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太极思维:中国人师法自然的生存智慧

1.太极,万法自然的道理

天地万物本是一体,相生相克,循环往复。任你是改天换地的英雄豪杰,还是尘世间的一粒粟,都离不了万物的本源:太极。

太极讲究无根无极,万法自然。世间万物都在这个道理中繁衍生息。太极给予人类的启示,就是一种中庸的思想,一种师法自然的生存智慧。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人类所拥有的精神和物质也正是由自然这种万物本源而变化出来的。因此,万法自然才是人们真正应该追求的东西,而不应该是表象中的金钱、地位。

影片《太极张三丰》想要向世人展示的不是里面精彩的打斗场面和李连杰的帅气身影,而是想要人们从中领悟一些关于太极的道理——太极很简单也很环保,从来都是顺从自然的力量,从而能够运用自然的力量——这股看似无力却是最强大的力量。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树木虽然微弱,但是世间万物的本质都逃不过太极。秋天满树的叶落干枯,但是到春季还是会发出新芽,这就是自然规律。师法自然,人生也是如此,“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绝境总是出现,但冥冥之中也会有希望。因此,一个人只要懂得坚持,无论身处何境,总会有春暖花开之时,这就是太极。抛开尘世间的一切纷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归根结蒂就是太极,就是万法自然。世间万物,形形色色,无根无极,一切的真谛就存在于自然界中,万法自然,从一草一木中领悟人生!

“无根无尘、万法自然”就是太极的真谛。一切顺其自然,不争亦争,无情亦有情,无根无尘,万法自然。曾经苦苦寻觅的道理,就存在于自然中,只要心静就能体会到。而现实生活中太多太多的人忽略了身边的事物,迷迷糊糊陷入了自己给自己设置的漩涡之中。顺其自然,一冲出世,车到山前必有路,绝境之处定然别有洞天。

太极提醒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两种思路,一是超脱的眼界,一是深入的精神。治理国家也好,经营企业也罢,或是从事任何一项工作,都要有超越性的眼光,任何一个成功者都不会沉浸在具体的事物中,而忽视对大的发展方向和根本利益的超越性思考。这里所说的“大方向”就是指自然之道。而深入的精神,则需要我们有踏实做事的能力,不能纸上谈兵。

东汉末年,刘备在动荡的时局中寻找一展抱负的机会。然而当时群雄逐鹿,各有各的势力,而刘备只是脱身于刘表门下的“一穷二白”的皇叔。当刘备得知诸葛亮是不可多得的旷世奇才,则不惜三顾茅庐。

诸葛亮见刘备如此虔诚,就推心置腹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隆中对”。诸葛亮先分析了曹操和孙权两大集团,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坐拥百万大军,刘备不能与之对抗;孙权占据江东,根深蒂固,深得民心,刘备需与之结盟,不可算计他;唯有荆州的刘表,占据重要的军事位置,北有汉水为障,西连巴蜀,土地肥沃、百姓富庶,但是他不知珍惜,民怨四起,故而建议刘备可以先夺荆州。

在这段分析中,不难看出诸葛亮胸怀“遵守自然规律”的大智慧,不拿鸡蛋碰石头,既然与曹操、孙权实力相差悬殊,那么坚决打消与之为敌的想法,从已有灭亡之势的刘表下手,顺应自然规律,最终助刘备顺利拿下荆州。

刘备听完诸葛亮的精辟分析后,茅塞顿开,非常钦佩眼前这位大才,极力邀请他共谋大业。而诸葛亮也觉得刘备礼贤下士、志向远大,是难得的理想君主,于是欣然答应了他。

事后,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成就了霸业,与曹操、孙权集团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诸葛亮最为人称道的就是未出茅庐,就已知三分天下。在思考这种战略性问题时,诸葛亮出于“常无,欲以观其妙”的思维状态,也就是说他放开了一切世间俗事,综合各种信息,探究事物的本质和根源,借助自然之力,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助刘备成就大业。

西施是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虽然出身并不高贵,却因美貌闻名。后来,西施被选入宫,借以迷惑吴王夫差。

西施有一个毛病,经常心口痛,因此她时常会用手捧着心口,同时也会因为不舒服而皱眉。西施的这一动作让她变得更加美丽。她的邻居东施看见之后,恍然大悟,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捧着心口,皱着眉毛,做出很痛苦的样子。然而,这一举动却截然相反。人们看到东施这副样子,更加厌恶她了,甚至很多人都远远避开他,唯恐跑得不够快。

这就是东施效颦的故事,人们经常用这个故事来讽刺那些盲目模仿的行为。那么,这个东施到底错在哪里了?

