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序
-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基于和谐社会的视野
- 张艳新
- 2371字
- 2018-12-11 17:14:12
“意识形态”这一概念自法国启蒙理性哲学家特拉西(1754~1836)于1796年首次提出后,很快在学术界产生了影响。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具有重要意义著作的发表,使意识形态研究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意识形态是一种自觉地反映一定社会集团(在阶级社会就是阶级)政治经济利益的思想观念体系,是一定社会集团、阶级的政治思想、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思想基础。意识形态既具有对现行统治的合法性进行论证、对现实生活的合理性进行证明的认识与服务功能,也具有调控社会和人的活动、指导人的实践和展望未来理想的引导与整合功能。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是一项前沿性、理论性、现实性很强的研究课题,不仅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而且涉及许多复杂实际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用三十多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现代化进程,迅速实现了由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和叠加式转变。这场囊括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的整体变革,打破了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一度封闭、沉闷的状况,使社会思想日趋多样多变,使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传统与现代、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等思想理论和价值观主张相互交织。在这种情形下,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牢牢掌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权,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与整合功能已成为当前有效驾驭意识形态领域、不断提高意识形态工作科学化水平的关键问题,事关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前途与命运,事关国家的性质与民族的振兴、事关民族凝聚力与国家软实力的提高,事关我国社会的稳定与意识形态安全。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等在全球化、信息化以及市场化发展进程中,相互交融、互为叠加,正在产生一种多样融合的发展态势,与这一发展态势相伴随,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发生着深刻变化,各种跨时代、跨空间、跨文化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进行着深度交汇与交锋,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从全球化来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外界环境逐步由间接、点位式面向世界的封闭环境,转变为直接、全方位面向世界的开放环境。这种转变使我们必须面对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冲突、思想渗透、主权冲击等挑战。从信息化来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活动领域已由物理空间拓展到虚拟空间。网络虚拟世界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嵌入现实生活之中,这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诸多新的挑战,如西方发达国家凭借技术优势对我国实行思想文化渗透,网络信息的海量性和多元性使人们有了更多的价值观选择。从市场化来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经济条件已由国家主导、指令优先转变为市场主导、需求先行,这一转变使商品化倾向开始越出经济领域向意识形态领域蔓延,张扬和诱发了自由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价值观。
在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背景下,我们必须认真解决好当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如何既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又兼顾文化建设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和表现形态,实现一元主导与多样发展的有机统一;如何既培育共同理想、建设共有精神家园,又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实现精神彰显与物质满足的协调共进;如何既深化人民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体系的认识理解,又增强人民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情感支持,实现理性认知与感性认同的整体跃进;如何既不降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标准要求,又适应不同群体的现实状况,实现先进性要求与大众化实际的有效吻合。
张艳新博士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基于和谐社会的视野》一书,从和谐社会的视野来研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直面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首先,作者对和谐社会、意识形态进行概念厘定,并阐明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意识形态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重大意义。此为第一章。然后,作者重点探讨在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发展进程中,在社会深刻转型、多元文化激荡、利益分化凸显、社会思潮迭起的新形势下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诸多挑战及对策。这部分主要由具有内在联系的三章内容组成。一是社会转型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问题,即第二章,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角度,从社会结构关于经济基础与思想上层建筑的关系的视野,来研究如何在经济社会转型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促进经济社会转型与意识形态创新良性互动。二是多元文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问题,即第三章,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地位的角度,从文化结构关于主流意识形态与多元文化的关系的视野,来研究如何在多元文化激荡背景下正确处理好主流意识形态与多元文化的关系,确保和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多元文化格局中的主导地位。三是利益分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整合问题,即第四章,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的角度,从意识形态结构关于社会思潮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系的视野,来研究如何在利益分化、社会思潮迭起的新形势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整合功能,构建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真实共同体”。最后,作者从适应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的角度,来研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全面发展,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发展、领域拓展和功能发展。此为第六章。
可以看出,张艳新博士对“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这一课题,能够从理论、实践等层面进行深入探讨与正确把握,专著题材意义重大,理论上有诸多创新点,具有很强的现实感和时代性。其成果为巩固党执政的思想基础,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和决策依据。当然,作为一名年轻学者,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这一复杂课题,还有诸多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的问题,如对当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特点、规律、机制的研究等。期待并相信张艳新博士会在今后取得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
郑永廷
2013年10月于中山大学康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