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晋南北朝编辑思想研究
- 段乐川
- 2920字
- 2020-08-29 00:28:34
第一节 政治和经济环境
一 分裂动荡的政治
从220年曹丕建魏代汉,到589年隋朝灭陈完成统一,其间三百七十年历史,被称为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在经历了秦汉的大一统之后,又一个大分裂、大动荡和大变革时期。分裂、割据和动荡是这一时期社会政治的基本面貌。
早在三国鼎立之前,东汉政权就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名存实亡。各大军阀之间分裂割据,混战不已。北方的曹操、蜀汉的刘备和江东的孙权三个统治集团,经过各自努力逐渐形成了三国鼎立的政治局面。取代曹氏而起的西晋司马氏政权在两代人的努力之下,于太康元年(280年)消灭吴国,完成了南北统一。但是,仅十年之后,西晋王朝就因王权内斗,很快陷入动荡不安的局面。先是“八王之乱”,骨肉相残,权力更迭;继之是“五胡乱华”,少数民族政权竞相逐鹿中原,干戈相向。建兴四年(316年)十月,晋愍帝司马邺在出降匈奴族统治者刘曜后,被杀身亡,西晋正式灭亡。气数殆尽的西晋统治者先后南下,拥立晋元帝司马睿,建立偏安一隅的东晋政权。由此,国家再次陷入南北分裂之中。
在江南士族拥立下建立的东晋政权,由于统治者无能,政治腐败,自建立之日起就内忧外患不断。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东晋政权就气数殆尽,于永初元年(420年)被刘裕所建立的刘宋政权所替代,是谓南朝。与东晋遥相呼应的北方,并不比南方好到哪里去。少数民族统治者在北方战乱不已,相互吞并,政权更迭不断,社会动荡不已,史称十六国时期。
代东晋而起的南朝宋、齐、梁、陈四个朝代,也是政权更迭频繁,令人目不暇接。时间最长的刘宋王权,从永初元年(420年)刘裕称帝到建元元年(479年)灭亡,统治时间只有六十年;时间最短的萧齐政权,从建元元年(479年)萧道成称帝,到齐中兴二年(502年)灭亡,统治时间仅二十三年。正如罗宗强先生所言:“南朝是一个朝代不断更迭的历史时期。刘宋六十年,南齐只有二十三年,梁朝五十五年,陈朝三十二年,仿佛走马灯,以相似的手段夺取政权,又以相似的手段交出政权。”与南朝相对应的北方,同样是干戈相向,政权更迭不已。先后经历了北魏、北齐、北周等诸多政权,直到开皇九年(589年),隋朝灭陈,南北实现统一。屈指算来,在魏晋南北朝三百七十年的历史中,只有西晋不过三十余年的统一,其余三百多年整个国家都处于分裂之中。因此,大分裂、大动荡、大割据,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基本的政治现实。
大分裂、大动荡、大割据的政治状况,让普通百姓饱受其苦,深受其害。建安时期,曹操曾在其诗《蒿里行》中写道:“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诗歌前五句是对当时政局动荡、群雄割据、战火不已的生动写照,后三句则是对割据动荡所造成的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状况的逼真摹写。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更是令民不聊生,生灵涂炭。例如:赵王伦之乱,《晋书》记载“自兵兴六十余日,战所杀害仅十万人”;长沙王乂前后攻破成都王颍,“斩获六七万人”;河间王颙和成都王颍战于新安,“道路死者不可胜数”。“五胡乱华”中,永嘉五年(311年)六月,刘曜、王弥、石勒同寇洛川,王师败绩,不仅晋怀帝司马炽蒙尘,且“百官士庶死者三万余人”。建兴五年(317年),晋愍帝司马邺为刘聪所害。《晋书》在总结当时社会状况时这样说:“帝之继皇统也,属永嘉之乱,天下崩离,长安城中户不盈百,墙宇颓毁,蒿棘成林。朝廷无车马章服,唯桑版署号而已。众唯一旅,公私有车四乘,器械多阙,运馈不继。”其实,早在建兴四年(316年)春冬天十月,“京师饥甚,米斗金二两,人相食,死者太半”,晋愍帝只能以面饼、稀粥为食,而且把这些都吃完了。皇帝尚且如此,普通百姓状况更是可想而知。不仅普通百姓饱受动荡、战乱之苦,士人阶层在这样一个变乱不已的环境中也深受影响。他们的思想、心态、价值取向和此前有汉一代相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形成了一种新的时代精神。这种变化,不可能不影响到他们所从事的书籍编辑活动。新的编辑思想、编辑思潮、编辑风格开始出现,并形成这个时代所独有的特色、风貌和倾向。
二 缓慢发展的经济
大分裂、大动荡、大割据的社会现实,不仅造成了国家分裂,社会动乱,导致民不聊生,生灵涂炭,而且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大量百姓或死于兵燹,或终于疫病,或丧于饥荒,无暇顾及农业生产。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粮食严重匮乏,很多地方出现“民人相食”的现象。《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说:“自遭荒乱,率乏粮谷。诸军并起,无终岁之计,饥则寇略,饱则弃余。瓦解流离,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袁绍之在河北,军人仰食桑椹。袁术在江淮,取给蒲蠃。民人相食,州里萧条。”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以及之后的“五胡乱华”更是让民不聊生,百业荒废,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史书中说:“及惠帝之后,政教凌夷,至于永嘉,丧乱弥甚。雍州以东,人多饥乏,更相鬻卖,奔迸流移,不可胜数。幽、并、司、冀、秦、雍六州大蝗,草木及牛马毛皆尽。又大疾疫,兼以饥馑,百姓又为寇贼所杀,流尸满河,白骨蔽野。”在十六国时期,北方各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是战争频仍,兵火不断。据史书记载,后凉吕隆被沮渠蒙逊围攻时,谷价高涨,斗直钱五千文,以至人吃人,饿死者十多万人。由以上几个事例,可以管窥当时社会生产遭到破坏的情况。
动荡的社会现实,还孕育着变革和发展,有着不同寻常的另外一面。动荡在给老百姓带来苦难的同时,加强了南北之间、各民族之间的紧密联系,促进了彼此之间的融合、融通。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是一个民族大融合时期。一方面是南北融合得到加强,加快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在南北分裂的过程中,由于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稳定,因此北方人民“奔迸流移”,大量南迁。这样就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另一方面是民族之间的融合,促进了彼此的进步。在分裂、割据的过程中,各民族之间交往频繁、杂居相处,相互学习。尤其是内迁的少数民族积极地学习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制度文化,实行“汉化”政策,有效地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进步。例如,北魏孝文帝在掌握政权之后,就进行了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习俗等在内的一系列的“汉化”改革。这些政策既缓解了社会矛盾,又加强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与此同时,在魏晋南北朝不同的历史时期,一些英明的统治者也在不断地采取各种措施,重视农业生产,发展手工业,促进社会经济恢复发展。比如三国时期的曹操,实行屯田政策,重视农业生产,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再如统一北方的前秦苻坚也强调以农业为本,劝课农桑。史书记载:“坚以境内旱,课百姓区种。惧岁不登,省节谷帛之费,大官后宫,减常度二等,百僚之秩,以次降之。”重视农业和轻徭薄赋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调动了老百姓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从总体上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在遭受严重破坏的同时,还在缓慢地发展,并呈现出新的特点。比如,庄园经济比较发达。这些构成了当时士人阶层活动的经济基础,他们的文化活动、生活方式、思想倾向,则无不与这种经济形式关系甚大。作为一种最基本的文化生活,书籍的编辑活动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