东施错在只看事物的表象,而忽略事物的本质。西施的美丽是事物的本质,而捧心皱眉只是事物的表象。二者结合在一起,顺其自然。而东施装病,做出那种矫揉造作的姿态违背了自然规律,自然会闹出笑话来。

世间的很多事情都有其一定之规,只有顺应其发展的规则,才能让事态变得越来越好。其实,事情的本质本来很简单,简单到让人无法相信,而人们总是喜欢用复杂的想法来看简单的事情。简单到复杂很容易,而摆脱复杂重新回归简单可就太难了。所有的圈套,所有的计谋,看似复杂,但从来没有跳出大自然的圈。返璞归真,重归自然才是事情的解决之法。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作为宇宙之源,原本混沌无形的“道”,在天地万物产生之后,就形成了自然界中的“道”,而自然界中的“道”落入社会之后,同样通用。《列御寇》里说,“懂得道容易,不说出来就难了。懂得而不说,是通往天然的途径。”也就是说,很多事物的道是没有办法具体说出来的,因为事物在变化,每个人的经历和角度都不一样,“道”是变化的,是因人而异的。我们能做的就是顺其自然,遵守自然道,属于自己的自然道,却又是不属于自己的自然道。

自然道属于每一个人,你看到的与我看到的永远都不会是同一片叶子。“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檄。”人们想要真正看清楚一件事物,只有透过现象看本质。解决问题,要从根本入手,否则只会暂时麻痹。

所谓“无招胜有招”,只有明白本质在哪里,顺其本质的发展规律,才能打败对手,才能主宰自己的人生。其实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太多的人做不到“无根无尘、万法自然”,因此,有太多的人钻进尘世却找不到出来的路。太极早已经告诉你了,入口即出口,答案就是这样简单。

2.道教与太极

什么是太极?

我想说“种田”就是太极,顺应庄稼的自然生长规律,适时地播种、施肥、拔草、收割,不违背自然规律拔苗助长,这就是太极。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府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太极始见于清乾隆年间,创始人王宗岳。太极的宗旨在于强身健体,然而随着人们对太极的了解,越发感悟到太极中蕴含的天地精华。

道教作为民族的瑰宝,源远流长。道教的广义宗旨是对整个社会实施中庸的教化,以道的哲理教化世人,道教具有一定的化恶扬善思想。

研究表明,道教文化早在八千年前就已诞生。河南省发掘出的七音骨笛,最早反映了中国道家阴阳五行的观念学说和应用实践;而中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记载了五千年前中国人的祖先黄帝,向一些医学家和养生家求教的事情,反映了早在五千年前,中国道家不仅具有自觉理性的养生观念,而且已经具有成熟完备的养生方法。

道教文化围绕“天”“地”“生”的自然现象,探索发现其中永恒不灭的本质规律性东西——道,从而理性地借用“道”来完美展示生命的过程和归宿。当人类文明发展至春秋时期,也就是老子生活的年代时,事实上道教已经发展成了一门独立的、系统的、成熟的大学问。老子作为道学代表人物,不仅是一名名垂千古的道学思想家,同时也是道家养生的伟大典范。

道家之学,并非为学而学;道家之教,并非为教而教,道教教化的最终目的乃是养生。说白了,道学的宗旨在于“贵生”“利生”,其显著表现就是“和”。人们顺“道”而行,方能与天和、与地和、与人和、与万物和,从而才能顺应自然,获得完美的生命过程。

太极是从道教中派生出来的独立学派,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太极哲理和广义的道学一直存在着鱼水不分的血肉关系,于是太极形成了显著的道教特征。这些特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和”是太极的灵魂

太极作为道学的分支,继承了道学的精髓——和。太极讲究“和”。在中国武术界里,太极拳颠覆了武学中“残忍”“暴力”的典型特征,蕴含着“止戈为武”的思想。事实上,太极的理论基础就是道家哲学。

道学是我国先人们发明的一种完美、和谐地解决人类生存问题的方式,提倡顺道而行。太极作为分支,自然也提倡顺道而行,二者之间有着明显的血肉关系。

2.养生是太极的宗旨

道家哲学和太极的宗旨均在于养生。道学的初衷在于顺道而行,保护自己。自东汉时期起,道家哲学就形成了“我命在我不在天”的道家思想,并因此专门涉足中医中的养生学、化学中的冶炼技术等。尽管道士、炼丹术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它们却非常鲜明地展示出了道家哲学的宗旨——重视养生之道。

正是因为道学意在养生,所以太极也意在养生,比如太极拳,其每一个招式都是意在调整人的身体和心理,有舒筋活血、滋阴补气、滋养五脏、陶冶身心的功效。即使在与对手对抗的过程中,依然不违背养生之道,每一个招式都讲究“以四两拨千斤”的技巧。所以说,养生是太极的宗旨。

