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彝文古籍与西南边疆历史
- 张纯德 朱琚元 白兴发
- 16882字
- 2024-11-02 08:02:23
四 彝汉古文化对比研究之二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2750年巴比伦建国,公元前2698年黄帝轩辕氏即位,此时埃及国家分裂,这是有史可考的三大文化的兴起。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是传说时代(前30世纪~前21世纪初),到了夏代(前2070年~前1600年),夏(古称中国曰夏、华夏)禹受舜禅让而有天下,辖今黄河、长江两河流域及辽宁地。禹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又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启都夏邑(今河南禹县)。相迁都帝丘(今河南濮阳),少康中兴迁都安邑,至桀为商汤所灭。华夏相传包牺(伏羲)画八卦为文字图画之始,是时约公元前2852年~前2738年,至今传有伏羲女娲人首蛇身图。其后是商代(前16世纪~前11世纪)。
而有趣的是夷人古代绘画中也有类似伏羲、女娲的人首蛇身交尾图和单个的人首蛇身图。
夷人经历了漫长的母系社会,经历远古的哎哺、尼能、实勺时代直至公元前14世纪从希慕遮始有父系记载(彝文记载参照马学良主编、罗国义审订的《爨文丛刻》上册《彝族远祖及罗甸水西世系表》),相当于殷商之际,到公元前10世纪,(约希慕遮13世时)迫勒道有九子分支,到公元前6世纪(相当于东周中期),希慕遮28世系类珠武有12个弟兄分支,到笃慕(希慕遮31世系)有六祖分支,自此滇、川、黔彝人各家支均有详细的谱牒可查。
(一)彝族洪水神话中的兄妹婚与伏羲女娲兄妹婚比较
史传伏羲曾经画过八卦,用各种符号来代表天、地、水、火、山、雷、风、泽,当时的古人就用这些符号来记载生活里发生的各种事情。传说人工取火、用渔网打鱼都是伏羲发明的。
在中国古代传说中,流传着伏羲女娲兄妹通婚的故事。故事中说,伏羲和女娲是兄妹关系,天降洪水,兄妹俩爬进一个大葫芦里,躲过了劫难,然后兄妹结合,繁衍了人类。在唐末李元的《独异志》中记载最详:“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咒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
在河南唐河出土的汉画石上,有一幅伏羲女娲图,其前均有两朵烟,象征着夫妻可以结合。
还有的汉墓画像石上的伏羲女娲像,多作交尾状,伏羲成鳞身,女娲成蛇躯(彝族原始宗教绘画中有人首蛇身及人首蛇身交缠的图像),象征人格化的蛇神和女神。有的汉画石上的伏羲和女娲分别手捧着太阳和月亮,意为伏羲是太阳神,是阳精;女娲是月亮神,是阴精;取义阳光雨露滋育着万物生长。
有趣的是滇中彝族中也有夷人祖先因天降洪水,兄妹俩躲进大葫芦里得以逃生,因世上无人,无法找到对象,兄妹以滚石磨、滚筛子、拢烟应验天意而结婚,繁衍了人类的故事。
马克思曾说:“在原始时代,姊妹曾经是妻子,而这是合乎道德的。”这样看来,伏羲和女娲兄妹通婚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彝汉古代社会原始宗教比较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三代不同龟,四夷各异卜”,上至国家大事,下到日常生活,一年到头、一天到晚不厌其烦地进行复杂而隆重的祭祀活动,频繁而琐碎的卜筮决疑、向鬼神请命的巫术活动。
1.祭祀范围广,祭祀对象:自然神灵、祖妣,涵盖天神、地祇、人鬼、山川、河岳、日月星辰、风雷雨电、上帝、四方四土、先哲先贤。
2.祭祀名目繁多,祭名、祭仪上百种。
3.祭祀频繁,次数多。
4.祭祀礼仪隆重、祭牲多,祭仪规模不等,家祭、家支祭、族祭、地区性祭等。
汉人由于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发展较快,有的礼仪已逐渐消亡。
夷人由于地处偏僻,较封闭,科技、文化、经济发展缓慢,至今还保留了不少祭祀礼仪的“活化石”。
(三)彝文古籍中的传说时代
1.各族祖先来源于葫芦
彝族葫芦创世神话属于再造人类神话,都与洪水泛滥有关,即洪水滔天中葫芦如何救人种(兄妹俩),洪水过后兄妹俩又如何从葫芦中走出来,经天神的旨意,兄妹俩成亲,生下一个葫芦或肉葫芦团。滇南彝族创世诗史《查姆》记载:
阿朴独姆(笃慕)兄妹俩,听说洪水要淹天,白天叹息落泪,黑夜焦愁担心。涅浓撒萨歇(仙人)问道:“好心的稼人呵,为啥焦愁不安?为啥落泪叹息?”阿朴独姆回答:“洪水要来啦,有金的打金船,有银的打银船,有铜的打铜船,有铁的打铁船。我们兄妹俩,没有金银,没有铜铁,用什么来打船?”涅浓撒萨歇说:“我给你一颗大瓜种,这颗瓜种不一般,一半绿来一半红,拿在日下晒三天,拿在月下露三晚,拿去种在家门前。栽后三天勤浇水,栽后七天壅瓜蔓,栽后十天搭瓜架,瓜藤直爬接通天,藤上结个大葫芦,你们和葫芦有缘分。挖空葫芦就是船,你们兄妹住中间。”(几天后)龙眼眨一眨,满天乌云翻,雨点鸡蛋大,大地茫茫被水淹,葫芦漂到天上边,洪水落了九千丈,葫芦也落九千丈,现出了山峦,岩边有三蓬树,一蓬细篾树,一蓬尖刀树,一蓬小竹树。葫芦往下落,落在竹树间,竹子缠紧葫芦,把葫芦拴在岩边。