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演进与形塑:青年公务员的社会认同
- 孙秀艳
- 2123字
- 2020-08-29 10:01:29
一 唯物史观中思想行为形成的规律性与社会认同
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政治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通俗地说,社会物质生活决定精神生活,社会精神生活反作用于物质生活。
根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人的思想行为的形成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其与社会认同的关系可以简要地概括成:
首先,任何一种思想意识,包括社会认同,都是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形成的。人们思想意识、行为动机的形成,不是先天的、不是内心自动生成的,也不是上帝赋予的,而是“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意志”。因此,思想意识的反映活动“总是在客观上被历史状况所限制,在主观上被得出该思想映象的人的肉体状况和精神状况所限制”。社会认同一样不可能脱离其背后的物质动因,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所在,也是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分水岭。
其次,思想意识具有能动性,社会认同也是对特定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来说,是从属的、被决定的东西;但是作为人类社会的精神活动,社会意识并不完全是被动的,它一旦形成之后,就具有了自己特殊的内容和形式,即具有了与社会存在不同的、相对独立的重要意义和能动作用。这种能动性不仅表现在每个人对外部世界影响的反映不完全一样,而且反映在人们“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意志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恩格斯指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社会认同作为一种能够被社会群体成员普遍接受和赞同的社会意识,其生成和本质与其他社会意识一样,是对特定社会存在的能动反映和把握。
最后,共同的阶级意识,即阶级认同是政治行动一致性的必要条件。根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阶级意识具有能动性,它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因素在一定条件下甚至可以发挥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在关于马克思阶级学说的研究中,“阶级意识”的研究一直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马克思的阶级意识概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阶级意识指的是一个阶级作为一个集体对自己的阶级地位和利益的觉悟;另一方面,阶级意识指的是一个阶级的成员所具有的相似的情感、幻想、思想方法等。马克思认为,“自在阶级”只有通过一个历史的、认知的和实践的觉悟化过程,才能产生阶级意识,才有可能通过一致的集体行动争取共同的阶级利益。反之,如果没有共同的阶级意识,某个阶级就不会采取一致的政治行动。根据英国人汤姆·博托莫尔汇编,由81位学者集体撰写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辞典》中的记载:在马克思的作品中始终贯穿着这样的主题,即工人阶级必须摆脱它的集团利益,同时必须强调文化和思想意识所具有的政治作用。其实,阶级本身的形成就绝非简单,社会个体的阶级主观认同感在阶级形成中往往占据很大成分。认同通过个人与社会的互动,将情感、态度、认识等不断进行“内化”,从而加强了社会群体的归属感与凝聚力,最终促进了阶级的形成。汤普森在其著名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一书中说:“我使用‘形成’,因为这是一个在动态过程中进行的研究,其中既有主观的因素,又有客观的条件。工人阶级并不像太阳那样在预定的时间升起,它出现在它自身的形成中。”不仅如此,在现实生活中,决定人们阶级阶层意识、价值取向、社会态度和行为选择的因素是非常复杂的,传统的“阶级决定论”(即认为阶级归属决定价值取向、社会态度和行为选择的分析方法)会出现失灵的情况,甚至丧失对现实生活的解释力。在具体的社会背景发生变化和更替的情况下,决定群体社会态度、社会认同和社会行动的轴心变量也会发生变化。实际上,客观“阶级归属”与主观“阶级认同”的不一致,在很多情况下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常态。
尽管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无法完成意识形态批判工作,但却不同程度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比如,卢卡奇从社会动力的角度看待意识,致力于深度阐释“阶级意识”;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论”,揭示了意识形态的黏合剂与润滑剂功能;特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葛兰西,他关注的是意识形态如何与个人的日常心理相联系以获得人们普遍接受的问题,即从日常生活“常识”到个人心理结构与社会情感结构中寻找意识形态的本质。葛兰西认为意识形态既是思想体系又离不开人们的经验体验,因而知识分子要在“制定一种高于‘常识’、在科学方面融贯一致的思想方式的过程中,永远不忘记同‘普通人’相接触,并且确实在这种接触中发现它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的源泉”。葛兰西阐明了意识形态与日常意识的互动关系,指出无产阶级必须占有思想文化上的领导权,必须使自己的意识变为被大众一致赞同的意识。只有这样,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才能成熟起来。葛兰西的研究对后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社会认同研究亦有极大的启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