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农业现代化:困惑与探索
- 耿明斋等
- 25字
- 2020-08-29 12:16:03
第一章 中国农业适度规模家庭经营的理论思考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中国以何种方式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现代化已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
中国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现代化的探索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的“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以“打土豪、分田地”为原始动力的农民革命成功,并确立了按人口均分基础上的土地私有制和农户家庭经营形式以后,中国就遇到了在以工业化为标志的现代化浪潮中,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问题。当时我们给出的答案是走互助合作和人民公社的道路,并最终确定了以生产队为基本单元的财产公有、集中劳动、统一分配的集体所有制形式。将近30年的实践,证明这不是有效率的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农业组织形式。所以,20世纪80年代初的改革不可避免地回归土地按人口均分基础上的家庭经营形式。
新的家庭经营形式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不仅在短时间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保持了粮食产量的持续增长和农产品种类的不断增加,使人们对食物的消费日益丰富多彩。但是,以市场化为基础的新一轮工业化、城镇化浪潮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卷了进去,非农产业吸走了大量农业劳动力,农村人口也开始逐步向城镇转移。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确立起来的农业家庭经营形式开始受到冲击。根据我们在全国粮食产量居首的河南省及其第一产粮大县——滑县实地调查所了解的情况,大概20世纪60年代以后出生、年龄在50岁以上的人口,目前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他们的下一代,年龄在30岁左右的年轻人基本上都进入了非农产业,而且其中绝大多数将来再返回农村接替父辈继续种地的可能性很小。这就意味着,再过10年至多再过20年以后,待现在50~60岁的农民因年老退出耕种以后,谁来种地就会成为问题。事实上,未来农业面临的不仅仅是耕地谁来种的问题,也是以什么样的生产组织形式被耕种的问题。因为随着一代老人家庭退出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什么样的生产经营组织形式会来替代他们,就是必然会遇到并需要解决的问题。
事实上,现实中早已开启了解决上述两个问题的探索,表现就是在不改变家庭土地使用权的前提下,通过土地流转推进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的重组。重组的方向有两个:一是通过农户之间的流转耕地逐步向种植大户集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规模经营农户;二是通过农户与企业之间的流转耕地逐步向资本经营者集中,出现了一些规模在数千亩乃至上万亩的大农场。
上述两个方向表现的是一种趋势,那就是土地规模经营。需要思考的问题是:究竟哪个方向代表了土地规模经营演进的基本趋势?如果是前者,那在政策上该如何引导土地规模经营向家庭形式演进?又如何认识目前蓬勃发展的工商资本大农场经营形式?政策上又如何引导?
针对上述问题,下面我们分四个方面来进行讨论,提出我们的认识并给出政策建议,即现代农业为什么一定是适度规模的家庭经营?合作社经营与家庭经营是什么关系?如何认识工商资本积极进入农业经营领域的现象?引导适度规模家庭经营的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