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清代前期《春秋》学的发展为乾嘉汉学的转换期

对于清代学术的发展演变,清末学者皮锡瑞的《经学历史》作了很好的总结:


国朝经学凡三变。国初,汉学方萌芽,皆以宋学为根底,不分门户,各取所长,是为汉宋兼采之学。乾隆以后,许郑之学大明,治宋学者已鲜,说经皆主实证,不空谈义理,是为专门汉学。嘉、道以后,又由许、郑之学,导源而上,《易》宗虞氏以求孟义,《书》宗伏生、欧阳、夏侯,《诗》宗鲁、齐、韩三家,《春秋》宗《公》、《谷》二《传》。汉十四博士今文之说,自魏晋沦亡千余年,至今日而复明。实能述伏、董之遗文,寻武、宣之绝轨,是为西汉今文之学皮锡瑞:《经学历史》十,《经学复盛时代》。


清代前期为何由清初的“汉宋兼采之学”向乾嘉时期的“专门汉学”演变?前代学者如章炳麟、梁启超、钱穆、余英时、张舜徽、陈祖武等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如章炳麟的“文化专制政策说”章炳麟:《訄书》卷12,《清儒》,《章太炎全集》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1986。,梁启超、陈祖武等的“康乾盛世说”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三,《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中)》。以及余英时的“学术内在逻辑发展说”余英时:《论戴震与章学诚》,三联书店,2000。颇具有代表性。

当今学人沿着前人开辟的学术道路继续探索,如赖玉芹在其博士论文中指出:“以(康熙时)博学鸿儒为代表的一代学者,正是他们,顺应学术思想发展的潮流,承上启下,完成了由理学向经学的转换,由通经致用之学向经史考据之学的转化。经过他们的倡导和努力,学术发展的脉络更加清晰,经史考据之学逐步登堂入室。”赖玉芹:《博学鸿儒与清初学术演变》“内容摘要”1页,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该说弥补了从清初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诸大师到乾嘉时期考据学大兴之间的“缺环”。林存阳的《三礼馆:清代学术与政治互动的链环》一书对清代前期“三礼馆”在清代学术转变的重要作用作了新探讨,他认为“三礼馆担当着学术转型和政治文化抉择转向不可或缺的逻辑链环”。作者为了证明其观点的合理性,提出三礼馆六个方面的链接作用:(1)就政治文化抉择而言,它是清初“以经学为治法”萌芽与乾嘉时期以经学为政治文化取向的链接;(2)就清代学术转型而言,它是清初“以经学济理学之穷”学术思潮与乾嘉时期考经证史主流学术的链接;(3)就《三礼》学演进而言,它是清初《三礼》学兴复与乾嘉时期《三礼》学辉煌的链接;(4)就社会治理而言,它是清初理学一尊与乾嘉以礼为治的链接;(5)就学术文化事业而言,它是清初御纂、钦定诸经与乾隆中叶四库全书馆的链接;(6)就社会走势而言,它是清初社会由乱而治与乾嘉相对兴盛的链接等林存阳:《三礼馆:清代学术与政治互动的链环》之“前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第12页。。以上学人的研究结论颇具参考价值。

可以说康熙时博学鸿儒的经史研究,还是官方开设的三礼馆召集学者编写《三礼注疏》,这些学术实践,与清代前期学者从事的《春秋》学研究一样,在清初“汉宋兼采”向乾嘉时期“专门汉学”的学术转换中,均起了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如康熙时万斯大《学春秋随笔》的学术价值,“其精确独到处,几与惠半农(士奇)《春秋说》方轨并驾。近凌次仲《校经堂文集》亦以充宗及半农并推为‘经术之醇,直接汉儒’云”周中孚:《郑堂读书记》卷11,《学春秋随笔提要》。。万斯大与惠士奇开创了向汉学的回归。另外,顾栋高少治《春秋》,笃好《左氏》学,昼夜研诵,自壮至老,勤勤订述,作《春秋大事表》等著作,他与精易学的介休梁锡屿、精易学的金匮吴鼎、精三礼学的常熟陈祖范合称“四先生”,治学方法和路数导引后学,故史料称“我圣朝尊经重道,疏逖不遗,宜乾嘉后朴学蔚兴,继四先生而起者,家‘许、马’而人‘郑、孔’也”陈康祺:《郎潜纪闻二笔》卷8。。康熙时期,扬州地区学者荟萃,治学广泛,以历算学治《春秋》学的陈厚耀引领本地学术,据焦循记述:


吾郡自汉以来,鲜以治经显者。国朝康熙、雍正间,泰州陈厚耀泗源天文历算夺席,宣城宝应王懋竑予中以经学醇儒为天下重,于是辞章浮缛之风渐化于实。乾隆六十年间,古学日起,高邮王黄门念孙、贾文学稻孙、李进士惇实倡其始,宝应刘教谕台拱、江都汪明经中、兴化任御史大椿、顾进士九苞起而应之,相继而起者未有已也焦循:《雕菰集》卷21,《李孝臣先生传》,道光岭南节署刻本。


可以说,清代乾嘉汉学派“远发源于顺、康之交,直至光、宣,而流风余韵,虽替未沫,真可谓与前清朝运相始终”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十九,第55页。。汉学学派的形成,清代前期的《春秋》学者与有力焉。本来对每一个时代的人而言,《春秋》学经典是不是还有活力,端视它能否有效地关联呼应当代的境况。但“关联呼应”(correlated)时代的境况是有一定的途径和分际的。它一方面要随时注意境况,用合于那个时代的概念工具来宣扬学说,另一方面还要不失其本质与独特性。清前期《春秋》学研究一方面对盘踞知识界数百年之久的《春秋胡氏传》进行批评清算,重新寻回了《春秋》三传的地位,找到新的经典依据。所以章太炎先生说:“说经者所以存古,非以是适今也。”章太炎:《与人论朴学报书》,见《章氏丛书》,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1。这正如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有言,清代前期学术是“复古为解放”,即复兴汉学传统,获得多元化的发展,这一阶段的确为关键的转换环节。

同时,我们应看到“一种居主流地位的学术话语要为另一种所取代,取决于众多社会和学术因素的相互作用。社会规范的变化经常导致新的学术领域的诞生,宋明理学向清代考据学的转变已证实了这一点。新学术的冲击改变了儒学的追求,使之由追求道德理想人格的完善转向对经验实证知识的系统研究”〔美〕艾尔曼:《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迁面面观》,赵刚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第27页。。清前期《春秋》学研究的发展印证了这一学术演变规律,清代学术由宋明理学向考据汉学的转化,无疑《春秋》学研究是身肩其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