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蜀鉴》抄本情况

除刻本以外,《蜀鉴》尚有抄本。

从前述可知,张佳胤曾从晁瑮处得宋刻而抄,并据之而刻嘉靖本。然张抄本却没传世,明清诸家均无记载。又从《池北偶谈》的记载来看,《蜀鉴》在明代抄本甚多,有范钦天一阁抄本,有顾玄纬抄本,有姚咨嘉靖丙寅抄本。姚抄本后归朱彝尊,王士祯曾借阅之。天一阁抄本,黄宗羲曾阅览过。惜后失传。

至清代,据黄丕烈《荛圃藏书题识》记载,其家藏有明抄本,为张充之所抄。查《清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张充之乃清人。疑荛圃所记有误。张充之,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名德荣,《书林清话》也载其抄有《蜀鉴》十卷。惜黄氏之后,其书不传。又瞿氏《铁琴铜剑楼藏书题跋集录》记载,其家有《蜀鉴》旧抄本,在卷六后有题识云:“隆庆元年,岁在丁卯,仲春二月上旬,在于翠筠轩下录之。”卷十后有题识云:“铺序整饬,记载详到,虽其文句不能如《华阳国志》之秀拔瞻美,而每值郡邑土地,每为标注,使考蜀事者不至混漫,此则有特长焉。呜呼,恭拟于《华阳志》,可为合之则联璧矣!其又历唐抵宋元千三百载上下之事迹为蜀全书,美矣夫。明嘉靖间姑苏吴岫识。”① 吴岫,字方山,号濠南居士,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嘉靖时藏书家,前后收书逾万卷,有藏书楼为“尘外轩”。此本现藏国家图书馆,两册,十行十六字,无格,缺方孝孺序和别之杰跋。但《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却注之为明隆庆元年翠筠轩抄本,当误。隆庆在嘉靖之后,此本在嘉靖间已为吴岫所藏,当是嘉靖时成书矣。方山之后,此本在明隆庆元年(1567年)落入翠筠轩主人之手,故录而志之。瞿氏、傅氏均称此本为影宋写本,并用之校过刻本。用此本与嘉靖刻本比较,我们发现此本致误处而嘉靖刻本皆误,抑或是张佳胤抄本乎?瞿氏据此本进行了影抄,共六册,卷一至卷三为一册,卷四、五为一册,卷六为一册,卷七为一册,卷八、九为一册,卷十为一册。半叶十行十六字,花鱼尾,左右双边,版心有“海虞瞿氏铁琴铜剑楼影钞本”字样。又有摹本流至北平馆中,为傅增湘用以校勘守山阁丛书本。

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记载,《蜀鉴》尚有清初抄本,彭元瑞作跋文。彭元瑞字掌仍,一字辑五,号芸楣。博学强记,时有令誉,为《四库全书》十个副总裁之一。其跋文云:“《蜀鉴》为宋南渡后之蜀言之也。观其叙述往事,于所以保蜀与所以失蜀者,三致意焉。序中得之则安,失之则危,窃之则亡,似乎豫知有吴曦之祸。而元之亡宋,必先取蜀。固非如《华阳国志》《锦里耆旧传》徒资地理掌故也。方正学重刻序,则为蜀王言之。《易》曰:‘辞也者,各指其所之。’于此可以悟立言之法,其后辅建文,致靖难之变,盖其防制宗藩之意胚胎已蚤矣。”彭元瑞:《知圣道斋读书跋》卷1,《蜀鉴跋》,中华书局,1985。此本现藏国家图书馆,两册,十行二十字,黑格,白口,左右双边。从内容考察得知,此本当抄自嘉靖刻本。

此外,据毛扆《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载:“《蜀鉴》二本,宋板影抄,一两二钱。”惜今无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