为找大葫芦,寻找人烟,涅浓撒萨歇呵,从高山找到平坝,从平坝找到高山。找到大葫芦,打开葫芦口,走出阿朴独姆兄妹俩。洪水已退了,百里无草木,千里无鸟兽,万里无人烟。哥哥看了焦虑,妹妹看了哭泣。涅浓撒萨歇说:“要让世上有人烟,你们兄妹俩做夫妻。”兄妹俩听了心中急,兄妹怎能做夫妻?涅浓撒萨歇,想了个好主意:“兄妹能否成夫妻,你们滚滚东西试一试。”涅浓撒萨歇拿来簸箕,又拿来筛子,交给兄妹俩:“两件东西分离,你们就不能做夫妻;两件东西合拢,你们就做夫妻。”哥哥拿着筛子上南山,妹妹拿着簸箕上北坡,簸箕筛子同时滚,滚到箐底合一起。(兄妹两个还是不同意做夫妻)涅浓撒萨歇又搬来一扇磨。哥哥抬上扇磨去东山,妹妹背下扇磨去西山,两扇磨一起滚下坡,滚到箐底合一起。阿朴独姆兄妹俩,只好答应做夫妻。(可能是血缘婚的记忆)从此以后,大地上又有了人烟。
云南峨山县彝族《洪水滔天史》记载(《云南民间文学集成·石屏长诗卷·洪水漫天地》也有类似记载):
天边悬崖下/赤地石岩边/来到笃慕家/娘生一好儿/世间传人种/生下不是人/生下是葫芦//又生第二个/也是个葫芦/笃慕苦恼呀/硬着良心想/切开看一个/人间的一切/葫芦里面有//切开第二个/粮种有七十//葫芦十二层/一层有一样//彝汉姊妹间/到处都有了/一层有摆依(傣族)/一层有窝尼(哈尼族)/中间是彝人/彝人到处有//从这时以后/四处都有人//
云南弥勒县彝族地区流传的是这样:
三次来打卦/三次都灵验/兄妹无办法/兄妹结成亲//婚后十个月/生个怪葫芦/生儿不象儿/兄妹心里慌//神人抽宝刀/递给兄妹俩/宝刀劈葫芦/劈开看端详//兄妹挥宝刀/葫芦劈两半/只见葫芦里/装着百样种//既有人的种/也有五谷种//既有动物种/也有植物种//……种子撒山腰/山腰长出人/说的彝家话/就叫他彝族//种子撒平坝/平坝长出人/说的是汉话/就叫他汉族//种子撒河谷/河谷长出人/说的沙人(壮族)话/就叫他沙族(壮族)//
彝族创世史诗《阿细的先基》记载:
很古的时候,洪水泛滥后,只剩下兄妹二人,金龙神、银龙神授意兄妹俩成亲,他们不肯,便用滚簸箕、滚筛子、滚石磨、线穿针、山头点火等难题来测试该不该成婚,结果两扇石磨滚到箐底合在一起,两个簸箕和两个筛子滚到箐底垒在一起,两股青烟绕在一起,哥哥手中的线,穿进了妹妹手中的针,于是兄妹俩只好婚配。婚后,哥哥在河头洗手,妹妹在河尾喝水,妹妹怀孕了。与此同时,有一只燕子衔来瓜种,兄妹俩把瓜种种在地里,结了个大瓜,瓜内有许多人。
彝族葫芦神话传说,可谓数不胜数,丰富多彩,以上记述也可见一斑,其大部分说的还是兄妹二人躲进葫芦后得救的传说。神让他们兄妹成亲,二人不愿意,就叫他们滚簸箕、滚石磨、滚筛子,两样相合,又在河中穿针引线,或各在一座小山头上让青烟缠绕等,通过种种办法,一一验证为天意后,兄妹二人只好成亲了。婚后,妹妹生下了三个孩子。武定彝区流传的是生下九个儿子:老大是苗族,老二是黑彝,老三是汉族,老四是□族,老五是撒梅(彝族支系),老六是傣族,老七是罗梅(哈尼族支系),老八是傈僳族,老九是密岔(彝族支系),九个儿子成了九种人;又或说生下的是葫芦、石头、肉团,都不会说话,就烧山竹去烫娃娃,这样他们就会说话了,(而生下的葫芦、石头、肉团)大致就是劈开后生出8个兄弟,后来就成了汉、傣、彝、苗、藏、白等族的祖先。有的地方则传说生下了36个小娃娃,或50对娃娃,36个或50对儿女,各走一方分了家,从此各为一族,36个民族或50多个民族分天下,葫芦里走出各民族,有利于各民族大团结。
2.民族的来源
阿朴独姆兄妹成亲后,生下三十六个小娃娃。十八棵青树,十八朵马樱花,他们两眼横着生,他们都是小哑巴。天天围在火塘边,只是烤火不会说话。
涅侬撒萨歇,想出办法医哑巴。叫爹妈砍来竹子,放在火塘里烧炸。只听竹子叭叭响,火星溅着小哑巴。这个叫“阿孑孑”,那个叫“阿喳喳”,有的叫“阿呀呀”……哑巴从此会说话。
一个抢锄头往东跑,一个抢扁担往西跑,三十六个好儿女,各走一方分了家。“阿孑孑”是彝语,成了今天的彝家;“阿喳喳”是哈尼语,哈尼的祖先就是他;“阿呀呀”是汉话,他成了后来的汉家。
抢锄头的是彝族,抢扁担的是傣家;彝族山头烧火地,傣家挑担住平坝。从此各人为一族,三十六族分天下;三十六族常来往,和睦相处是一家。
世上有了人烟,世上分了民族,他们要生存繁衍,他们要认识事物,他们怎样开创历史,他们又怎样创造万物?彝家的兄弟啊,请听后面的根谱。
(四)彝文古籍反映人与鸟类的关系
1.仙鹤、鹰生彝说——彝族族源、语言、文字与鸟的关系
彝文祭祖经书之头卷《孵场经》即《人类起源经》载:“尔可曾知道,此时的人类,能分春和夏,人语从雁得,语言学雁语,没有白雁时,人语不成调,怎不想白雁,音调靠雁得;人种仙鹤育,人吮鹤奶长,没有仙鹤时,人类无温饱,怎不惦仙鹤,人靠其温饱。”
彝族先民传说人种被孵出来后无人抚养,于是由仙鹤来抚养人种,是仙鹤把人种抚养成人。
《彝族六祖史》载:“人始发语声,语声如鸟语,人语学禽语,有的似鸿雁,有的如鸦鸣。”