3.太极重门风重道德修养

太极以“道”为本,贵生、利生、益生。其中的益生就是指道德。在这样的道德标准指导下,一代一代的太极传人至今依然保持着高尚的门风。

4.太极讲究万法自然

万法自然,指的就是效法大自然。练习太极的过程,就是效法自然的过程,就是让人完全契合于大自然的规律,一切顺其自然,而不要人为的现象。太极出自道家,所以太极的美出自道学之道。老子的《道德经》著“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论,这也就是说,道家从整个大自然中寻求普遍规律。所以,太极既然是以“道学”思想为主旨,自然也会遵“道”去运动,表现出万法自然的风韵。

综上所述,道学认为世间万物原本是一个浑沌体,没有任何对立的事物,这种观念被称之为“无极”。但是,世间万物从无到有,产生了阴阳,阴阳交合因而产生万物,这个过程就是从无极到有极再到太极的过程。因此,太极从无极而来。老子曰:“恍兮惚兮”,阴阳难分,世间万物不清,这就是太极之前的世间。老子曰:“无极者,易极也,初极也,始极也,素极也”。意思是说,混沌时期的世界到后来有了变化,也就是“易极”。天和地分开了,日月也按规律出现了,从而形成的“太极”。世间万物的本源皆归属太极,太极由道而生。

3.太极乃修身处世之道

太极乃修身处世之道,修身处世要善打太极。以静制动、谦虚礼让、温文尔雅、先认错后批评、以柔克刚、以缓制快;巧借外力、四两拨千斤;做事不急不躁、有板有眼,深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有等待的耐心;待人温和大度,不斤斤计较……

太极是一种哲学,一种道理,一种语气,一个动作,一种因时制宜的态度,是一种处世的方法,一种自我反省。

胸中有太极的人,懂得避其锋锐,借势于人,懂得言语间不针锋相对,顺势而迂回,对待身边的人刚柔并济、粗中有细。胸中有太极的人,神情祥和,做事稳重,不急不躁,不计得失,往往给人一种大智若愚的感觉。胸中有太极的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从不轻易责备他人,也不溺爱他人,该放手时就放手。胸中有太极的人,凡事心中有数,从不以高人自居,谦卑做人。胸中有太极的人,做人做事都留有余地,既能接受美好,又能包容丑陋。胸中有太极的人,笑口常开,透视一切凡尘纷扰……他们深知鸟尽弓藏、有舍才有得、满招损谦受益、水至清则无鱼……

东汉末年,皇室衰微,天下诸侯,各霸一方,相互征战。汉献帝建安五年,也就是公元二百年,北方最大的两股势力——曹操与袁绍之间爆发了历史上十分著名的官渡之战。在官渡之战爆发前,双方的势力相差还很悬殊。袁绍的势力远远强过曹操的势力。因此,袁绍的胜算更大一些。可是,战争的结果却是袁绍大败,曹操从此定鼎北国。而造成这一结果的关键人物就是许攸。

许攸原本是袁绍的重要谋士,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当时的名士孔融就曾经这样评价他,“许攸,智计之士也。”

当时,尽管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歼灭了袁术、吕布、张杨等割据势力,实力得到了快速提升,但是比起袁绍,还差得远。因此,袁绍对这场战争是满怀信心的。但是,战事一开始就进展得不顺利,曹操虽然实力弱,却也做了周密的部署,导致袁绍迟迟占不到便宜。就这样,战事进入了相持阶段。

其间许攸曾经多次向袁绍进言,其建议很有参考价值。可是袁绍生性多疑,均未采纳。这令许攸很是不爽,认定此人不足与谋。然而,许攸虽然有才华,却非常贪婪,不仅自己贪图钱财,还纵容家人违法乱纪。一直以来,袁绍因其有利用价值,刻意袒护。后来,袁绍忙于阵前,无暇顾及他,其手下的忠勇之士借机将许攸的家人依法治罪,这件事彻底触怒了许攸。于是背弃了袁绍,投靠了曹操。

由于许攸对袁绍的军事部署了如指掌,他的背叛给袁绍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在许攸的筹谋下,曹操一举奇袭了袁绍的屯粮之地乌巢,焚了袁绍大军的全部粮草。袁绍大军闻听粮草被焚,顿时军心大乱。曹操没费吹灰之力就轻而易举地歼灭了袁军七万余人。而袁绍仅仅带着八百余人慌乱逃生,不久就染病身亡。其子袁尚继承袁家在冀北根据地的全部基业。当时,虽然袁绍在官渡之战中大败,损兵折将,但是袁家在冀北的实力犹存。为了彻底歼灭自己的敌人,曹操陈兵冀北。又是许攸献策,曹操才得以水淹冀北,袁尚仓皇逃生。至此,袁家的基业彻底灰飞烟灭,曹操成了名副其实的北国之王。

