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为何称其书法为“六分半书”?
不知大家是否听说过“六分半书”?那是清代文人郑燮,也就是郑板桥所创的一种书法字体,世人也成其为“板桥体”。
“板桥体”既然自成一体,那么,它和其他字体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为何又被称为“六分半书”呢?其实,板桥体就是一种以隶书笔法形体掺入行楷,创出这种介于楷隶之间,而隶多于楷的字体。不过,在古时候,隶书又叫“八分”,而“板桥体”有些像隶书,却又不是隶书,所以,郑板桥把自己所创的这非隶非楷的书体戏称为“六分半书”。
具体来看,六分半书的妙处就在于“真隶相参之法”。实际上,就是将隶书参入到行楷之中,同时又用写行草的运笔之势来写,至于说是哪“六分”,哪“半分”,其余“三分半”在何处,这都没有具体的规定,需要自己发挥想象去理解。
其实,郑板桥先生的书法不只是用“真隶相参”的方法,将真、草、隶、篆四种书体以真、隶为主而综合起来的一种新书体,他的字中还掺入了绘画的笔法,也就是画兰竹的笔法,用作画的方法去写字。他是第一个如此想并如此做的人。从这之中,我们不难看出,郑板桥在书法创作上,没有迎合传统,而是大胆地自我创新,才会形成自成一派的“六分半书”。
这种创新表面上看是一种杂凑,实际上却深藏郑板桥先生对传统书法的深厚理解,他以此为基础,才能打破篆、隶、正、行、草等各种书体的界限,将文字的笔画和结构重新安排,达到一种错落有致的美感。我们看郑板桥的字体,整体的字体多呈左低右高的扁方形状,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却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形成一种疏密错落、揖让相谐的“乱石铺街”之状,看似潇洒不拒,整体却有一种跳跃灵动的节奏感。
郑板桥墨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