“鸟语”乃历代封建王朝和御用文人对少数民族语的蔑称,但出乎意料的是“歪打正着”,道出了人的语言与鸟语的关系。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彝族先民认为人类语言就是从鸟类语言学来的,即“语言学雁语,没有白雁时,人语不成调,怎不想白雁,音调靠雁得”,“人始发语声,语声如鸟语,人语学禽语,有的似鸿雁,有的如鸦鸣”。这揭示出了人类语言的起源与鸟的关系问题,有时我们听不懂外民族的话时就说像鸟语,如果我们将录音带或录像带快放的时候,所发出的声音听起来就像鸟的声音,俗话说“鹦鹉学舌”,说不定“人学鹦鹉”也未可知。有人研究乌鸦语言,说乌鸦的叫声可分两三百种,表示两三百个词汇,彝人用乌鸦什么时候叫、在什么地方叫来测吉凶祸福,据报道20世纪50年代云南双柏有个守山林的人能听得懂鸟语。关于语言起源问题,语言学界有“圣人说”“拟声说”“身势说”“劳动号子说”,因长期争论不休,法国语言学家干脆就提出以后不要再讨论语言起源问题了。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人类祖先与鸟的关系问题,如“玄鸟生商”,彝族先民认为人也是像鸟一样被孵出来的,云贵彝文经书里还有关于人是鹰和鹤养大的记载,凉山、楚雄都有英雄支格阿龙、阿龙举热是鹰所生的传说。关于文字的起源,汉代许慎说是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之迹而初造书契,彝族先民则认为彝文造字直接与鸟有关。凉山彝人说神奇的阿什么拉责死后深为自己的经文未能传世而感到不安,后来他变成一只美丽的白鸟,经常飞到他的哑巴儿子耿春头上盘旋鸣叫,又飞回树林中去,一面鸣叫,一面吐血丝落到树叶上变成了各种各样的文字。
2.彝族氏族图腾与鸟的关系
彝族先民把鸟类视为氏族的图腾加以顶礼膜拜,据调查新平鲁魁山有绿斑鸠氏族,《尼祖谱系》也载:玉溪地区峨山彝族先民方氏是黑头翁鸟氏族。
马学良先生在《灵竹和图腾》一文中列举了一些氏族谱系,有的氏族之第一祖名之上一字,在彝语中的意义有“鸡”“凤凰”“水鸭”等,表示其属于该图腾的后裔。另据《爨文丛刻·笃慕源流》记载:笃慕之前二代武洛撮之世,有12个弟兄,除了武洛撮不变外,其余11个都变成了以不同的动物为图腾的氏族,其中有2个与鸟图腾有关。
四川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及三星堆文物的出土,证明了三星堆古蜀国的存在。遗址出土一大批鸟头形勺把,为数众多的各类鸟形象蔚为大观,遗址出土各种质地的鸟造型数以百计,其中西坑出土的青铜鸟,铜树上的立鸟,樽、铜壶肩部的饰件,鸟脚人像等的鸟造型精美,种类丰富,千姿百态。彝族原始宗教绘画有鸟头人身之形,杨雄《蜀王本记》中有杜宇化鹃的故事,而古蜀与彝族的关系据有关学者考证:古蜀国王杜宇即为彝族始祖笃慕。这些足以说明古蜀人有鸟崇拜。
3.彝文古籍载彝人定居是受鸟类启发
在原始社会里,飞禽走兽是先民们赖以生存的主要食物。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有的飞禽走兽被驯化为家禽和家畜,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相互影响。彝文古籍《彝帛奢且争》载:人类是受鹤雁的启发而定居的,之前过着迁徙不定居的生活,直至尼能时代,“此时人仍过着寻食迁徙的不定居生活,后来在这两个部族首领依阿五、实洛着的带领下,寻食游动到一片沼泽地上。他们每天看到雁鹤从西边的箐林里飞到这片地上来觅食,晚上又各自飞回原来林地去栖息,受到雁鹤有固定食宿地点的启示,他们不愿再过奔波劳累的流徙生活,开始采集野生谷物的种子,培育出家种五谷,过定居的生活。随着粮食的收获分配和社会生活的活动,就产生了君、臣、师、匠、民、奴的职责分工。后来彝族把雁鹤作为最高智识者来崇敬,也由此而来”。
彝文古籍《物始纪略·释鸡》载:“鸡有由来,鄂莫相结合,五蛋孵不化,四蛋孵四子,成四白雄鸡。什家金雄鸡,什勺用作修天牲,用作补地牲;尼能有冠鸡,尼能用作朔偶牲,用作造俑牲;六祖绿翅鸡,用作联姻牲,用作婚配牲,鸡作礼牲,一直传了下来。”
4.彝族等级的象征——鹤、雁、鹰
彝族门窗木刻和墓碑石雕常有鹤、雁、鹰的形象,有趣的是禄劝云龙乡新山一个杨姓毕摩世家有一个彝文专用木制书箱,木箱正面阳刻有意为“知识神养育,见识神守卫”的彝文,两侧阳刻有鹤和鹰的形象,并刻有彝文题意为“知天白鹤”“通神黑鹰”。书箱制作者之所以画鹤和鹰,题写鹤、鹰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深思熟虑而精心设计的,它有深刻的民族学含意。实际上彝文典籍里早已记载了对鹤和鹰的崇拜。《爨文丛刻·祭龙经》中写道:“青鸟象征君的福禄,红鸟象征臣的福禄,黄鸟象征师的福禄。”“白鹤象征君长的福禄,青鸟象征臣的福禄,黄鹰象征师人的福禄。”鹤为众飞禽之首,是高尚、廉洁的象征,“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的鹤是君王的化身。《策尼勾则》等书载:“鹤是君,鹃是臣,鹰是师,民众即众鸟。”《物始纪略》载:鹤命于策格兹,行使管理天下的职权,而杜鹃则负责传达君长的命令,到春耕季节,催耕催种,鹰(毕摩)同杜鹃一道协助鹤君长,沟通人神关系的鹰师本领非凡,“鹰翅和鹰尾,遮住日和月”,具有覆天之威力。彝文古籍《阿哲乌撒兵马记》中,乌撒部一代君长纳周阿吉自称“长脚鹤之子”。《水西大渡河建桥碑记》上绘着鹤、鹃的英姿。威宁里石一带的禄姓彝族用白鹤作“诃笃能夷”的彝姓标志,禄劝武定有以鹤、鹰“播(雁)老(箐)大(鹰)更(鹤)”做地名的例子。
鹰,一般都做毕摩的代表,毕摩法帽上要挂上一对鹰爪,据说可以抵残缺的一部分经书。有将鹰头、鹰爪悬于胸前的,也有用鹰脚制酒杯的。毕摩被称为“彝巫神鹰”说明毕摩与鹰(雕)的密切关系,所以禄劝一个毕摩世家的彝文书箱上画有知天白鹤和通天黑鹰也说明了古代彝族先民的鸟图腾遗迹。