许攸在官渡之战中立下奇功,对于曹操成就霸业功不可没。于是,许攸自恃有功,变得狂妄自大,甚至在曹操面前也不知收敛,经常直呼其小名,“如果不是我许攸助你曹阿瞒,你怎会有今天。”曹操是什么人呀,一代枭雄,岂能容他如此放肆,虽然念着他毕竟有功于自己忍了几次,终究还是忍无可忍,随便找个理由杀了这位功臣。

这就是一代名臣许攸的下场。所谓“飞鸟尽,良弓藏。”这是多么浅显的道理呀,可他许攸不理会,终日四处炫耀自己的功德,强制受恩人对其感恩戴德。而曹操是“宁可我负天下人”的人物,岂会容忍这位大功臣如此居功自傲?

天地万物任其生长变化,自然虽然生养它们,但却不占有它们,这就是大自然,也是太极中讲究的一个重要的为人处世原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其中不居功的意思就是,这件事情是我做的,功劳自然也是我的,但是我却不这么认为,不会认为功劳是我的,更不会去对别人宣扬自己有多么的了不起,也不会因为自己对谁有功就想着去控制人家。如果有功者都能这么做,那么功劳才会真正属于他。

那么太极中为什么要讲究“功成而弗居”呢?需从反方向来解释一下:

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原本是批判人们对利益的过度争取,人性的贪婪竟如同鸟兽之于食物一样一般无二。而从另一角度来看,这句话也同样道出了人与兽的区别:鸟兽的贪婪只针对于食物,而人性之贪婪却在于追求财富。财富是什么?那是物质利益的典型代表,与食物不一样。食物只是为了果腹,胃口再大,也有饱的时候。而财富无关温饱,贪婪之人对财富的态度是越多越好,没有极限。这就是人类高于鸟兽之处,除了基本的生存需求之外,还有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向别人展示自己的功劳,从而赢得他人的羡慕和钦佩,这就是人们热衷于追逐功劳的内在原因。

在太极中,各种价值的判断都是相对的,对于功劳也是如此,有功的同时同样也有过,功过永远并存着。中国古代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单论他的功劳,秦始皇堪称千古一帝,他不仅实现了长达数百年的列国纷争,完成了一统的大业,还实现了政治上的统一、文化上的统一。然而,在另一方面,秦始皇横征暴敛,广发徭役,劳民伤财,百姓苦不堪言。特别是毫无人道的“焚书坑儒”,至今仍被视为中华文化界的一场浩劫。然而在当时,“焚书坑儒”并非完全错误,它促进了文化的统一,维持了国家的统一和政局的稳定。所以说功与过是相对的。人们在邀功的同时也将过揽在了自己的身上。

除此之外,居功还有可能给自身招致灾难。古往今来那些“大功臣”的结局很多都是悲惨的。同样是辅佐越王勾践成就霸业的功臣,文种和范蠡的结局却是大相径庭。范蠡功成身退,泛舟叶湖,隐姓埋名,从此天地间多了一位巨富商贾陶朱公;而文种功成之后贪恋权位,最终落得个被勾践赐死的结局。前例中的许攸也是如此,如果说他有功于曹操,那么何尝不是有负于袁绍,且在功成之后居功自傲,最终丧命于曹操的刀下。

太极拳名家陈发科曾说过:“为人之道,以忠实为主;处世之法,以谦和为主。不忠实则无信用;不谦虚则不进步;不和气则无朋友。”由此可见,太极的确是修身处世之道。

首先,太极讲究:中正安舒,不偏不倚。

太极要求武者身姿中正,动作安舒,不偏不倚,支撑八面。做人亦是如此,需中正为本,才能活得安然顺畅。中华民族历来讲究气节,多少仁人志士在权贵、金钱面前不卑不亢,刚正不阿,为后世树立了榜样。清华大学更是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作为校训。修身处世应如同练太极一样,中正安舒,不偏不倚,定能正直无欺,安立于世。

其次,太极技在:灵活随性,刚柔相济。

太极作为一门武学,要求动作灵活随性,刚柔相济。现实生活中修身处世何尝不遵循此理。一个人无论在家庭或是在社会上,都应宽以待人,圆转自如,刚柔相济,进退有度。

最后一点,太极教导我们要无过不及,自然而然。

为人处世要加强个人修养,万事不可强求,顺其自然不可枉生执念,掌握好分寸,适可而止,才能达到天人合一。做人须谦虚勤奋,恭敬待人,在追求成功的路上,稳扎稳打,进退有度。这就要求人们不管在何种境遇下都要保持初心,坚持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时刻自省,洗心涤虑,修身养性。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太极,只要日日修炼,终会无师自通。

