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温克族

春节

又称“查嗄兰”节。鄂温克族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一日举行。源自汉族。腊月三十日晚上用羊肉、乳制品、糖果和点心供奉神祖。早晚要给神祖供灯,直至正月初三日。大年初一磕头敬拜神祖,给长辈磕头拜年,受拜者要赠以礼物,并祝福青年人在新的一年里所养牲畜成群。晚上人们围着篝火跳集体舞和野猎搏斗舞。集体舞步伐简单、生动,跳时,青年男女手拉手围成一个圆圈自左向右转动。野猎搏斗舞,是反映狩猎生活的舞蹈,活泼、有趣。跳时,由两个猎手身着毛朝外的狍皮服,脸涂擦白粉,身体略向前倾,双手放在背后,用肩互相顶撞,同时嘴里发出“吼”“吼”的声音。节日里人们还喝酒,品尝鹿、犴、野猪等兽肉。

旧时,一些年轻人还要携带酒、黄油、砖茶、钱、点心等,去参加萨满在家里举行的跳神会。这天通夜跳神、歌舞、喝酒;萨满煮很多肉给大家吃,并要煮一锅“刚嗄”草水,放些奶子叫“阿扫心”,以示洗去众人的秽气,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吉祥,人畜兴旺。

祭吉雅其

吉雅其,鄂温克语,即牲畜神,是在一块方形的毡子上,用各氏族种马的鬃尾,绣制成一男一女两个人型,分别放左右,而在他们中间有一口袋,用以盛供物。祭吉雅其是鄂温克族传统祭祀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或六月举行。鄂温克人认为牲畜是吉雅其赐给的,祭祀吉雅其才能使牲畜繁殖。祭时,以稷子米或大米粥做成供品,盛于两个人型中间的口袋中,然后进行祭拜。祭毕,供品先由本氏族未出嫁的姑娘品尝,之后,大家才能分享。

奥米那楞

鄂温克语,意为四月会。旧时,内蒙古阿荣旗查巴奇一带的鄂温克族宗教节日。每年农历四月举行,陈巴尔虎旗多在农历八月间举行,历时四至七天。其内容有二:一是祈求宗族的平安和繁荣;二是老萨满领教新萨满。节日前,主祭萨满由人陪同到各家安排节日的物品。每到一家均按太阳运行的方向,由东往西边唱边敲鼓绕毡房走三圈,主人拿出一碗牛奶往陪同人身上洒,家里其他人则往他们身上洒泼酸奶,直至他们进毡房绕火塘三圈站到西南角后停止。这时,主妇将一碗奶泼洒到毡房顶上,并以烟敬陪同人。节日当天,人们携带牛、羊、马肉以及布、砖茶、糖、油、哈达前往主祭萨满家里。主祭萨满院中竖立一棵桦树,再于屋内立一棵柳树,两树间系一根麻绳,树枝与麻绳上挂满彩色布条。萨满将全宗族的男女老少都集合于两棵树的中间,以狍颈皮将人们紧紧地围起来,若绳子变长,认为宗族的人口将兴旺,若绳子变短,则认为疫病将流行,人口要减少。萨满须宰杀牲畜祭祀神灵,禳除凶兆,祈求平安繁荣。人们在萨满帐房外,不分昼夜地吃喝,手拉手地摇摆着唱歌跳舞,也有摔跤的。

关于老萨满领教新萨满,新萨满须同老萨满跳神四五天,多则八九天。跳神的仪式在老萨满家中举行。全宗族拿出一只羊让两个萨满争夺,夺到者将羊杀死。老萨满拿着带血的羊心围绕人群走动,新萨满则学鸟飞状跟在老萨满后面,老萨满转身将羊心血挤入新萨满口中,新萨满将羊血喷在两棵树上。然后大家分食羊肉,羊皮归老萨满所有。新萨满经过老萨满的三年领教后,方可独立为人跳神驱鬼治病,并送给老萨满一匹马或一头牛表示酬谢。

敖包会

鄂温克族节日。每年农历四月至六月间择日举行。关于敖包的来源,传说,从前一个夏天的夜里,一个披头散发的女子乘坐骡子拉的轿车来到村里,哭哭啼啼闹个不休,招致一场暴风雪,使全村遭难。人们只好请来九位喇嘛念经,喇嘛凭借法术,捉住了这个女妖,并把她压在石堆底下。之后人们深恐她再兴妖作怪,每逢路过那石堆时,便在上面添加石块,时间久了,便成了敖包。节日当天,远近牧民汇集在附近的敖包前,先行赛马,赛马时双方的人分站两旁,唱歌赞美自己的马,并鼓励参加赛马的骑手。然后,由喇嘛诵经行祭,全体参祭者都要往敖包上添加石块,祭时要唱敬神歌,祭后举行摔跤、歌舞等活动。

