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策划一: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Special Feature: Commemorating the 200th Anniversary of Karl Marx's Birth

《资本论》:真理光芒穿越时空的伟大经典

胡慧欣胡慧欣,吉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摘要】马克思,一个全世界都不能忘却的历史巨人。《资本论》,一部历久弥新的传世经典。为创作《资本论》,马克思至少阅读了1500多种图书,还有不计其数的报刊文献,更有现存的多达250本读书笔记。现在保存下来的第二卷第一部分手稿就有8种之多。马克思是用心血做学问,拼生命铸雄文。《资本论》已被翻译成英、法、俄、日、汉等70余种文字,全球累计销售达到20亿册。《资本论》的历史地位,是举世公认的。它第一次明确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它第一次确立了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它第一次创造了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方法;它第一次完整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资本论》的科学价值充分体现在它的批判性、革命性、科学性上。历经一个半世纪,它穿越时空依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

【关键词】马克思 资本论 历史地位 科学价值


马克思,一个全世界都不能忘却的历史巨人。

《资本论》,一部光芒璀璨历久弥新的传世经典。

人类文明,青史不绝,伟人辈出,佳作竞秀。伟人,马克思没有比肩者。著作,《资本论》没有媲美者。

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是他长眠125周年,是他的伟大著作《资本论》出版151周年。一个人不为私利,为了一部旨在为了解放全人类的著作,在穷困潦倒中,呕心沥血地奋斗了40年,这是没有极其崇高的伟大理想绝不可能成就的。在万水朝东、奔腾不息的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一个人和他的一部著作历经一个半世纪依然光芒四射,是极为罕见的,甚或是绝无仅有的。然而,马克思做到了。他的《资本论》在翻江倒海、大浪淘沙的历史洪流中,不仅没有被淹没反而历久弥新,光芒四射,而且更在群峰逶迤的历史群山中,成为当之无愧的无人能够企及的巍峨高峰。《资本论》因为思想的光芒而成为伟大的经典,卡尔·马克思因为这部伟大的经典而成为举世无双的伟大思想家。因为伟大,所以得到全世界的纪念。让伟大更加伟大,就是我们对马克思及其伟大著作《资本论》最好的纪念。

一 创作:凝聚毕生心血

马克思一生阅读了多少部著作,没有人说得清。但是,有文献记载的是,在典藏43万多册珍贵图书的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的图书馆里,马克思每天阅读10小时。在这里,马克思至少为创作《资本论》阅读了1500多种图书,还有不计其数的报刊文献,仅在第一卷中引用的文件就达120份左右。《资本论》第一卷中译本880多页,带有实证材料的内容就有300多页,占总篇幅的30%左右。更有现存的多达250本读书笔记。仅在1843年退出《莱茵报》来到巴黎,他就写了7本涉及政治经济学原理、经济史和现实经济问题的《巴黎笔记》。其后,又写了《布鲁塞尔笔记》《曼彻斯特笔记》。仅在1843~1847年,他就写了24本经济学读书笔记,摘录了从17世纪到19世纪大约70位经济学家的著作,其分量相当于《资本论》的2倍。1850~1853年又写了25本,总共1250页。还有总篇幅超过100个印张的《伦敦笔记》,这些都是为创作《资本论》所做的准备工作。从马克思构想的三卷本《资本论》来看,《资本论》不是马克思生前完成的一部“完整”的著作。1876年,《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一版出版。此后,根据恩格斯和库格曼的建议,马克思对第一版的篇章结构和内容进行了调整和修改,在1872~1873年4月期间,以分册的形式出版了德文第二版。在德文第二版的基础上,马克思亲自修改并校订了1872~1875年出版的《资本论》法文版,由于该书分为九辑44册,所以耗时四年方才出齐。马克思本想在法文版的基础上重编德文第三版,但因病魔缠身而未能如愿。1883年,恩格斯编辑并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三版。后来,又对第三版做了编辑加工,于1890年出版了《资本论》德文第四版,今天全世界都在学习研究的就是这个版本。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全身心投入了马克思《资本论》手稿的辨认、整理、编辑、出版工作。用了整整2年的时间编辑并出版了第二卷。又用了9年时间完成了第三卷的整理、编辑出版。这11年是恩格斯人生最后的11年。一年后,恩格斯与世长辞。虽然我们在这部伟大著作的任何地方都看不见恩格斯的名字,但是,在《资本论》这部皇皇巨著中恩格斯的名字是与马克思的名字永远地镌刻在一起的。正如列宁所言,这是恩格斯替马克思建立的一座庄严宏伟的“纪念碑”。