4.阴阳知分晓

道学家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意思就是说:“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那么丑的概念也就清楚了;都知道什么是善,那么恶的概念也就清楚了。所以,有和无相生,高和低相互依存,声和乐相互配合,前和后相互跟随。”人类是万物的灵长,具有超然的智慧,能够对自然界进行改造。但是恩格斯曾经就警告过世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后来却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长续航把最初的结果又取消了。”恩格斯的这段话是有依据的。人类因发展工业而破坏环境,尽管工业的确如人们所愿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与此同时,生态环境也成了困扰人类的重点问题。人类因此面对着生存的压力,不得不反过来投入大量的力量以恢复生态平衡。从以前的垦荒到现在的退耕还林,以前的填海到今天的造海,人类得到的教训已经很多很深了。

太极分阴阳,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一阴一阳,互为其根。阴阳变化而生五行——水、火、木、金、土。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阴阳交感,化生万,故而阴阳知分晓。人亦如此,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以中正仁义定性,故圣人与天地同德,与日月同明,名垂青史。究其根源在于君子顺应阴阳变化,知晓天地道理。原来阴阳变化的学说可以揭示世间万物。从“子—丑—寅—卯—辰—巳—午”阴消阳长的过程到“午—未—申—酉—戌—亥—子”阳消阴长的过程,告诉我们事物从最大逐步到最小,再由最小逐步到最大,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唯有顺应自然,遵从变化规律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韩非子》中记载着一则“自相矛盾”的故事——

楚国有一个做买卖的人,在他出售的货物中既有矛又有盾。矛是用来攻击的武器,而盾是用来防守的武器,二者的作用是相对的。楚人在介绍自己的矛时,说道:“我的矛是世界上最锋利的矛,所有的盾都抵挡不了它的锋利。”而在介绍自己的盾时,他又说道:“我的盾是世界上最结实的盾,所有的矛都穿不透它。”这时,一边的客人问道:“那如果用你的矛攻击你的盾呢?”楚人闻听顿时愣在一处,无言以对。

这个故事中的商人在出售货物时,忽略了商品的相对功能,从而导致了尴尬的场面。由此可见,生活中我们在说话办事时,一定要综合考虑相反面,要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对立的一面,不要以偏概全、忽略事物的另一面。

春秋时期,管种和鲍叔牙是很好的朋友。直至今天,我们提起管仲和鲍叔牙时,首先想起的就是二人真挚的友情,其次才是二人的才华和功绩。

管仲年少时家境贫寒,与家境颇丰的鲍叔牙一起合伙做生意。由于管仲没有钱,所以做生意的本钱全部都是鲍叔牙出的。但是到了分利时,管仲却毫不客气地分得了比鲍叔牙还多的利润。鲍叔牙的家奴非常看不惯管仲的贪婪,于是对鲍叔牙说道:“这样贪得无厌的人,您为什么还要和他一起做生意?”鲍叔牙闻听后,说道:“不能这么评价管仲,他之所以贪图钱财是因为他家贫穷,他比我们更需要银子。”

后来管仲和鲍叔牙一起参军。在作战时,管仲贪生怕死一直躲在后面。久而久之,大家都瞧不起他,纷纷嘲笑他贪生怕死。鲍叔牙闻听后,说道:“管仲之所以贪生怕死是因为他家中上有年迈的老母需要照顾。如果他死了,他的老母该怎么办?因此管仲是因为顾虑老母才贪生怕死的。”

由于管仲和鲍叔牙才华卓越,很快就都得到了重用。鲍叔牙效命于公子小白,而管仲则是公子纠的手下。齐襄王在位时昏庸无道,无数忠良受奸人的陷害,使得齐国的政治局面异常混乱,百姓们叫苦不迭。为了避害,公子小白和公子纠纷纷奔赴异国。后来齐襄王被杀,齐国大乱,群龙无首。公子小白和公子纠纷纷回国,争夺皇位。为了帮助公子纠顺利登上皇位,管仲秘密派出人马埋伏在公子小白回国的必经之路上,意图射杀公子小白。待到公子小白经过时,管仲搭箭射杀。只听公子小白一声惨叫,仰面摔倒。公子纠和管仲以为公子小白已经被射杀,故而放慢了回国的速度。然而,公子小白并没有被射中要害,他假装被射杀至死,意图迷惑麻痹对方,同时催促星夜兼程,以最快的速度赶回国内。结果公子纠和管仲中计,还没达到齐国,就闻听公子小白已经登基。此时此刻,等待公子纠的不是皇帝的宝座而是残酷的刑罚。最后,公子纠决定返回鲁国。无奈鲁国摄于齐国的铁骑不敢接纳,最后残忍杀死了公子纠,并将管仲押送回齐国。

