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战略与治理
- 陈万灵 吴喜龄
- 10字
- 2020-08-29 11:41:39
导论篇 问题与研究概况
导论
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问题及研究状况
一 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新形势与问题
随着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欧洲和北美经济一体化进程得到不断发展,东亚区域经济则一直缺乏代表自己利益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直到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才打破这种被动状态。在这次区域金融危机中,东亚及东南亚各国都受到重创。在危机关键时刻,中国保持人民币不贬值,支持东南亚一些国家渡过了金融危机难关,使东南亚各国从金融危机创伤中缓慢恢复。这使东南亚各国意识到与中国合作的重要性。于是,东亚出现了中国-东盟“10+1”合作机制,以及中国、日本、韩国与东盟“10+3”的合作框架。这是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的最初动力和雏形。
“10+3”合作框架原本只是为应对金融危机的严重威胁而仓促搭建的一个领导人磋商平台,主要为了开展金融领域的功能性合作。后来,“10+3”合作框架逐渐从对话机制向制度化方向发展。东盟作为中国的近邻,在经济一体化建设方面有着地缘、民族渊源和历史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基础,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日、韩、东盟等整个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将增强东亚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话语权。
1997年12月,中国和东盟在首次东盟-中国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确定了建立睦邻互信伙伴关系的方针。从1999年2月至2000年12月,不到两年的时间,中国与东盟10国分别签署了面向新世纪的双边合作的框架协议;2001年11月,中国与东盟达成共识,双方一致同意在未来10年内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02年11月4日,中国国务院朱镕基总理与东盟10国领导人共同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总体确定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基本框架。2004年11月29日,中国商务部部长与东盟10国的经济部长共同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2007年1月14日中国与东盟10国签署了中国-东盟自贸区《服务贸易协议》,并于2007年7月1日开始实施。2009年中国-东盟自贸易区《投资协议》的签署标志主要谈判结束。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这标志着中国与东盟经济一体化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过程中,中国如何参与东盟区域经济治理,加强与东盟各国区域的经济合作,这一直是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焦点。显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双方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促进了经贸合作的发展。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给双方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与东盟服务业相互开放与合作,不仅能实现双赢,而且能带动亚洲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促进亚洲经济走向一体化。虽然看似一个区域金融危机的偶然因素促成了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机制的建立,实际上,中国与东盟存在某种必然联系。经济全球化趋势把世界各国连在一起,也必然会促成具有一定地缘关系的中国与东盟的紧密合作。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功建立和运作实质上也是中国主动参与一个区域组织经济治理的模式。其中的合作过程演进和经验值得总结和探讨。
近几年,东盟一体化进程迈开了实质性的步伐。2005年12月,《吉隆坡宣言》宣布了制定东盟宪章和勾画经济共同体蓝图的计划。特别是2007年11月20日,第十三次东盟首脑会议通过了《东盟宪章》和《东盟经济共同体蓝图》的签署,推动了东盟机制化和法制化建设,为新时期东盟经济社会发展、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和建立东盟共同体的目标提供重要的法律保障。
《东盟宪章》的签署是东盟首度正式签署的法律文件,使东盟发展迈出重要一步,将把东盟一体化建设推向更高水平。《东盟宪章》作为东盟第一部对各成员国都具有普遍法律约束力的文件,将使东盟从一个相对松散的组织向具有法律机制约束的组织转化。该宪章首次明确提出了提升东盟共同体的战略目标,并就东盟发展的地位、目标、原则以及框架等做出了明确规定,确立了东盟成为统一市场或经济共同体的未来走向。该宪章提出东盟要致力于维护并加强本地区的和平与安全,继续坚持不干涉内政的基本原则;尊重各成员国的独立、主权、平等、领土完整和民族特性;坚持以和平手段解决纷争;致力于经济一体化建设,构建稳定、繁荣和统一的东盟市场和生产基地;实现货物、服务和投资自由流动;增强东盟会员国合作互助;消除贫困,缩小贫富差距;加强人力资源开发、鼓励社会各部门参与区域治理,促进区域共同繁荣。