彝文典籍《恒由抽卓雅》说:“生时一只鸡,死时一只鸡,人死落气时,要捏死一只鸡”,让鸡的灵魂将死人的灵魂引到灵魂世界,在死人的棺椁上缚的鸡,彝语亦称为“引路鸡”。鸡与鹤同族,鸡的引路实际上就是代鹤引路,这种礼俗可能是彝族先民随候鸟鹤和杜鹃迁徙的历史痕迹的反映。对候鸟鹤和鹃的崇拜:其一,表现了彝族先民的迁徙同候鸟有关。彝族在迁徙时曾跟着候鸟走,彝文指路经记载:“给亡灵指路时,也不忘跟着雁走,雁颈伸哪里,亡灵脚步走向哪里。”其二,表现了候鸟与农耕的关系。天文历法和文字发明使用是古代文明的标志,作为农耕民族,天文历法显得特别重要,彝族先民尽管早已创造了天文历法,但在使用中,候鸟的秋来春去现象对所确立的季节仍然有着检验的作用。从天文历法来看以及彝族先民对物候、候鸟来去现象的注意充分说明,彝族应该是我国历史上相当早就进入农耕的民族之一。
综上所述,彝族鸟文化源于远古部族的鸟图腾、鸟崇拜,表现在彝族族源、语言文字起源方面的传说中,鸟或作为氏族的图腾,或作为彝族宗教占卜的主要工具,或与彝族生活习俗密切相关,或贯穿于彝族服饰之中,或标志彝族等级地位并演化成行政区域名称。所以彝族先民自古以来就有崇鸟、敬鸟、爱鸟、护鸟的意识,构成了彝族完整系统的、独特的鸟文化现象。
5.神鹰毕摩
彝族世居在祖国西南大小凉山、哀牢山、无量山、乌蒙山及金沙江、澜沧江、南盘江、红河等流域的崇山峻岭之中。这一地区又是我国产鹰、衍鹰、栖鹰的重要区域。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就是鹰栖之地的意思,云贵彝区还保留以鹰为图腾的遗迹,并都有关于鹰的神话传说,把鹰作为救护神加以敬仰和崇拜。于是鹰与彝族的社会历史、民俗宗教及审美心理和价值取向都发生了密切的联系,鹰对彝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彝族毕摩对老鹰是非常崇拜的,认为老鹰是一种能知先觉和能够战胜一切邪恶的神鸟。因此彝族毕摩视老鹰为自己的保护神。在彝族毕摩的法帽上一般系着一对鹰爪,如云南大姚县昙华山李家材毕摩的法帽除了系一对鹰爪外,还以两块布拼凑成一只老鹰挂在法帽两边。昆明西郊彝族毕摩家中的神坛上供一对木雕老鹰像,求其保佑。云南楚雄、南华一带彝族毕摩用一对鹰翅膀驱邪、招神。川滇大小凉山彝族毕摩用以驱邪和招神的法器叫“切克”(“神扇”),扇面是一个圆形,长30厘米许,竹质,染着红、黑、黄三色。扇面雕刻两只老鹰和一只老虎或者豹子。黔西毕节地区龙场驿奢香土司下属杨氏土目的世袭毕摩陈作真说:彝族毕摩的法帽有三等,一等为鹰毛制,二等为绵羊毛制,三等为竹制。以鹰毛制者为最尊贵和最威武。
老鹰在各地彝族民间都有各种各样的神话传说及崇拜形式,特别是表现在彝族民间信仰的毕摩法术上,毕摩是彝族文化的传播者,又是沟通人、鬼、神之间的中介者。
彝族毕摩所设的神龛供有一只木雕老鹰,其所佩戴的法帽上也有两只木雕老鹰,下面垂挂两股飘带,两股飘带上垂挂两支鹰脚爪。毕摩法帽上何以饰两只木雕老鹰?又挂两支鹰脚爪?据说,老鹰为神鸟,鬼神见了都害怕,所以具有祛鬼禳祸之能耐。彝族毕摩的神扇,用于祝福和祭奠亡灵的活动中,以竹、木制成,上雕鹰和虎象(虎为彝族原生图腾),涂以土漆。
彝族毕摩以鹰爪当法器,或者以鹰做保护神,并彝族毕摩经书也同老鹰有关,里面还有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
如马学良先生在《倮族的巫师“呗耄”和“天书”》中记录了一段:
呗耄(毕摩)降到凡间,洪水退落,便把经书放在青树叶上暴晒,结果被青树叶粘破一半。因此现存的彝文经书,仅得原数之半。所以现在呗耄(毕摩)每当作法术诵经之时,必先在祭场上插些青树枝,意即抵补已失去之一半经书。或谓当暴晒经书之时,被老鹰抓去一半,故现云南禄劝县一带的彝族呗耄(毕摩)每诵经时,头戴笠帽,缘上系一对老鹰脚,亦即以鹰脚补损之一半。
云南永仁县兴隆等地彝族毕摩崇拜老鹰神“觉格白诺”,南华县彝族神庙内供有老鹰神。鹰的法力、老鹰神都是鹰图腾信仰神奇力量演变之结果。
滇南红河彝族毕摩为人占鸡卦卜前,念诵的咒语中必提到鹰神。如:
天山公鹰神/地上母鹰神//……飞到九层天/九层神请来//某某来打卦/某某来占卦/是凶来指点/是吉来传讯/是福来告捷/是祸来告晓……
由此看来,鹰成了彝族毕摩的使者,是传达彝族毕摩旨意的神差。彝经说:青鸿象征臣的福禄,黄鹰象征师的福禄。贵州彝文典籍《策尼勾则》也云:
鹤是君,鹃是臣,鹰是师,民即众鸟。
又《物始纪略》载:鹤命于策格兹,行使管理天下的职权,而杜鹃则负责传达君长之命令,到春耕季节,催耕催种,鹰(毕摩)同杜鹃一道协助鹤君长,沟通人神关系的鹰师本领非凡,“鹰翅和鹰尾,遮住日和月”,具有覆天盖地之威力。云南禄劝、武定有以“布(雁)大(鹰)更(鹤)”做道场的例子。滇南红河很多彝文典籍中也有绿鹤毕摩和黑鹰毕摩的记载。如《吾查·唤毕摩魂经》云:
呗你不是毕/呗你是鹤毕//呗你不是毕/呗你是鹰毕//……我毕呗不好/鹤毕来指导/我毕呗不好/鹰毕来指点//毕魂跟鹤回/毕魂跟鹰回//
如前所述,鹰一般都是彝族毕摩的代表和象征,毕摩法帽上要系一对鹰爪,据说可以抵残缺的一部分经书。有将鹰头、鹰爪悬于胸前的,表示鹰神助陈也有用鹰脚制酒杯的。据《爨文丛刻·呗耄献祖经》载:
女里之时,神呗随身带大神雕(鹰);液播之时,神呗戴雕头;策史之时,神呗造银笼;克姆之时,神雕蓄大鹰。现在向他们祭献,雕多数不尽,雕神遍四处。要献祭雕就得祭大雕神,雕头是呗盾,雕翅巫神鹰。
云南南华县五街、一街一带彝族普遍崇拜山神,在他们的山神庙中,有的供老鹰神,也有的供老虎神。众所周知,动物崇拜是原始人类宗教信仰的一个重要内容。
云南永仁县兴隆等地彝族崇拜老鹰神“觉格白诺”。云南红河彝文典籍《裴妥梅妮·苏颇》提到彝族鹰崇拜,即把鹫鹰作为祖灵的化身。