公子小白见到管仲,意欲将其碎尸万段以报当年的一箭之仇。鲍叔牙及时阻止了公子小白,他告诉公子小白,管仲罪不至死,当年的行为只是忠于自己的主公而已,况且管仲非常有才华,到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可以兴旺起来,如果公子小白只是想治理好齐国,那么有他鲍叔牙一人足矣;如果公子小白意欲建立霸业,非管仲之力不可。最后,在鲍叔牙的劝说下,公子小白不仅没有杀死管仲报仇,反而重用了他。后来的事实证明,管仲的确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在他的辅佐下,齐国政通人和,经济发达,军事力量强大,公子小白也因此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

从这个故事不难看出,管仲为人贪婪、狡诈。但是鲍叔牙对他的理解不仅在于他的缺点,更在于他的优点。鲍叔牙看到了管仲的另一面,从而将管仲由一名自私自利、贪生怕死、阴险狡诈之徒转化成了有勇有谋、敢于担当、孝顺仁义的君子。最终,充分发挥了管仲的才智,令其助公子小白成就了一方霸业。由此可见,人的缺点和优点都是相对的,换一个角度,缺点就可以转化成优点。因此,我们在看待一个人或一件事物时,一定要学会综合考虑,不要以偏概全,一叶障目。

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任何事物的本质都只能放在特定的环境中才能得出所谓的结论。因此,人们在为人处世时要心胸宽广,广开言路,多听多学,方能看清事物的本质,才不至于自毁长城。太极以阴阳区分世界,阴阳作为对立的两极,无时无刻不在互相转化。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绝对的事物,万物都存在着对立的两面,想要真正了解其中的真谛,就必须学会正反两面看到事物,这就是太极想要告诉我们的。

5.于无为处知有为

“无为”是太极哲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对这个问题,我们一定要做出正确的解释。“无为”作为太极哲学的一贯主张,按其字面意思,很容易被理解成无所作为,或者是什么都不做,而这种解释绝对不是太极哲学的本意。太极中的“无为”讲的就是顺其自然。

与“顺其自然”对立的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拔苗助长。故事的大意就是一位农夫想要庄稼长得快一些,于是便将庄稼的幼苗一点点地向上拔。表面上庄稼的苗儿的确长得“高”了,但是农夫的行为却违背了自然规律。结果农夫的“付出”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结果,反而加速了庄稼的死亡。事实上,如果这位农夫能够做到“无为”,顺应农作物的生长规律,恰到好处地施肥、浇水,定然能够获得丰收。这就是太极中提到的“无为”,于无为处知有为。

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打着“有所作为”的旗帜,干尽了逆天的事情。他们推行着自己的理想,置国家、人民于险境。古代隋炀帝,打着“有所作为”的大旗,征高丽、开运河,劳民伤财,其本质无非是想要满足自己的私欲,告诉世人:“我杨广乃千古一帝”。他的有为,导致了隋王朝的灭亡,天下苍生生灵涂炭,百姓们揭竿而起,杨广身死。近代,看清王朝的灭亡,难道不是以慈禧为首的大家贵胄们叫嚣着要有所作为么?他们千方百计地阻止新政施行,阻止着这个国家顺应时代的发展,他们想要清王朝一直保持着生机。这样的有为换来的结果是什么?有识之士们纷纷高举造反的旗帜,最终将清王朝碾压在历史的车轮下。这就是自然的力量,一股不可以改变的力量,即使费尽心机试图改变也不会产生好的结局。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盗墓活动比较猖獗的国家之一。究其根源,与古人的厚葬习俗有关。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非常重视厚葬。他们认为,陪葬的物和人,在另一个世界里墓主人还会用到。太多的“有为”思想了,不仅想这一生衣食无忧,还要为下一世谋划。于是,后人们将大量的金银珠宝放到墓里。甚至有的大户人家还将墓主人生前喜爱的奴隶和人杀死陪葬。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升,社会剩余价值越来越多,贵族们的丧葬更是极尽奢华。大量的珍贵物品被陪葬在墓中,这也是盗墓现象屡禁不绝的原因。很多皇帝耗巨资修建陵墓,为了死后不被盗墓者打扰,用尽心思设立重重机关,甚至还采取了疑冢的方式迷惑盗墓者。想来也是辛苦,其实想要死后陵墓不被打扰,简单得很,不放那么多宝贝自然就没事了。

