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编 日常生活的美学思考

“日常生活审美化”在中国

从“日常生活审美化”(The Aestheticization of Daily Life)命题被引入中国国内最早引介“日常生活审美化”命题的是周宪和陶东风。周宪在发表于《哲学研究》2001年第10期的《日常生活的“美学化”——文化视觉转向的一种解读》一文中指出:消费社会时代“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已经崛起,其显著的特征乃是我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趋向于美化,视觉愉悦和快感体验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因素”。陶东风则是在《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上发表《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化研究的兴起——兼论文艺学的学科反思》指出,今天的审美活动已超出所谓纯艺术/文学的范围,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文艺学必须正视审美泛化的事实,紧密关注日常生活中新出现的文化/艺术活动方式,及时调整、拓宽自己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至今,已历经十余载。十多年间,围绕其而生的各种争论可谓此起彼伏,莫衷一是,甚至有些问题截至目前仍无定论。尽管如此,当代中国愈加明显的消费主义文化表征与审美泛化事实,却使得现实层面上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日趋明显,相应地,其在当代中国的理论合法性与现实阐释力也在与日俱增,并被视为一种新型理论话语范式而广泛介入当代中国文化艺术现实的解读与批判。可以说,“日常生活审美化”现实与“日常生活审美化”研究正在构成某种相互印证、彼此推进的“互文性”,而且双方共同导向了如下事实:“日常生活审美化”并非国内学者对西方理论话语赶时髦式的随意译介,而是在洞察中国审美文化现实的基础上积极寻求当代美学话语转型的自然选择。事实上,这恰好便是十年来当代中国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论争的焦点所在,即“日常生活审美化”是西方学者对西方当代社会、经济和文化现状的评定,它是否适用于当下中国,在多大程度上适用?而之所以争论不一,很大程度上因为争论双方对命题本身理解的差异,由此我们有必要首先回到该命题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