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各主要经济体宏观货币经济运行中存在一个显著特征:流动性由2001年开始至2007年显著过剩,到2007年底次贷危机爆发后随着实体经济逐渐陷入衰退而急转直下,发展到2008年底流动性极度短缺,而流动性过剩及其逆转被广泛认为是导致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剧烈波动的主要因素。流动性状况(过剩或短缺)及其变动对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的影响程度、作用机制、传导途径是什么?流动性过剩(短缺)是源于货币总供给与总需求不稳定而导致央行货币调控失误,还是源于外部经济的流动性过剩(短缺)输入,或是源于宏观经济部门内部自发调整资产负债表结构而产生的流动性内生机制?在流动性由过剩变为短缺的过程中,资产价格变动和通胀(预期)扮演了什么角色?针对不同的流动性产生机制,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否有效?在当前国际经济金融形势错综复杂,几大实体经济逐渐进入低迷的国际大环境下,这不仅是一系列理论问题,更是一系列现实问题。

本书首先回顾了包括中国在内的10个国家和地区截至2008年初的10年间出现的流动性过剩状况,并对其与通货膨胀、资产价格的影响进行初步考察;在“马歇尔K值”基础上对流动性、流动性过剩(短缺)进行界定和测度,根据经验数据检验了主要国家(包含中国、美国在内的10个国家和地区以及新兴市场国家BRIC、发达国家G6)出现的流动性过剩(或短缺)对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影响程度的统计关系。基于离散选择模型Probit,对“流动性过剩引发了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膨胀”这一常见的判断进行概率检验。结果发现,虽然解释效果有限,流动性持续过剩、真实经济增长、股票为代表的风险资产价格上涨带来的“示范效应”、真实利率保持在低位、国际范围内多国同时出现货币增长较快以及持续时间较长等这些因素都显著地提高了通货膨胀持续上涨发生的概率。同时确实存在流动性过剩现象由发达国家主导转变为由新兴市场国家主导,并且对通胀产生显著影响,但是次贷危机的影响由于时间和样本所限尚没有显现。

针对2005~2008年中国出现流动性过剩的显著特征,本书对中国货币总供给和总需求两方面分别进行建模,将资产价格变动、通货膨胀含在商品、货币和信贷市场均衡的联立模型中予以内生解释,从货币总量供求失衡的角度对中国出现流动性过剩及逆转的原因进行探讨,考察多种外生冲击影响、央行货币政策组合、商业银行行为选择在流动性状况变动中产生的影响及效果,并对流动性状况变动过程中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扮演了什么角色进行考察。实证及模拟结果显示:2008年下半年出现的种种外生冲击,如全球流动性的逆转、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逆转、国际利率变动、短期国际资本(热钱)流动加剧等促使实际货币供应量低于央行货币调控目标值,流动性过剩向短缺方向发生逆转。

深入到宏观经济分部门,对流动性状况变动(过剩或短缺)与经济部门资产负债调整行为相结合进行考察,笔者认为比宏观货币总量层面的流动性状况及变动更能反映真实货币资金供求关系的是微观经济部门内部的资产选择行为变动。针对美国经济分部门特征,本书构建了基于“存量—流量一致分析方法”的宏观经济六部门SFCA模型,对SFCA模型系进行动态模拟分析,探讨了实体经济因素、预期因素、政策工具等各种外生冲击变量对美国居民部门资产选择行为变动产生影响的解释程度及其相对重要性。

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流动性已发生显著变化,美欧央行数轮量化宽松政策联合注入流动性,全球大类资产价格及各国通货膨胀呈现此起彼伏的涨落。最后本书就后危机时代,伴随我国潜在增长率可能出现的下降,我国金融体系如何发展,尤其是银行业在此宏观经济大环境下将如何完善,进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