在太极哲学中,唯有保持淳朴,社会才会美好。庄子曾经说过,上古时候,平民百姓织布穿衣,耕种吃饭,仅此而已。人们的想法和行为浑然天成,一切都很自然,所以那个时期的人们保留着最完善的天性。

20世纪中叶,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北部的一个森林里生活着大约四千只鹿和它们的天敌狼。当时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非常同情那些终日生活在恐惧中的小鹿。为了让鹿过上无忧无虑的日子,西奥多·罗斯福下令消灭这片森林里的狼。命令一出,这片森林的狼群可就遭殃了。在此后的二十年时间里,大约六千多只狼丧命在猎人的枪下。狼群殆尽,鹿失去了天敌,开始大量繁殖,短短几年时间里,这片森林里的鹿由最初的四千多只迅速增长到了十几万只。

鹿群的快速繁殖带来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地表草皮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以前有狼群在,鹿的数量维持在固定的数量范围内,作为鹿的食物——草被鹿吃掉之后,新的植物有时间补充上来,所以鹿群吃掉的植物不会影响生态。可是狼群没有了,鹿群开始迅速壮大,它们所吃掉的植物量已经远远超过了植物自然更新的速度。到最后,森林里的地表植被越来越少,鹿群的数量越来越多,森林几乎面临被毁掉的命运。

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森林一旦被毁灭,鹿群的命运可想而知。随着食物的减少,越来越多的鹿面临着严峻的生存考验,不仅如此,此前狼虽然是鹿的天敌,捕杀了一部分鹿,但是却提高了整个鹿群的生命力。狼捕获的鹿多半是一些老弱病残,而经过考验存活下来的鹿却是非常健硕的鹿,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自然界中的优胜劣汰过程。在这种情况下,鹿群虽然每天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但却保持着勃勃生机。可是狼群被消灭之后,鹿群的生命力得不到提升,鹿的身体素质开始下降。当瘟疫降临时,大多数的鹿都不能抵挡过去,整个鹿群的数量急剧下降,面临着灭种的危险。

为了拯救鹿群,生态专家提出了建议,那就是将狼群重新请回来。这个建议让很多人质疑,大家都认为鹿群已经奄奄一息了,如果此时再将狼群请回,简直是火上浇油,只会加速鹿群灭亡的时间。然而,事实证明生态专家的建议是对的,狼群回到森林之后,大量的病残鹿被吃掉,鹿群的生命力很快被激发起来,一些身体强健的鹿,迫于狼的威胁不得不保持高度警惕性,时时刻刻准备奔跑。因此,身体变得更加强壮了。

没过多久,鹿群开始渐渐恢复生命力,森林也开始恢复。最后,狼群、鹿群、森林又形成了稳定的平衡。

原本人们想要给鹿群安稳的生活,因此人为干涉自然生态,将狼群消灭殆尽。不想,事与愿违,狼群的灭亡打破了生态平衡,鹿群的数量因此急剧上升,最终导致地表植被被毁,鹿群也遭受到了灭顶之灾。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只有充分掌握自然规律,采用合理的方式运用自然之力,才能真正产生正面效应,这就是太极哲学倡导的于无为之处知有为。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中的“道法自然”就是“无为”,一切遵从自然规律,展示出最原始的样子,才能真正“有为”。太极哲学是从道学中派生出来的,与道学所倡导的基本宗旨一致,同样主张“道法自然”,提倡“无为”思想。战国时期,魏国名臣田子方的老师就达到了“无为”的境界。田子方是这样评价自己的老师的:“他为人真朴,外表与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但内心却合乎于自然。他既能顺应外在事物,又能保持自己的真性,他心境宁静清虚但能包容万物,对不合‘道’的一切,都能及时指出使人醒悟,引导人们自然消除邪恶之念。”这也是太极哲学一直倡导的思想——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行动,但却从不逾越规矩,自己不需要受到任何来自外界的约束,而只需听凭自己自然地去做就可以了。

6.阴与阳,太极与社会

有人曰:“何谓道,一阴一阳谓之道。”阴与阳,乃是太极中的两级。在物理科学中,阴是磁铁的阴极,是负电荷,阳是磁铁的阴极,是正电荷,同性相斥异性相吸,这是物理学科中的自然现象,在太极八卦中也是如此。

有物必有气、有形也必有气,根据科学实验证明,任何物体都有生命和气,因此,有物必有气,有形也必有气,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关联,是不可分割的一对阴阳。八卦就是依据此而得来形好气吉、形差气凶的形气法风水理论。

气分阴气和阳气,阳气者,主发散,主上升,主攻击,主出击;阴气者,主吸收、主下降,主包容,主保函,主奉献,这两者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物质。

