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在当今世界,只要是有华人和汉字的地方,人们大抵都知道孔子。对于现代人来讲,孔子已经成为一个代表中国文化的符号。

然而,知道并不等于认识。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孔子是具体而又模糊、亲近而又遥远、熟悉而又陌生的。要真正走近他、认识他、了解他,我们每个人都还有一段不短的路要走。正如司马迁所说:“《诗》有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到底说过哪些话,做过哪些事?他的思想与文化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两千多年来,孔子像过山车一样,起伏跌宕,被崇拜也被蔑视,被称颂也被诋毁,真正地还原他的本来面目,是需要我们深入了解与深切体认的。

因此,今天怎样认识孔子,是一个需要我们共同面对的话题。

经历“吾少也贱”的苦难童年,成长为“大成至圣”的千古伟人,孔子的一生就是一介布衣不断追逐梦想、成就梦想的真实写照。言为世法,行为世范,他达成了一个先贤的完美人格。

孔子不仅仅成就了自己,还想成就与他同时代以及他身后所有的中国人。作为“万世师表”的孔子,高举着“有教无类”的旗帜,肯定了每个人具有自我提升以至完满的可能,指出了学习是改变命运的必由之路。他的教育理念让中华民族读书的种子绵延不绝,他的学说点燃起中华民族不断向上向善的希冀,他的思想是构筑中华民族精神追求与道德价值的基石。

引导每个人都去做一个“君子”,是孔子“淑世济民”的理想与期待。他“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即便是“陈蔡绝粮”,他也没有忘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人间温暖。“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他对于自己所深爱着的中华大地最深沉的追求和不泯的信念。

南宋大儒朱熹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七十五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聚会,发表宣言说:“人类要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二十五个世纪,去汲取孔子的智慧。”今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宏大叙事的追梦中,我们仍然要从孔子那里继续寻求积善崇德、国富民强、文明和谐的正能量。

孔子之后的中国历史,无时无处不深深烙上他的印记;今天的我们守望家园,回眸注视孔子,发现他一直没有离开过我们。他并没有因为生活在两千多年前而拒绝我们的亲近,他耳熟能详的话语,循循善诱的关怀,依然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指导着我们的言行。可以说,孔子确立的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价值观,在今天依然焕发着勃勃的生机与活力,涵养着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

“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孔子思想所传达的传统美德、政治理念、社会理想、民族精神,永远激励着自强不息的中华儿女。“温故而知新”,两千多年来,孔子始终与中华民族一起“在路上”。今天,我们真诚而温暖地走近孔子、认识孔子、感悟孔子,其实就是认识我们所处的时代,就是更好地认识我们自己!

中国孔子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