直在不断地提高,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率也比较高。
5.生态文明建设方面
党的十九大对生态文明现代化勾勒了一幅美丽的蓝图:“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意义、方针和举措。贯彻和坚持新发展理念,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力争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双赢,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夏杰长,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