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华北篇

满族

过年

全国各地满族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举行。源自汉族。节前,家家户户打扫庭院、蒸年糕。腊月二十九日,贴窗花、挂旗(又称挂笺,根据自己所属的旗制作不同颜色的挂旗),象征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贴对联、福字,有的倒贴和连贴福字,取“福到”和“多福”之意。准备节日食品“萨其玛”。腊月三十家家竖起一杆五六米高的索伦杆子(即灯笼杆),顶端置一锡斗,内放猪的五脏,供乌鸦、喜鹊食用。天黑点灯后,彻夜不熄,各家院子里也要红灯高照。年三十包饺子,并有很多讲究:如包的饺子要边上有褶子,不能捏光边的“和尚头”饺子,认为这样小日子会过秃了。码放饺子要横竖成行,象征来年财路四通八达。忌摆放成圈,怕走进死门。子时煮饺子,曰“煮元宝”,饺子漂起来时要吆喝:“小日子起来了吗?”答:“起来了,起来了!”以饺子漂起来象征日子发起来,有的还在饺子里包上铜钱,认为谁吃到了包有铜钱的饺子谁就会交上好运。此外,节日期间,各家各户还要举行祭祖仪式,进行各种文娱活动,如扭秧歌、拜年,男孩子放爆竹、溜冰,女孩子玩嗄拉哈(由猪或牛的膝关节骨制成的玩具)等。

闹灯会

又称“灯官节”。全国各地满族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四日到十六日举行。届时由一人扮灯官老爷,反穿皮袄,头戴皮帽,帽上插满松树枝;另一人扮灯官娘娘,男扮女装,身穿红袄,两耳各夹一红辣椒。灯官老爷与灯官娘娘各乘一台两人抬的轿子,走村串户,谓之“灯官出巡”,每到一户,灯官老爷便喝道:“灯花哒哒,蜡花卡卡,严防火灾,告谕各家。”户主致答辞,并赠以“红包”。到了正月十五日,青年男女唱歌跳舞,家家户户悬挂各式各样的彩灯,举办灯会,有的还举行冰灯会。歌舞以跳秧歌最具特色,秧歌队由三四个男童扮作妇女,再由三四人扮作男军士,各用两个圆木敲击,交相对舞。农村中尚有“验月份”之俗,即先以荞麦面制成十二盏小灯碗,象征一年的十二个月,每个碗边上标上月份号,并放黄豆粒一颗,然后把碗放在锅中蒸,视碗中豆粒胀大的情况,预卜该月份的旱涝,豆粒胀大的意味着涝,小的预示着旱,不大不小的为风调雨顺。“验月份”反映了满族农民祈祷丰收的愿望。

五月节

即端午节。全国各地满族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与汉族纪念屈原不同,过节是为了“鲜瘟”。届时房檐上插艾蒿,到村外踏露水,用露水洗眼,洗脸、洗脚以及食花瓣、射柳等。关于插艾,传说很久以前天帝为了了解凡间民情,于农历五月初五这天,派神扮成卖油翁到人间卖油,吆喝道:“一葫芦二斤,二葫芦三斤。”大家争相抢购,只有一个老头儿不仅不买,还告诉老翁说账算错了。等油卖完了,老翁对那个不买油的老头儿说,你是好人,今天晚上有瘟神降瘟灾,你在自己的房檐上插上艾蒿,便可躲过瘟灾。老头儿听后就将这一消息挨家挨户告诉所有的人,家家都插上了艾蒿,使瘟神无计可施,人们幸免于难。

关于露水洗眼,传说清初有个叫唐阿里的青年,从虎口里救出一位老人。老人为了感谢他,便将自己的小女年息许配给他。两人成婚后相亲相爱,日子过得很美满。不料火神企图霸占年息,年息宁死不从,被火神烧死,骨灰被撒在山间田野。第二年满山开遍年息花。后来人们用年息花的露水洗眼,以祛眼疾。