在中国传统风水中,研究阴阳关系是一门基础的学问。风水以砂和水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另一种角度说,这也是阴和阳的问题,因为砂是阳,水是阴,而从动静角度来说,砂又是阴,水又是阳,因此,人与居住周边的砂水的和谐就是风水的和谐,也就是阴阳的平衡。

对于阴阳的划分,一般以上为阳,下为阴,左为阳,右为阴,前为阳,后为阴,高为阳,低为阴,矛为阳,盾为阴,刚为阳,柔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实为阳,虚为阴,满为阳,空为阴。

由此,我们可以说,中国对风水的研究,是起源于阴阳的。阴阳平衡,正负相吸,藏风聚气,才是风水格局中的最高境界。

以北京为例,北京中轴线的建立,就是根据阴阳正负来划分的。从元代开始,中轴线正式形成,当时的位置位于今天旧鼓楼的中心线及其向南的延伸线上,越过太液池东岸的宫城中央。明代开始,统治者将中轴线向东移动了150米,形成了现在的格局。

中轴线南起外城永定门,经过内城正阳门、中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穿过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坤宁宫、神武门,越过万岁山万景亭,寿皇殿、鼓楼,直抵钟楼的中心点。这条中轴线连着四重城,即外城、内城、皇城和紫禁城,就像北京的脊梁,鲜明地将九重宫阙放在突出位置,体现了封建帝王稳居天下之中、“唯我独尊”的思想。

每个事物都有一个太极点,所谓太极点就是我们对事与体的总体把握和基本定位。例如,我们在看住宅风水时,可以把住宅定位为小太级,离住宅50米以内的周围环境定位为中太级,50米以外的定位为大太极。

太极点的正确与否,对研究风水起着关键性作用,是我们对风水对象的吉凶分析、认识正确的关键性因素。因为太极点是我们对“一个太极物”思维的出发点和方向。对于不同的太极点,我们有两个阴阳方向可以进行研究选择,因此,不同的选择,得到的时空信息也不一样。由此,确立一个好的太极点,对我们研究风水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太极图代表古人对宇宙宏观的一种特殊思维模式,它反映各个天体运行的规律,反映了万事万物发展的规律,反映了人类从生到死和日月交替变化、发展、运动的规律。太极图是一个承载无限载体和立体的多维空间,包括天地人的蕴含,同时,也包含阴阳等信息。

太极图也反映了“阳尽阴生,阴尽阳生,生生不息”的事物发展规律,同时也展示了阴阳二气的对待和方位流行规律,比如夫妇相配、阴阳交融、阴阳平衡等。中国传统风水的研究,就是阴与阳的平衡研究,因此,风水并不是迷信,而是一门自然科学,而“大道至简”就是太极的一阴一阳之道。

现代社会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实现人类可持续性发展的重心。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城市经济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与此同时,城市的生存与发展也面临着人口过度膨胀、资源严重缺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等严峻问题。

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包括经济、环境、民生在内的整个社会体系,三者相辅相成,必须同步进展。很多年前,我们倡导建设工业化城市,而现在我们倡导建设森林化城市。城市的发展应尽可能地保持平衡。中国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我国的生态问题不仅关系到中国人的生存,同样对世界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特别是近年来,城市发展面临着环境污染严重、资源匮乏的严峻考验,城市用地与农业耕地矛盾尖锐,经济发展与维护生态环境矛盾尖锐。经济增长以民生失去宜室宜家的生存环境作为代价,国民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因此,城市的发展必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否则,若干年之后,人类从自然中汲取多少,自然界将会连本带利地报复人类多少。

有人云“太极有动静之分,是天命之流星也”,这是对“一阳一阴之谓道”的另一种解释。动极而静,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命之所以流行而不已也;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分阴分阳,两仪立焉。保持自然,维持阴阳平衡,人类才能长长久久地发展下去,社会才能保持安定、和谐、稳定的局面。

总而言之,阴阳平衡,才能万物相生。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若想得到远大的发展,必须从阴阳平衡的角度进行打算,阴生阳,阳生阴,二者相生相克,只有协调发展才能走得长远,这就是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到现实的层面上,太极哲学不仅可以用来治国,也可以作为一种普遍的管理学智慧。可以说任何一个团队,小到一个协会,大到整个社会,都离不开太极哲学。作为一个团队的首领,对于团队的管理首先应该做到顺应规律,不强求,不妄为;其次是不能随意变更原则。就拿现代社会来说,如果管理者急功近利,不遵循市场和生产规律,强行制定不现实、冒进的目标,结果只能导致失败。亦或是基本原则三天两头地变,今天倡导这个政策,明天倡导那个政策,反反复复,只会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最后什么路线也走不成功。因此,遵从太极哲学,顺应自然规律,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