除此,彝族正因为鹰是彝族的图腾崇拜之一,也因为彝族毕摩将鹰当做他们自己的保护神,所以一般不捕杀鹰,而且不食鹰肉,认为食者会生老鹰毒疮而疼痛不已,甚至不治而死。实际上,一方面因老鹰是捕食肉类的飞禽,并大多捕食老鼠、蛇之类的动物,老鼠和蛇有很多病菌,但老鹰有极强的免疫力,不易死亡,可人的免疫力弱,一旦食其肉得病就认为是老鹰神作祟所致。另一方面老鹰虽也叼食鸡鸭之类,但大多情况下捕食老鼠之类,属于益禽,而彝族先民只能用原始宗教信仰意识来解释和呵护鹰类。彝族还认为,凡老鹰栖息的岩子、树林,或者村边的大树、古树都有灵性,不敢轻易侵犯,否则凶多吉少。
总之,彝族的鹰文化是多种多样的,但归纳起来,不外乎涵盖动物崇拜、图腾崇拜、英雄崇拜、审美心理及沟通人神、天地的全部。
(五)彝文古籍记载的人类进化史——《查姆》
人类最早那一代,他们的名字叫“拉爹”,他们只有一只眼,独眼生在脑门心。
“拉爹”下一代,名字叫“拉拖”,他们有两只直眼睛,两只直眼朝上生。
“拉拖”的后一代,名字叫“拉文”,他们有两只横眼睛,两眼平平朝前生。
“拉文”是我们的祖先,最早的“拉文”是两兄妹。
(六)彝文古籍中记载的哲学思想“天人合一观”
《彝族源流》记录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天未产生、地未形成之前,万物也没有形成;五行生成之后,阴阳五行互相交合产生了黑空空、黑旷旷的景象;黑空空、黑旷旷两者又互相交合,产生了细微微、金晃晃的景象;细微微、金晃晃两者交合,产生朦朦胧胧的哎和哺,形成生成万物的哎。如此形成之后,由哎产生尼,哺产生能;哎产生斯,哺产生里;哎产生鲁,哺产生朵;哎产生迷,哺产生觉。此后,由哎哺生土,尼能生火,斯里生金,鲁朵生木,迷觉生水,五行的由来,金、木、水、火、土就是这样形成的。清、浊广大如海,五行是人的根本,给人以神志兴趣。五行变化后,分布到了中央。五行之中,金是人的筋骨,火是人的心、肚、肺,木是人的耳、目、脑,水是人的血和肾,土是人的肉。芸芸众生,若不是清、浊二气,延续不了生命;清、浊二气通神气,有气才能动,会动才有生命,有血有气,才产生出会说话的横眼人。好比天上的星星有八万八千八百六十四颗,人的毛发有八万八千八百六十四根;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天的度数是三百六十五度,人的骨头有三百六十五节;哎有十二层,人的细肠有十二把;哺有二十四重,人的大肠有二十四把;鲁卦上产生人的胃;清气主人的心脏;浊气主人的生命;由水造成人的血,由血转化成气,气断血消失尽,无血之后人就死;人的根由就是这样。
1.从“天人”产生的条件看“天人合一观”
彝族先民用清浊、阴阳、五行、八卦解释宇宙自然,清浊二气是本源,天、地、人是宇宙演变进化的结果,是“天人”产生的条件。
彝族古典哲学把天分为三层,日月星之上为先天区,日月星之间为中天区,日月星之下为后天区。其中《天道篇》记述先天区和中天区的产生情况,认为天未产生时已有清浊二气,再生对应转化的阴阳两组,之后有风。气风媾和移动孕育了雷,雷电导致太阳神的出现。万物开始具备产生的条件,天空逐渐形成,通过红绿色素的作用,紫阳高照,移位在天。因此,彝族天演论认为,清浊二气是万物产生的基因,阴阳二气是条件,红绿二色是事物完善并表现自我实体存在的必要色素。这就是彝族的天道,气色运变创造先天区和中天区之规律。华夏民族有盘古化生万物的神话:“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鬓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亡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氓。”类似盘古化生万物,在《梅葛》中有虎生万物的说法:“虎头做天头,虎尾作地尾,虎鼻作天鼻,虎耳作大耳,虎眼作太阳,虎须做阳光,虎牙作星星,虎油作云彩,虎气成雾气,虎心作天心地胆,虎肚作大海,虎血作海水,大肠变大江,小肠变成河,排骨作道路,虎皮作地皮,硬毛变树林,软毛变成草,细毛作秧苗,小骨头变银子,虎肺变成铜,虎肝变成铁,连贴变成锡,腰子作磨石。”彝族虎图腾,有人变虎、虎也可以变人的传说,所以实际上也是天人对应关系。
《宇宙人文论》记载了彝族先民对宇宙起源、人类起源及万物产生和发展变化的认识,接着论述五行、天干、属相,解说彝族八方(八卦)天数、地数,讲述人体部位和气血、经络,最后讲解了天文历法。全书贯穿清浊二气发展变化,形成天地万物和人类的基本观点,用清浊、五行、干支、八卦解释宇宙、人体、天文、历法和气象。彝族的“太极”理论认为: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乾坤,乾坤生八卦,太极图中的白色象征阳光,叫天白父,黑色代表阴气,叫地黑母,阳气上升为阳,阴气下降成为阴,这是阴阳的来由。天地未形成时,一片空虚混沌,经过清浊二气不断运动变化,形成天地、日月,天地间开始有生命,万物也就产生了。
彝文古籍《努讴数》叙述远古天地未形成的时候,宇宙空荡荡、黑沉沉,后来清浊二气发生了变化,清气上升形成天,浊气下降形成了地。在天地人的关系上,彝文典籍《天地人来历》认为天开于鼠,地辟于牛,人生于虎;天有五星,地有五行,人有五脏;地有四方,人有四肢。《阴阳书》叙述了天地由清浊(阴阳)形成。阴阳二气不断运动变化,清气(阳)上升为天,浊气(阴)下沉为地。清浊二气产生阴阳,阴阳生万物。
又说天居上,地在下,人就在天地间生活,人的生命靠天地结合而存在。