马克思创作《资本论》是极其精益求精的,其追求完美的程度是常人无法想象的。众所周知,德文第一版的篇章结构不像我们今天在通行版本中看到的那样是7篇25章,而是只有6章22节,即第一章商品和货币;第二章货币转化为资本;第三章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四章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五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进一步考察;第六章资本的积累过程;第一章第1节附录:价值形式。这个第一章第1节附录是根据库格曼和恩格斯的建议加上去的。现在我们可以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第49卷中读到它。在这一卷中,马克思是依照“商品—货币—资本”这样的三层次展开论述的。这一卷的卷名为《资本的生产过程》,为了分析资本是如何生产剩余价值的机制问题,马克思将第二章作为过渡篇章,而第三、四、五章这三章是一种典型的三个层次正、反、合的结构。这三章和第六章即最后一章的内容是用一条主线贯穿起来的,这又是一个三层次结构。全书都是按照这样的结构构建的,这就是马克思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方法,就是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

现今保存下来的第二卷第一部分手稿有8种之多。在写作第三卷时,马克思打算以俄国为实例研究地租问题。为了能够阅读第一手资料,他在50岁时开始学习俄文。尽管俄文十分难学,但不到两年时间他就能够顺利地阅读俄文文献了。为了写英国劳工法的二十来页文字,他翻遍了大英博物馆里载有英国与苏格兰调查委员会和工厂视察员报告的蓝皮书。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吃惊地发现,马克思留下了的稿纸中竟有超过两立方米的材料是俄国的统计资料。马克思还用细小的字体写满了3000页稿纸的阅读笔记。

从版本演变的角度来看,德文第二版对第一版做了相当大的修改,而法文版又与德文第二版不同而具有独立的科学价值,德文第三版与第四版又各有千秋。自德文第一版(1867年)问世之后,马克思先后修订并出版了德文第二版(1873年)和法文版(1872年)。在马克思逝世之后,修订并出版《资本论》的工作自然就落到了恩格斯的肩上。恩格斯先后反复校对和细心编辑整理,出版了德文第三版(1883年)、英文版(1887年)和德文第四版(1890年)。鉴于《资本论》德文第一版在“德国工人阶级广大范围内迅速得到理解”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15页。,同时,“人们对《资本论》中应用的方法理解得很差”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19页。,马克思随即着手修订“再版”《资本论》。因此,自1872年7月开始,马克思先后对已出版的德文第一版进行了大量的修改。按照马克思自己的陈述,他的修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修辞”方面的修改,这些修改虽然是“局部的”,但却贯穿于“全书各处”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14页。;二是内容方面的修改,其中包括改写了第一章(其中,“第三节 价值形式全部改写了”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14页。)、第三章的第一节、第七章。与此同时,马克思对全书的谋篇布局也做了调整,他将德文第一版的六章内容(共22节)改为七篇(共25章)。《资本论》所关涉的内容和马克思的情怀,也决定了这部著作会走向世界,继而产生更大的影响。1872年2月初,约·鲁瓦开始以德文第二版为原本着手法文版的翻译工作,马克思则开始校订这一“外文版”。直到1875年,《资本论》的法文版才分九辑(共44分册,每5个分册合成一辑)得以完整面世。在马克思逝世之后,恩格斯就坦言“不论是出版这个第三版的任务,还是出版以手稿形式遗留下来的第二卷的任务,都落到了我的身上了”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28页。。按照“尽量和原文协调一致”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29页。的原则,恩格斯对在德文第二版基础上修改形成的法文版进行了必要的“增补”和“修订”。《资本论》的英文版是由赛·穆尔和艾·艾威林根据德文第三版翻译、经由恩格斯审校定稿,1887年初在伦敦出版。依据法文版的结构,该版本中的引文全部依照英文原著恢复了原有面貌,这是本版的最大特色所在。在1890年,恩格斯整理并出版了德文第四版。这一版本是最成熟的版本,也是恩格斯在参考了法文版、英文版和德文第三版的基础上完成的。相比之下,该版本的变动较少。恩格斯自己也说道,“根据再一次对照法文版和根据马克思亲手写的笔记,我又把法文版的一些地方补充到德文原文中去。……其他的一些小改动都是纯技术性的。”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36页。可以说,后续几版的问世,都是德文第一版结出的果。但遗憾的是,德文第一版的手稿没有全部保留下来,流传下来的只有第6章:生产过程的结果和前面一些章节的若干零星手稿,被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第49卷之中。透过这一章文字,我们不能不被马克思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充满创新激情的科学精神所震撼。马克思是用心血做学问,拼生命铸雄文。

