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区主义与地区秩序:以南太平洋地区为例
- 徐秀军
- 5字
- 2020-08-29 11:17:55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地区主义在世界各地迅速盛行,成为世界政治发展的基本趋势。地区主义已经并且正在继续塑造着地区,这使得世界政治可能超越国家间政治而形成以地区为基础的新秩序,也使得突破民族国家框架而进行地区层次的研究成为可能。
当今世界,由于欧洲地区主义发展得最为深入和成功,因此欧洲成为地区主义理论工作者和分析家关注的重点,一批批专门研究欧洲地区合作与一体化的学术著作在世界各地陆续面世。欧洲的强势地位使得一些处于第三世界的边缘地区遭到了研究者的冷落。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欧洲的经验并不能完全代表地区主义的一般发展逻辑。在地区主义的发展进程中,发展中国家要面临更多的历史和现实问题,作为世界上最迟进行非殖民化进程的南太平洋地区更是如此。但与世界上其他地区相比,南太平洋地区主义却经历了较长的发展历史。
20世纪40年代中期,当时仍处于殖民时期的南太平洋地区,在宗主国的安排下,开始进行了地区主义的实践。但在殖民时期,南太平洋地区各民族都被迫接受宗主国的统治,无权决定地区事务,地区秩序呈现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特征。到70年代,南太平洋地区主义逐渐实现了本土化的成功转型。冷战结束后,南太平洋地区主义向更深层次的一体化目标迈进。与此同时,各岛国和领地的自主意识也进一步加强,逐步摆脱了地区事务完全由地区外大国支配的被动局面。毋庸置疑,南太平洋地区主义的长期发展对地区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起了地区秩序的根本性转变。
但是,南太平洋地区主义对南太平洋地区秩序有何影响,如何影响?学界对这一问题并没有提供明确的答案。这一问题围绕南太平洋地区主义这一主题展开,进而探讨地区主义与地区秩序的联系。关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本书的基本假定是:南太平洋地区主义的发展影响了南太平洋地区秩序的演进,地区主义从观念(认同)、制度和实力三个方面对地区秩序产生影响,观念的要素、制度的属性和实力的转换共同决定着地区秩序的性质,并使地区秩序从殖民时期的外源强制型向内源合作型转变,推动了公正、合理的地区新秩序的构建。本书将从南太平洋地区主义的历史变迁入手,分析和阐释国际政治中的地区主义怎样塑造地区国际关系的结构与进程,如何影响地区秩序的建立。通过运用基本的地区主义理论与方法,试图发现地区主义与地区秩序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尝试性地提出具有一般规律性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