2.从“人从水中出”看“天人合一观”
中国西南地区的彝族先民早在远古时期就认为人是从水中来的,据四川彝文《母史传》载,万物之源出于雪。“吴天坠下桐,在地腐三年,升起一团雾,到了太空中,降下红、黄、白三种雪,在此化了九天九夜,为变生物而化,作了大小洁净斋,结冰作骨头,落雪作肌肉,降雨作血液,出星作眼睛,变化成雪族。雪族十二类,含血有六类(人、猴、蛙、蛇、鹰等),无血的六类(黑头草、铁灯草、杉、麻、柳等),进化的顺序是蛙—蛇—鹰—熊—猴—人。”《宇宙人文论》中也有水生人的说法。
《古侯》写到,“下雨入土中……以后放十个水公水母到天上,天上起了黄白雾,降下黄、红、白三场雨”,白雪之儿是兔、蝴蝶、逼节木、燕麦、冬麦、竹子;红雪之儿是猴、蛇、蛙;黄雪之儿是老虎、野兽、草木;人也是水生儿。《梅葛》说“天上撒下三把雪,落地变成三代人”;《查姆》说“水中的姑娘儿依得罗娃,造出人类第一代祖先”。《尼苏夺吉》记载:“很久很久前,距今亿万年,世间全是海,生冲大海里,俄谷老龙爷……俄谷繁子孙,九代生倮塔基,十代生诺谷,诺谷小龙儿,红土造人儿。”在《支格阿龙谱系》中叙述了“龙”生人类的传说。第一次洪水泛滥后,“只剩娥玛与娥龙,亲生胞姐弟”,结婚“传人种”。“娥玛”与“娥龙”,按彝语东部方言还可解释为青蛙和蝌蚪。也可以这么说,人是两栖类动物青蛙演变的,彝族民间故事中青蛙讨媳妇,青蛙变成英俊小伙子的故事流传较多。
《滇彝古史》记载阴阳转化,盛衰相随的辩证理论,阐明了气生雾,雾生水,水生万物的观点。贵州赫章县有一本献水书,全书七千字,书中叙述水是万物的本源,人之初也是水。从母体里生出来后,同样离不开水,一生都是水在起作用。“金木水火土”,五行中“水”是关键的因素。“人类始于肾,肾属水而黑,北方壬癸位,有水则生木,肝属木而青,东方甲乙位,心属火而红,南方丙丁位,火末乃生土,脾属土而黄,中央戊己位。土中乃生金,肺属金行白,西方庚辛位,金银来生水,人肺命之华,五行相生成。”《六祖魂光辉》中说最初的人来自水中:“金水变人妣,结果妣传裔……人水妣个个,结果妣传裔,妣传人智慧,天地来指教,人类始繁衍……汶老操水儿,变去不吉利……人飞水里去,可见不闻声。”在人怀胎过程中,“古昔人禽不相同,一月如秋水,二月尖草叶,三月如青蛙,四月四脚蛇,五月山壁虎,六月具人形,七月母体转,八月母气合,九月母怀抱”。
《夷僰榷濮》中说“凡人是水儿,生成在水中,再变成水去,徒劳不吉利”,“凡人是水儿,若能转心意”,“初时凡间人,还是水中儿,祭祀这桩事,那时还不会”,几次强调人是水中儿。
彝族先民“阴阳转化生成水”“人从水中来”的观念,不是无稽之谈,它至少具有两个意义:第一,有一定的科学和现实的意义,符合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当中生物进化从低级到高级的理论;第二,有历史和文学的意义,折射了水生型创世神话在民族观念中的沉积,“原生态水生型创世神话所表现的是水这种自然物质直接形成了天地,生成了人类,它是水生型创世神话最原始的形态”。在我国,原生态水生型创世神话极少见诸典籍,多以口头流传形式存在于民间,而彝族先民则用彝文记载于典籍之中。由于人类无数次地观察到女子怀孕生子,所以融入了水生型创世神话,如彝族“九隆神话”“竹王神话”等;或者因哥哥在上游,妹妹直接喝哥哥的洗澡水而怀孕,通过与水的种种接触而怀孕生子,这是次生态水生型创世神话的反映。
由于水生型创世神话的影响,水在人们的信仰中便具有象征生命力、生殖力的功能,便产生了“人从水中来”的观念。
我国先哲春秋时期的管仲(?~前645年)提出世界万物之源是水,动物、植物,甚至人类都起源于水,特别是水的最精华部分凝结成人类始祖,这和彝族先民的“人从水中来”的理论相比可以说是“英雄所见略同”。
近代英国人哈代和法国人米高尔·奥登的“人类来自大海”说与彝族先民“人从水中来”说也是不谋而合,它绝不是偶然的,人类进化的具体过程,值得全方位研究。
生物发展史证明,水是多种元素的混合体,这些元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化合成蛋白质,然后再进化成单细胞生物,细胞不断裂变,逐渐产生了原始的植物、动物:软体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灵长类动物→猿猴→独眼人(蒙昧时代)→竖眼人(野蛮时代)→横眼人(文明时代)→现代人。
从滇北彝文古籍《六祖史诗》的“人祖来自水,我祖水中生”,到贵州、滇南、滇中、川南一带对人类起源于水有共同认识。至今滇南一带的彝族还有不少人将水生动物作为自己的祖先——图腾而加以崇拜,如普氏家族中的一支将生长在水里的细芽菜(又叫田字菜或四丫菜)作为图腾,另一支则以水陆两栖动物石蚌为图腾,这是“人从水出”的观念的遗迹。还有人认为人类之祖猿猴由水生动物进化而成,其进化观是:水生动物经常从海中跃到沙滩上晒太阳,天长日久,这种水生动物适应了陆地上的生存条件演化为猿猴,猿猴慢慢学会直立行走后进化为最初的人类。
3.从“天象与人象相同论”来看“天人合一观”
彝族先民常用对应和类比关系看待天体和人体,认为天人同源,天体和人体同源。人体与天体相仿,同样具有五行,表现为人体的各个部位以五行分属,水为血,金为骨,火为心,木为筋,土为肉。“人知道的天也知道,天知道的人也知道。”人与天结合,天地间的福禄由人们创造,由人享受了。《宇宙人文论》说:“天上有日月,人就有一对眼睛;天上有风,人就有气;天会雷鸣,人会说话;天有晴,人有喜乐;天有阴,人有哀怒;天有云彩,人有衣裳;天有星辰八万四千颗,人有头发八万四千根;天的周围三百六十度,人的骨头三百六十节;人本是天生的,是仿天体形成的。”
