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羚羊与蜜蜂:众生的演化奇景
- 陶雨晴
- 826字
- 2021-03-29 10:48:09
适我无非新(自序)
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
仰望碧天际,俯瞰绿水滨。
寥朗无涯观,寓目理自陈。
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这是在公元353年,王羲之在兰亭(位于今浙江绍兴)举办祈福仪式“修禊”(也有游乐的性质)时,写下的一首诗。同时诞生的还有著名的《兰亭集序》。在广阔的天地、繁盛的万物中体悟“玄理”,在当时非常流行。
有趣的是,1859年首次出版的《物种起源》,在结尾的一段,达尔文表达了与王羲之极其神似的观点。瞻望树木葱茏河岸,鸟飞虫走,万物彼此相异又共存,这一切都遵守自然的“法则”——进化论——而运行着,这种看待万物的方式,既是有趣的,又是壮丽的。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对宇宙的认识加深,开始意识到人类的渺小。所知如此之少,未知如此之多,而且通过传统认知工具得到的结果往往与我们的直觉相反。因此,难免有人心生畏缩与恐惧,甚至憎恶与绝望。对此,我开出的药方是,我们应该回到认识的原点,从格物致知开始。
人们以为,在我们能看见的万事万物之外存在着指示万物运行轨道的“客观规律”,这种规律能通过观察事物而得出。当然,用以认识规律的办法,有一些比较接近客观真理,有一些就是荒诞不经(例如,认为“寓目”“理”就可以“自陈”),但“格物而致知”的基本方法,却是不约而同的。
这种观察万物而通往“知”的视角,可以按照达尔文的用词,称为“壮丽”。万物繁多,却被一理贯之,如万里长河从一个泉源涌出,滔滔不绝。了解了客观规律,再观看万物,人类的观察探索之中充满惊喜以及对自己所掌握知识的自豪。
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对世界的了解更多,信息的交流更不受拘束。无论信息还是实物,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广大和丰富。“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人类应该修炼的一种胸襟和气量,是面对广大纷繁的世界,持欢喜迎接的态度。正如同有着鲨鱼和鲸鱼的大海,要比只有咸水的大海更能吸引游客。一个充满丰富现象和规律的宇宙,对于相信世界可知,又不失好奇心的人来说,也可以是一件好事。
陶雨晴
2018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