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书结合共时、历时考察,从纵横两个方向比较系统全面地描写并分析了汉语词汇负面义的类型、生成、显现、演变、感知等相关内容,并将语法研究与词汇研究结合,重点关注词汇负面义在语义与语用两个层面的表现,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
第一,比较系统地归纳并描写了词汇负面义的类型、生成方式与条件、表现方式及相关特征。认为词汇负面义的生成需要确立某种立场、视角及评判原则,进而建构有特定属性限定的词义框架并对其内容进行匹配,然后在一定的社会心理认知条件下激发出相关负面义。
第二,结合词义释义模式与配价理论分析讨论词汇负面义关涉的分布、负面义指向的分布及其重心的转移与相关共现成分正负面属性限定之间的关系,考察两类动词中相关权势关系的强弱、实现程度及方向性对负面义指向和重心转移的影响。分析描写相关负面义辖域的实现方式、组成内容特征与方向性,考察它们负面义的实现方式与分布位置的关系。
第三,比照特定历史文化思想观念的发展,细致地分析讨论相关汉语词汇负面义的演变规律与阶段性特征。区分象征性文化潜义和比拟性文化潜义,讨论大小文化语境的正负面属性差异与古今演变的问题。
第四,考察词汇负面义的演变在所属词条内部和相关语义场中的表现。统计分析语用组合变化对词汇负面义演变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同化式感染和拆解式感染的区别。进行关于词汇负面义的主观感知调查,分析语用主体感知差异的表现规律及原因。讨论现代传播方式对词汇负面义的整体演变和批量生产所起的作用,尝试运用异端话语理论分析“文化大革命”时期与新时期词汇负面义大转向的同与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