射柳,原为祭祀礼仪,以后演变为文娱活动。金代,在每年五月初五行过拜天礼后,于校场进行射柳比赛。《金史·礼志》载:“金因尚之,凡重五日……插柳球场为两行,当射者以尊卑序,各以帕识其枝,去地约数寸,削其皮而白之,先以一人驰马前导,后驰马以无羽横镞箭射之,既断柳又以手接而驰去者为上。断而不能接去者次之,或断其青处及中,而不能断与不能中者为负。每射必伐鼓以助其气。”清乾隆时,射柳之俗不但在民间极其盛行,而且每年春天皇帝还亲自以射柳来检阅王公大臣的射技。节日中尚有饮雄黄酒、食角黍(粽子之古称)等俗。

索伦杆祭

又称立杆大祭。索伦杆亦称锁龙杆,意即神杆,俗称千年棍。东北满族祭祀节日。每年秋季或腊月择日举行。杆以碗口粗之松木制成,上置锡斗或木斗,立于庭院影壁之后,杆下立神石三块。其来源,民间多传为祭祀祖先罕王的。传说,索伦杆是罕王(努尔哈赤)当年上长白山挖参用的拨索棍,三块石是当年背参时野炊用的支锅石,影壁是采参时用的背夹。也有传说是祭祀曾救过小罕王性命的乌鸦的。满族每当祭天、许愿、跳家神时,都要送杆、请杆、升杆,即把旧杆放下,放入江河送走,再请来新杆,祭祀时竖起。因满族族系不一,居地不同,也有不送杆的。每当祭祀时先由主祭人率全家老小依次跪下,萨满念祝词,念毕叩首。然后由司俎者引牲猪(即无杂毛的黑公猪)进场,杀猪刮毛,将猪血涂在索伦杆尖端,将猪的内脏放入锡斗中,猪的锁子骨套在神杆顶,以此来祭神雀乌鸦。然后将猪肉分为“大肉”与“小肉”,“小肉”与粮食混煮成小肉饭,祭后由家族人和宾客分食,以当天食完为最好。“大肉”煮熟供祭后由家族老少和过客将其在三天内吃完,否则必须埋在索伦杆下,以图吉利。此节现已不流行。

玛法里渥辙尼

满语,即祭祖。满族传统祭礼节日。分家祭与族祭两种。家祭一年四五次不等,有春祭、夏祭、秋祭和冬祭。祭时,不杀猪宰鹅,不请萨满跳神,只需家人献供,磕头三遍,俗称“磕头祭”。族祭系指望族富庶之家每年秋季或腊月行的大祭,每祭三五天,杀猪二三口不等,俗称“使唤猪祭”或“晕祭”。《清文鉴》谓之“折九大祭”。折九大祭包括祭天、祭祖、背灯祭等,三天内连续进行。祭祖列在第一天,礼仪隆重,举族参与。祭祖所祭祀的神祇,宫廷与民间不同,其礼仪因地亦有差异。一般祭祀前一月造“鲁罗酒”。祭祀前一日用黄黍米制供糕,并在每位神祇前置九盘,以为散献。同日,清扫布置神龛,挂神幔,贴挂笺,摆供桌,陈设香碟、蜡台等器皿。祭日,由家族长率家族男性老小,按辈序面向西墙祖宗神龛跪下。萨满着吉服持舞刀祝词:“敬献糕饵,以祈康年。”家族长跪击神板,萨满念完祝词,族人叩头。然后,由女萨满将佛与菩萨神位请出,置于南墙神龛里。随之,家族长传司俎者进牲。祭祀所用的牲猪俗称神猪,必须用无杂色的黑毛公猪。牲入,家族长及族人跪下,萨满致词毕,以酒浇牲耳,牲耳抖动,司俎者高声喊道:“神已领牲。”家族长叩谢。司俎者刲牲菹烹毕,选肉中最精部位即醢,俗称肉酱,供于神位之前。然后再祭,家族长率家族跪下叩头,叩毕分南北炕沿列队站定,一队双手持神刀、神杖,前后来回移动;一队双手托香碟,上下连续升降;门旁一人击鼓,多人击札板。此时,萨满数人穿戴神衣神帽进入供桌两侧,诵祝词,诵毕起舞。萨满双手击鼓,作盘旋势。舞毕再诵祝词,诵毕再舞,反复多次,最后家族长再率全族磕头三次,祭祀告毕。家族老小席炕分享供肉。此节现已从简,且不甚流行。