米阔鲁节

米阔鲁,鄂温克语,意为庆丰收。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陈巴尔虎旗莫尔格河流域的鄂温克族牧民欢庆丰收的节日。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二日举行,节期一天。五月下旬的牧场,春光明媚,花红草绿,水草丰美,到处可见白云般的羊群和飞奔的马群,充满无限生机。届时,人们带着节日的欢乐在亲朋好友间相互帮助,给马打烙印(即在马的左右腿外侧烙一鱼形,以示吉庆有余)、拔坏牙、剪鬃尾、打耳记;给羊割羊势、剪耳记等。根据传统习惯,在给羊“去势”和剪耳记号时,老人要送给自己的儿女、外甥、侄子一只羊羔,以祝福他们今后羊群兴旺。生产活动结束后,人们换上节日服装,来到主人的帐篷饮茶、喝酒、进餐,吃手扒肉和奶食品。主人手捧斟满二杯酒的木盘,依次敬谢客人,向帮助“去势”的客人敬献哈达,并向大家宣布当年所产幼畜的数字;客人即向主人祝贺牲畜兴旺。入夜,青年男女环绕篝火,手拉手自左向右转动,一人领唱,众人相和,且歌且舞。舞步刚健有力,节奏感强,具有草原豪放的独特风格。节日期间还举行套马比赛。套马人的坐骑叫“杆子马”,套马人用的套马杆叫“库如嗄”。“库如嗄”由桦木或柳木制成,长约四米,杆的细头拴有一根一米长的皮鞭,即套马时的套马扣。一旦号令发出,骑手们个个争先,飞身疾驰,以最先套住烈马者为优胜。

斯特罗衣查节

鄂温克族猎民传统节日。每年六月十日举行。过节的地点,1918年以前是在额尔古纳河对岸的普克罗夫克村,以后改在珠尔干屯的阿巴河旁。

节前六七天,氏族长要召集一次猎民大会。会上,由各家族长提出所需子弹、火药的数量,并由大会据此统筹安排。节日期间,猎民们互相交换自己最好的猎物,举行宴会。一些年轻人还举行订婚、结婚仪式,使节日的气氛更加喜庆。节日的文娱活动也十分丰富多彩,人们载歌载舞,通宵达旦。特别是表现猎区生活的“爱达哈喜楞舞”,由两个人装扮成野猪形象,模仿野猪进行搏斗,逸趣横生。

祭火神

又称“祭火主”“火神节”。内蒙古鄂温克族节日。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日傍晚举行。旧时,鄂温克牧民认为火的主人是一位神,每户人家的火主便是自己的祖先。相传火主是一位蓬头散发的老太太,又传十二月二十三日晚上是火神归天的日子,故家家都要在这天晚上叩拜供送。祭时,男女都参加;先烧一堆篝火,在火堆的北面放一张供桌,摆上各种供品,在火堆的东南西三个方向铺上褥子。在火架(图拉)的四周挂上五色布条,点燃用面做的油灯。在火架里面,用木条有层次地搭成十多层木框,框上放一只整羊的胸骨,撒上羊肚油,然后点燃。

主祭火神的妇女跪在火前,口中不断念着:“呼日耶,呼日耶……”并将各种供物羊胸骨、奶食品、果类等投进火中,以祈求火神宽恕这一年的不敬之处,来年仍得到火神的保佑。念毕,和大家一起叩拜。自祭火神的当晚起,三日内禁止用铁器、木棍拨火,禁止掏火灰和打扫房间。

祭白那查

白那查,鄂温克语,意为山神。鄂温克族节日。每年择日举行。源自自然崇拜。传说,很久以前,一个酋长率领全部落的人上山围猎,当把一座大山围住后,他叫大家估计究竟围了多少野兽,可是谁也估计不出来。这时有一个老头回答了酋长的问题。第二天核对野兽只数时,恰恰就是老头所说的数。酋长想和老头见一面,但却不知老头的去向。传说这个老头便是山神。以后人们便在山上找一棵粗树在上面画上一个老翁当做山神,用野兽肉献祭,祈求打猎丰收。平时猎人在行猎中,遇到高山、岩洞、卧牛石和怪石,就认为是白那查住的地方,就要虔诚地进行叩拜。骑马的要下马叩拜。鄂温克族猎人还认为,山里的一切飞禽走兽,都是白那查饲养的家畜,因之对白那查十分崇敬。

附 鄂温克族其他节日概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