二 传播:经典永流传

何谓经典?在笔者看来,第一,它要有永久的价值和意义;第二,它是经受了历史和时间的检验而流传下来的;第三,它的影响应是超越民族和国界的;第四,它的形式和内容都必须具有独特性;第五,它必须与人类最基本的问题息息相关。综合上述五点,马克思的《资本论》称之为经典,当之无愧。“据不完全统计,《资本论》问世百余年来,已被翻译成(除母语德语外)包括英语、法语、俄语、日语、汉语等主要语言在内的70余种文字,全球累计销售达到20亿册。”聂锦芳等:《马克思〈资本论〉研究读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第20页。在俄国,《资本论》第一卷的第一个外译本(俄文版)自1872年4月8日在彼得堡出版以来,又分别在1898年、1899年、1909年和1961年再版了四次。在法国,除了马克思亲自修订的法文版外,还分别在1900~1902年、1922~1930年、1948~1960年和1976年由巴黎纪阿尔出版社、科斯特出版社、巴黎社会出版社出版了全译本。在英国,由恩格斯指导的英译本于1887年1月由伦敦桑南夏恩出版社出版,此后,英译本陆续再版了六次;恩格斯逝世之后,又分别在1906年、1954年和1976年出现了“克尔版”、“莫斯科外文版”、“劳伦斯—威沙特版”和“国际出版社版”。在日本,1920~1924年、1946~1965年、1947~1956年、1961~1964年和1977~1982年先后刊印了《资本论》第一卷的五个日译本。在国内,陈豹隐(陈启修)在1930年3月最早翻译了《资本论》,玉枢(侯外庐)和右铭(王思华)历时多年终于在1932年9月陆续出版了《资本论》的中译本,郭大力和王亚南从1928年开始历经十年合作翻译并出版了《资本论》的全译本,此后,郭大力、王亚南两位先生分别于1947年、1950年、1953年、1963年多次修订和再版了《资本论》,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组织人员分别于1972年、2001年编译了《资本论》。《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一版中译本曾在1987年由经济科学出版社作为单行本出版。最近,中共中央编译局将其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42卷时,根据1867年德国迈斯纳出版社出版的德文第一版原文,同时参考《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2版第2部分第5卷内容,对译文进行了重新修订,即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资深《资本论》研究专家、中央编译局马列部译审张钟朴先生为其撰写了前言。从《资本论》第一卷的版本演化,可以感受到它强劲的生命力和永不衰退的思想光芒。《资本论》是一座百科全书式的人类文明与智慧的理论宝库,每当人类社会面临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和文化危机的时候,都会求教于它。《资本论》何以永流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人类社会至今仍然生活在马克思所阐明的发展规律之中。实践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第2版。

三 历史地位:历久更弥新

马克思、恩格斯一生写了许多光辉篇章。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出版基金会拟编辑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二版多达117卷122册;其中《资本论及其准备稿》共15卷23册。中共中央编译局依此编辑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计划出版70卷。但在他们卷帙浩繁的著述中,《资本论》第一卷长达94万字;第二卷53万字;第三卷95万字。第一卷德文第一版是马克思生前唯一精心打造的鸿篇巨制。

《资本论》的历史地位,是举世公认的。第一,它第一次明确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一版的序言中,马克思直言“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 2009,第8页。确切地说,《资本论》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确定为资本主义经济形成的生产力基础的生产组织或劳动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第二,它第一次确立了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深受黑格尔的影响,马克思也十分重视“科学的开端”问题,他对他所要建构的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开端展开了深入思索和反复选择。最后,马克思以商品为其立言著说的逻辑起点。因为它既简单,又直接;既客观,又普遍;既有逻辑,又有抽象。具体而言,因为商品及其生产本身就蕴藏着发展资本关系的一种逻辑趋势,故而作为资本主义社会“普照之光”的资本才能面世。可见,资本是完成了的货币,而货币又是完成了的商品,因而“资本是商品”。第三,它第一次创造了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方法。马克思唯物地改造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将其引入科学,并宣称“我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 2009,第22页。不仅如此,马克思已然不再将唯物史观仅仅视为经济学研究的哲学前提,还直接将其内化为经济学研究本身的方法。在历史的视阈内考察一切存在,继而实现对未来的预测。第四,它第一次完整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资本论》第一卷以“资本的生产过程”为对象,以劳动和资本的对立为核心,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前提、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全过程。全书总共分为7篇25章,条理清晰地阐释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规律。沿着“价值”→“剩余价值”→“资本积累”的思路,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与现状、本质与规律都得到了清晰的展示。从“价值”到“剩余价值”标志着商品经济由简单到扩大的过程,从“剩余价值”到“资本积累”标志着资本扩大、矛盾加深的过程。通过对资本主义的诞生与发展的过程分析,资本主义的“外壳”必然要被炸毁、资本主义的“丧钟”必然会被敲响、“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