彝文历法书《土鲁窦吉》说:“人象与天象,确实是同的,二元气盈体,五行繁衍人,人类有生育,是五体变化,充满了中央。五行生的金,是人的骨头;五行生的火,是人心肝肺;五行生的木,是人眼耳鼻;五行生的水,是人的肾血;五行生的土,是人体的肉。这样形成后,人体样样生,和天象一样。天上有太阳,人就有眼睛,天上有月亮,人就有耳朵,天有晴朗,人就有喜乐,天上有云彩,人就有穿着,天上有雾霭,人就有脑髓,天空有了风,人就有了气。会动有生命,若不是元气,就没有生命,元气就是根,五行就是本,乾坤就是肢。天上的星,八万四千颗,人上有毛,八万四千根,天的周边有三百六十五度,人有三百六十五骨节,哲人观察后,天生人本源,要知天本源。识人就知天,知天就识人,确实是这样。”《土鲁窦吉》中还记载了彝八卦各卦与人体各部位,彝八卦与人体内脏相对应的关系:“哎”宇宙繁衍,生成人首部,生成了阴本;“哺”宇宙相合,生成了腹部,繁衍了阳根;“采”宇宙相合,生成了人目,生成了人心;“舍”宇宙相合,生成了人肾;“鲁”宇宙相合,生成了人足,生成了人肚;“朵”宇宙相合,生成了人股,生成了人肝;“哼”宇宙相合,生成了人手,生成了人胆;“哈”宇宙相合,生成了人口,生成了人肺;地下的五行,金木水火土,人体的五行,心肝脾肺肾。《乾坤生成图》记载乾象天为男,坤象地为女,男女相交则有生长。乾一交于坤以生长男,命其名为鲁(震),坤一交乾以生长女,命其名为朵(巽);乾二交坤以生中男,命其名为采(离),坤二交乾以生中女,命其名曰舍(坎);乾三交于坤以生少男,命其名曰哼(艮),坤三交于乾以生少女,命其名曰哈(兑);即八卦陈列。由此天称父,地称母,因万物皆生于太极,白体象征昼,黑体象征夜,昼夜以日月照明,即阴阳之所生,日为阳之精象男,月为阴之魄象女,男行天道,女行地道,男女相交八卦则陈列。
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彝族先民把人当成是大自然家庭中的一员,把天地拟人化,赋予其亲属称谓,使之与人融为一体,如在《圣人之母》中称“太阳的母亲,是天上的金女,月亮的母亲是地下的银土”。大自然也像人一样有婚嫁制度,“远古的时候,在太空上面,住着三家白人,太空下面,住着三家黑人,白人与黑人开亲,地与森林开亲,森林与岩开亲,岩与蜜蜂开亲,大水与大鱼开亲,大鱼乐融融,露水与草开亲,路旁白皑皑”。
《福禄预测书》把人分为60个属相年类,720个属相月类,8640个属相日类,103680个属相时类,对103680个类型的人生进行预测,涉及家庭和社会各个方面。彝医方面,以五脏配五行,六气合四柱,划人体二十八穴与二十八宿相配,据月亮圆缺定时测病源,用五行化生法进行针灸配药。强调天、地、人三才,相信人是自然之精华,顺从于自然运变对人的安排。
4.从“万物分雌雄”看“天人合一观”
彝族先民雌雄宇宙观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而物质世界像人分男女一样是由雌雄组成的世界,认为单数为“雄”,双数为“雌”。大自然中树木、草类、石头、江河,在彝民中都有雌雄称谓的词汇,空间和时间都有雌雄之分。“十月太阳历”月和季节的分法是土雌雄2个月72天为一季,火雌雄2个月72天为二季,水雌雄2个月72天为三季,木雌雄2个月72天为四季,铜(铁)雌雄2个月72天为五季。双月为雌、单月为雄,这是一分为二的万物雌雄观。
天与地,单月与双月,单日与双日,上午与下午,阴山与阳山,阴天与晴天,前与后,东与西,北与南,东北与西南,西北与东南,公羊与母羊,公鸡与母鸡,男人与女人,雌株与雄株,雌蕊与雄蕊……都是由两种雌雄物质所构成的,磨分上盘为公、下盘为母,凿子有公凿、母凿,建盖房屋门的榫分公榫、母榫,锄头的楔子分公楔、母楔,滇南彝文祭祖经分为公书、母书,凉山彝文史书分公史传、母史传。总之雌雄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它以合而生、克而分的特性,衍生出万事万物,在事物的产生和消亡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天地、男女、雌雄、清浊、日月、天父、地母、天白、地黑、白阳、黑阴;彝语“益博”就是阴阳,“博”是天男属阳,“益”是地女属阴;阴阳永远存在,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互相制约,互相促进,平稳发展。《梅葛》中说百草百木、百鸟百兽,世人都类似开花结果要相配。八月十五,日月就相配;十冬腊月到,大星小星配;六月七月天,白云黑云来相配;天要地来配,地要时来配,风和水相配,河配岩来岩配石,岩石又和树相配,柿树梨树来相配,罗汉松和大风配,兔子吃了小麦来相配,老虎吃了小兽来相配,豹狼吃了羊子来相配,黄鼠狼吃了蜂子来相配,岩羊吃了岩草来相配,野猪拱地吃树根来相配,大熊小熊吃了葛根来相配,没有不相配的兽,就连小的蚂蚁都相配,凤凰吃了小虫来相配,大雁吃了坝子包的茎谷便相配,老鹰吃了蚂蚁竹鸡便相配,斑鸠吃了樱桃果子就相配,麻雀吃了谷子来相配,没有不想配的鸟,虫虫也相配,蚂蚁吃了粮食来相配,蚯蚓吃了泥来相配,大蛇吃了蚯蚓来相配,蜜蜂吃了花蕊来相配,没有不相配的树木花草,没有不相配的鸟兽虫鱼,没有不相配的人,什么都相配,地上东西才不绝;天有天的规,白云嫁黑云,月亮嫁太阳,天嫁给地,男女相配,人间才成对。这里既看到事物相互区别、相互对立,又看到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统一,世界在对立统一中生生不息。彝族哲学所含的丰满而深刻的辩证法思想给中国哲学增添了异彩。