《东盟经济共同体蓝图》(以下简称为《东盟蓝图》)作为签署的另一份重要文书,确立东盟的发展目标:2015年在东盟地区内“创造一个单一市场与生产基地”“形成一个竞争力强的经济区域”“确保本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同时,“推动本地区与国际经济体系的融合”,在其框架下实现货物、服务、投资和技术工人的自由流动,以及更自由的资本往来。同时,确保经济平衡发展、消除贫困和社会经济差距。该蓝图的主要内容包括东盟经济一体化相关措施及其实施时间表,即原来六国包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文莱、新加坡和泰国宣称将在2010年之前大幅削减关税,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四国将在2015年之前实施类似措施。此外,《东盟蓝图》还规定了一套监督措施,以确保各成员国遵守相关自由贸易协议。这份蓝图,将引领东盟在2015年之前建设成为一个东盟共同体。
《东盟宪章》和《东盟蓝图》是促进东盟内部一体化进程的里程碑,同时,也对东盟与中国的经贸合作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东盟宪章》和《东盟蓝图》的鼓励下,东盟内部在旅游、空运、纺织和汽车制造四个领域合作取得了一致意见,实现了取消非关税壁垒、统一商品标准和促进快速通关的目标。2010年2月第16次东盟经济部长非正式会议在马来西亚举行,与会的东盟各国经贸部长肯定,将于2015年成立东盟经济共同体(AEC)。
在《东盟宪章》和《东盟蓝图》建设过程中,中国和东盟的经贸关系已从部分领域合作上升到经济一体化阶段,并于2010年建成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近几年,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出现快速发展的态势。一是双边贸易实现了快速增长。2007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达到2025亿美元,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双边贸易下降了7.8%, 2010年与2011年大幅度恢复增长,分别增长37.5%和23.9%, 2011年,双边贸易额达到3628.54亿美元,2007~2011年年均增长15.70%。2011年,中国连续第3年成为东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则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同时保持为中国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二是中国与东盟双向投资快速增长。中国利用东盟企业资本从2007年的43.99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70.05亿美元,年均增长12.33%。反过来,东盟也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首选地之一。2007年中国对东盟国家直接投资6.84亿美元,2011年达到42.80亿美元,年均增长58.16%。截至2011年底,中国对东盟累计的非金融类投资近150亿美元,双边投资累计800多亿美元。三是中国对东盟承包工程业务数量稳步增长。中国企业在东盟国家完成承包工程营业额从2007年的56.09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165.85亿美元,年均增长31.13%。四是中国与东盟部分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劳务合作关系,双方企业正在不断深入开展业务。东盟成为中国重要的劳务合作市场,2011年派出8.66万人,当年底通过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在外人数达到14.77万人,截至2011年底,中国向东盟10国共派出劳务人员达90多万人。
随着东南亚组织化和内部自由化程度的提高,东盟宪章的实施和经济共同体蓝图建设、围绕东盟展开的“10+6”合作倡议及其有关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以及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等,都会对东盟与中国的经贸合作、自贸区及一体化建设产生重要作用。那么,如何应对这些国际经贸合作机制对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影响?同时,中国与东盟各国经贸地位及经贸形势的变化,也会对中国和东盟经贸合作产生影响。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刚启动,就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印尼等国要求和中国重新谈判,担心国内企业受到来自中国产品的剧烈冲击,要求放缓相关产品关税降低速度,引起了国际社会普遍关注。
面临上述一系列问题,中国如何应对和治理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区的问题?最近,李克强总理在第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上的致辞中提出“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的倡议,希望推动双边经贸关系快速发展,并就此明确指出双方可以考虑深入讨论进一步降低关税,削减非关税措施,积极开展新一批服务贸易承诺谈判,从准入条件、人员往来等方面推动投资领域的实质性开放,提升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使中国-东盟自贸区与时俱进,在更广领域、更高质量上打造升级版,而且表示中国愿意与东盟一道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谈判。那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是一个什么目标,会采取什么方式和措施?上述这一系列问题都是一些战略层面的问题,必须进行深入研究和谋划。
面对这些错综复杂的影响因素,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关系向何方发展?目标是什么?应采取什么方式和路径?因此,有必要探讨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关系进一步提升的战略问题,以及中国在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区域中的地位和治理问题,并探索主权国与“区域性国际组织”经贸合作模式和治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