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作篆的故事为什么被传为美谈?

在秦朝的统一与建设过程中,有一个人功不可没,那就是李斯。不论是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还是统一文字、实行分封制,都与李斯有莫大的关系。这一节,我们就来讲讲李斯作篆的故事。

李斯,字通古,是秦王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这里先不说李斯的政治功绩,只说说他在书法上的造诣。我们都知道,秦王朝建立后,始皇统一了文字,那种文字就是秦篆,也叫小篆。

李斯泰山石刻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战乱的情况,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深受秦始皇重用的李斯也被封为丞相。这时,李斯发现,由于之前诸侯国众多,典法不一样,使用的字体也不一样,光一个“秦”字,全国就有100多种写法。李斯觉得这不利于国家的团结统一,会阻碍秦国的文化交流和社会发展,因此,李斯向始皇建议“书同文字”,不再让各诸侯国使用留下的古文字,全都改用一种字体。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小篆应运而生。

当然,既然命名为“小篆”,顾名思义,是和大篆有一定联系的。据说,小篆是“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而成的。于是,为了和当时的大篆区别开来,就称为“小篆”了。而后,李斯亲作《仓颉篇》七章,每四字为句,作为学习课本,供人临摹。不过,小篆也没有流行多长时间,李斯就开始采用程邈创建的隶书了。这之后,隶书便作为官方正式书体,始于秦,盛于汉,直到魏晋楷书流行才渐被取而代之。

尽管如此,小篆也没有丢失,而是被作为一种书法艺术流传了下来。有人曾评价过李斯的小篆,说:“小篆之精,古今妙绝,秦望诸山及皇帝玉玺,犹夫千钧强弩,万古洪钟。”现如今,中国书法四大书体真、草、隶、篆中篆书占有一席之地,就是李斯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