5.从“自然崇拜”看彝族先民“天人合一观”
天地崇拜。彝族先民认为人间旱灾、涝灾、农业歉收、人畜瘟疫、疾病就是人违背了天地规律所致,因而要祭天地神,选祭祀吉日一般为虎日或蛇日。山神崇拜,族人村人之五谷、六畜、五金全是山神所育且恩赐,祈求山神把山门关好守好,莫把瘟疫疾病、耳聋、眼瞎、嘴哑、身残、雨暴、风雹、火灾放进来,祈求保护五谷丰登,庇佑人畜康泰。火崇拜。他们认为火是雷电的化身,是风送来的,火可以驱邪撵怪,家中失火是人们得罪了火神所致,逢年过节,烧山耕种,野外过夜,烧火都要祭火。水崇拜。水是动植物不可缺少的源泉,对人类的生存有决定性意义,人落水溺死、水灾是水神施威发怒的结果,也要祭水。其他还有石崇拜,日月星辰崇拜,风、雷电、地震的崇拜,还有路神、牧神、田地神、寨门神等的崇拜,这些都属自然崇拜,且有一整套完整的祭祀礼仪。
在贵州彝文典籍《献酒经》中列举了十三种自然神的名字:“神神十三种,献酒到座前,天神是阿父,地神是阿母,原神银幕穿,野神金帐围,树神白皎皎,石神黄焦焦,岩神鸟鸦翅,水神鸭以口,露神露浓浓,雨神雨淋淋,光神光明明,雾神雾沉沉,气神气熏熏。”这十三种自然实体被人格化。《毕摩献祖经》中记述了对雕、鹞、水、森林、江河、野草、玄岩诸神崇拜。云南弥勒流传的十月历法是以虎、水、獭、鳄、蟒、穿山甲、岩羊、猿、豹、四脚蛇等十兽记月,也是每年360天,5~6天过年日,这些野兽被用来记月,因他们都与人的生活有关。彝族先民自然崇拜的特点具有村公祭活动的性质,与农牧、生产、生活有关,与六畜兴旺、五谷丰登有关,也就是说把自然界当做神,通过献祭供品处理好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在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的今天,我们首先需要重新认识“天人合一观”。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人类从大自然获取了大量的能源和财富,人的生活质量有很大提高,同时也面临着全球性的能源危机和环境恶化。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反省人类文化传统中片面强调征服自然,奴役自然的弊端,提出构建一种宇宙自然和人文精神相互和谐的理论,提出生态文明、生态伦理等思想。1999年中国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宗旨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恩格斯说过:“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象征服者统治异族一样,决不象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的,存在于自然界;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过去我们强调改造自然,实际上有的是人为的破坏自然,破坏生态环境,已遭到自然界的报复。公害、污染已得不偿失,教训不浅。经过人类无数次的经验教训,现在人们有所醒悟,人和自然和谐,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呼声越来越高,人是宇宙的缩影,宇宙是人的放大,应正确认识人与自然是互相依存和相互作用的。
彝文古籍中说“因人类乱砍滥伐森林,触犯了山神三女子、土神五姐妹,各种灾祸殃及人类,会造成山洪暴发,土地无收,畜禽遭瘟,人丁不旺”。虽有神话成分,但活生生的现实告诫人们要爱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绝不能加以破坏,以免后患。这种朴素观念起到了生态保护作用。
此外,“天人合一”宇宙观对研究人体科学这个复杂的、开放的、有意识的巨大系统有一定的实用价值。用这一理论调节人体功能,从一个亚稳态变为另一个亚稳态,同时人体也从一种功能态进入另一种功能态的调节,即人体与外界的物质能够交换(如食物、空气、药物等)。人体与外界的信息交换(如电磁波、声波等)人脑所产生的意识也是调节自身功能态的非常重要的手段。钱学森先生把人体科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军事科学、思维科学、行为科学和文艺理论相并列为九大科学部门,构成了完整的现代科学体系,“天人合一”宇宙观是人体科学、生命科学的基础理论根据。
另外,鉴于“天人合一”宇宙观与社会生态学有密切的联系,可进一步将人群及其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样一个超级大系统作为一个学科领域来研究。我们现在研究“天人合一”不是要回到原始时代的“天人合一”,而是跨入21世纪的商科技时代、知识爆炸时代的“天人合一”,这是质的飞跃。
毕摩与老子
毕摩与孔子
仓颉
仓颉书
古文字铜境
墓碑上的彝汉文名句“不求金玉重重富,但愿子孙个个贤”
《白蛇传》中的白蛇、青蛇、许仙、法海
毕摩法铃上的龙虎图
滇南彝文医药书比明代《本草纲目》早十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