四 科学价值:真理光芒穿越时空

穿越时空依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历经一个半世纪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百余年来遭遇一次又一次的征讨和围剿依然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就雄辩地证明了《资本论》的科学价值。第一,批判性。《资本论》的全名为《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 “政治经济学批判”,这就清楚地表明马克思是以政治经济学为其反思对象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的批判程式。资本主义社会的诸多社会经济范畴——商品、货币和机器等——都是其批判性考察的对象。以批判的方式实现对现实问题的切近,以批判的态度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困境进行深入反思,此乃马克思思考问题的方式。第二,革命性。《资本论》的基本思路是通过“资本之思”而实现“革命性变革”。在马克思那里,没有恒定不变的存在,只有不断生成和灭亡的循环。每一“既成的形式”都处在运动之中,对它的理解也只是从其“暂时性”入手。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断发展,资本积累和资本生产的不断扩大,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逐渐加深,工人阶级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反感和厌恶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此时,《资本论》的出版,通过向工人阶级展示资本家围绕着剩余价值(或者资本增值)而无止境地吮吸工人的“血与汗”、压榨工人的“精气神”的真实画面,而刺痛了工人阶级几近麻木的神经,唤醒了工人阶级反抗的意识,鼓舞了工人阶级革命的斗志。也正因此,《资本论》被视为“工人阶级的圣经”,并在“德国工人阶级范围内迅速得到理解”。第三,科学性。《资本论》作为一部百科全书,是一部科学著作。一方面,马克思展开了对资本主义的双重批判:就社会经济现实而言,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十重“悖反”——私有制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资本增值和资本流通之间的矛盾、资本生产中节约与浪费的矛盾、资本文明面相和晦暗面相的矛盾、价值增值过程和价值丧失过程的矛盾、资本力图无限制地发展生产力与生产界限之间的矛盾、提高剩余价值率与减少工人人数之间的矛盾、资本家和工人生存境遇的矛盾、利润率差异与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矛盾、剩余价值生产和剩余价值实现之间的“两歧”。就国民经济学的理论而言,马克思积极扬弃了国民经济学的基本方法、论说思路和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建构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资本论》作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经典文本,其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一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科学认识和透彻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现象与规律;二是唯物、辩证且历史地分析了社会生产(包括再生产)的原理与规律、揭示了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原理与规律、厘清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并确证了未来社会的发展路向;最为重要的是,马克思留给我们的并不是现成的结论与教条,而他看待问题的视角、分析问题的方法,才是马克思思想宝库的精华。

马克思留下了众多的“手稿”和著述,给思想界提供了众多的理论遗产,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是无憾的。然而,未完成《资本论》全书的编校和出版、未看到自己所预设的理想社会的到来,对于马克思而言又是遗憾的。各种主客观条件综合决定了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一部“未竟之作”,《资本论》的结论——共产主义——也是“未竟之业”。虽然,马克思的事业和著作并未完成,但他却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而这其中,《资本论》是无论如何都不该忽视的一个关键文本。只有熟知这一文本,才能真懂马克思;只有真懂马克思,才能真信马克思;只有真信马克思,才能善用马克思;只有善用马克思,才能不断取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胜利。简言之,我们要在变化发展了的环境中,传承、发展和完善马克思的思想和事业,这是我们的使命和职责所在。150年后的今天,马克思的《资本论》仍然闪烁着璀璨的思想理论光芒,因为光芒,所以经典。


参考文献


聂锦芳等:《马克思〈资本论〉研究读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2009。

弗·梅林:《马克思传》,罗稷南译,三联书店,1962。

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传》,王珍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M. C.霍华德、J. E.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1883~1929)》,顾海良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

弗朗西斯·惠恩:《〈资本论〉传》,李其庆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

陈岱孙:《从英国古典经济学到马克思》,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张钟朴:《〈资本论〉创作史系列讲座之一——从〈克罗茨纳赫〉到〈伦敦笔记〉》,《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年第5期。

张钟朴:《〈资本论〉第一部手稿(〈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创作史研究之二》,《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年第5期。

张钟朴:《〈资本论〉第二部手稿(〈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创作史研究之三》,《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年第1期。

张钟朴:《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创作史研究之四》,《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5年第1期。

张钟朴:《〈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版——〈资本论〉创作史研究之五》,《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5年第6期。

张钟朴:《〈资本论〉第一卷法文版及其他版本——〈资本论〉创作史研究之六》,《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6年第3期。

顾海良:《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历史路标”——读马克思〈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

冯文光:《马克思和法文版〈资本论〉》,《光明日报》2014年9月1日,第11版。

胡岳岷:《〈资本论〉的中介方法论》,《江汉论坛》1997年第7期。

胡岳岷、付文军:《剩余价值学说的理论潜能》,《社会科学战线》201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