背灯祭

满族祭祀节日。每年秋季祭祖当晚举行。民间传闻是为了祭祀万历妈妈(又称佛头妈妈、歪里妈妈、完立妈妈、赫托里妈妈),系一木匣,内装木雕像或画像,放于祖宗板西侧。相传,万历妈妈系明朝万历年间明辽东总兵李成梁的爱妾喜兰,因救努尔哈赤被李总兵剥得一丝不挂,活活打死。后来努尔哈赤称汗为王,敕封喜兰为万历妈妈,并每年祭祀之。因万历妈妈死时赤身裸体,祭祀仪式必须在晚上灭灯后举行,故称祭时,由家族长率家族按大小辈序跪在南北两边,然后令司俎者引牲猪入堂,萨满边念祝词,边用酒浇猪耳,若猪耳动,萨满则高声喊道:“神已领牲。”家族人磕头致谢。然后杀牲猪,拾掇干净后,卸成八大块,煮熟,仍按照猪的原形置于木盆内,猪头上缠一条血肠,插一把脔刀供上。童子萨满站立神案两侧,身穿彩裙,手执抓鼓。随后,由萨满击鼓,全体家族人员再次进入神堂跪地,待萨满念完祝词、跳完舞,家族人等再次磕头。然后,全体退出堂外,堂内只留童子萨满或女萨满。随即撤灯,用黑色帷幔蔽窗,女萨满匍匐叩首。叩毕,取下刀,放于案桌上,意为请万历妈妈享用。顷刻,女萨满高声道:“掌灯。”家族人等入屋点灯,撤下帷幔,领取供肉分享。吃肉时,忌摆炕桌,因炕桌为万历妈妈所用。满族贵族皇室也有背灯祭,所祭神祇不一,祝词也各异。此节现已不流行。

祭星

满语叫做“莫司哈玛洼”。满族传统祭祀节日。一般在每年秋季祭天当晚的午夜举行。所祭星辰为北斗七星,是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的产物。祭时在屋外西北角摆上一供桌,桌上陈设七盏油灯,七个香碟,七盅烧酒,七摞黄面饽饽。家族长率家族按辈序跪地,头朝正北方。萨满二人捧香碟入场,大萨满持哈玛刀入场。族人击单环鼓,童男二人击札板相和,萨满念祝词。念毕,击鼓起舞。舞毕,叩首。然后宰杀牲猪,卸为七块,煮熟陈于供桌前。此时萨满念祝词,边舞边唱神歌。舞毕,人们叩首三遍。祭毕,本族人就地分食供肉。传说北斗七星救过罕王(努尔哈赤)。明朝辽东总兵李成梁在追赶罕王时,天色漆黑,伸手不见五指,唯独罕王头顶上空有北斗七星盘旋,凭借七星照路才得以逃脱。又说有一次罕王上山挖参,在深山老林迷了路,东闯西转,直到天黑也未能走出森林。正当罕王心急火燎之时,树尖上突然闪出七颗星星,指引罕王走出了森林。满族人为了报答七星救驾之恩,每年举行星祭。

庆丰收舞会

满族传统节日,每年秋收后举行。届时,人们以村落为单位,从四面八方拥向舞场。会场的布置是南面陈列着狩猎武器,北面支起四顶大帐篷,东西两面各支一口大锅,一口煮饭,一口煮肉,中央是一大案桌,上面摆满各种猎获物。庆丰收舞会前先举行祭祖仪式,祭祀由族长领头祈祷:“敬佛为大,祭祖当先,父兄为长,举我为尊。”祭后全村人共享肉饭,一种在大锅中炖烂的大块去骨猪肉“烀白肉”,尤为人们所喜吃,人们边吃边欣赏歌舞。舞时先是独舞,后是双人舞,继之是16人分两列的对舞。舞者边舞边以手击单鼓伴奏,周围观众则随着舞蹈伴唱。歌舞的内容多是表现狩猎与战争的,其舞蹈动作程式称为“九折十八式”,九折,即九个舞蹈动作单元构成一场歌舞;十八式,即十八种舞蹈动作。庆丰收舞会越跳气氛越热烈。到了傍晚,人们燃起火把继续地跳着唱着,直至夜深兴尽方散。

附 满族其他节日概览

续表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