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协商民主的技术(现代政治治理技术丛书)
- 谈火生 霍伟岸 何包钢
- 1689字
- 2020-08-29 08:36:28
三 愿景工作坊
1.什么是愿景工作坊?
和公民会议一样,愿景工作坊(Scenario Workshop)也是由丹麦科技委员会发展出来的一种新的公民参与方式,不过,其时间比公民会议稍晚,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才产生。尽管如此,它已经传播到很多国家和地区,如美国、英国、芬兰、德国、西班牙、意大利、法国、希腊、奥地利、瑞典、葡萄牙、斯洛伐克和中国的台湾地区。
愿景工作坊的基本目标是针对一些地方性议题(如水资源保护问题、交通问题),提出未来可能的发展图景。其方法是通过创造一个对话的空间,让不同背景的社会成员能够相互沟通、合作,发展出共同行动的愿景。这种方法强调群策群力,一起来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通过不同群体的参与,让各种知识与经验汇聚交流,提升决策的质量。它通过各种假想的可能性来刺激我们的想象力,让我们能摆脱现有的发展趋势的束缚,以新的视野来思考我们所面临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愿景工作坊的目标不是最好的未来规划,不是独一无二的乌托邦,而是更好的未来,是在多元化的伦理观念指导下形成的若干可能的未来图景中的一个。实践证明,愿景工作坊是一个有效的工具,它可以激发出共同体的社会创造力,让人们跳出现有的思维模式,以新的视角来思考他们所面临的处境,并规划美好的未来。
一般来说,工作坊的参与者在15人到30人之间,其基本模式是让普通民众、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产业界人士及社会团体的代表分别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如政治人物、行政官员、科技专家、发明家与企业家,让他们根据自身的经验来检视各种可能的愿景,针对共同面对的问题互相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与公民会议和公民陪审团不同的是,在公民会议和公民陪审团中,这些愿景或者说解决方案是由决策者或专家提供的,而在愿景工作坊中,专家只提供基础性的材料。尽管在工作坊开始之前,主办单位会编写四套剧本,交由参与者先行研读。但这些剧本不是对未来的预测,不是告诉参与者我们应该如此这般,让参与者在几个方案之中进行选择,它们的作用仅仅只是起到一个路标的功能,旨在刺激参与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启发参与者的思考、批评和理性的讨论,进而发展出新的共同愿景与行动计划。也就是说,参与者不必在这四套剧本当中进行选择,他们完全可以发展出相当不同的、属于自己的剧本(愿景)。因此,愿景工作坊的整个过程也是一个头脑风暴的过程。
2.什么性质的议题适合使用愿景工作坊?
一般而言,愿景工作坊比较适合运用于以下性质的议题:
(1)存在着发生重大变迁的可能性,而且变迁的方向存在着高度的不确定性;
(2)目前的发展趋势不能令人满意,因此,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
(3)该议题本身具有一定程度的复杂性;
(4)该议题是一个长期的规划。
第一,就议题的层级来说,在林国明教授搜集到的58个案例中,绝大多数的愿景工作坊都把焦点放在当地议题上(57场,98%),这一点可以说比公民陪审团有过之而无不及。唯一一场将主题定位在全国层级的,就是斯洛伐克于1997年举办的愿景工作坊,它讨论的议题主要是斯洛伐克境内与欧洲之内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聚焦于地方性议题是愿景工作坊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愿景工作坊这种方法常常被用于地方性议题,但是,它在联合国或欧盟这样的大型国际组织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以应对相关的社会议题和环境议题。
第二,每一场愿景工作坊的议题都是复合型的。例如,英国1998年在纽卡斯尔举办的愿景工作坊,议题就包含了科技、环境、公共运输等层面;意大利1996年在那波利举办的愿景工作坊,议题同时包含建筑、能源、运输、环境等问题。这一点和公民陪审团有很大的不同。公民陪审团的议题较单一,想要解决的问题并不庞大复杂,但愿景工作坊的议题是多面向的、复合型的。
第三,从议题牵涉的技术层次来看,愿景工作坊较偏好环境议题(24场,63%),而此议题所涉及的技术层次比科技议题要低,而又比协商式民意调查所偏好的议题(政治经济)来得高,因此,愿景工作坊所讨论的主要是中等技术层次的议题。
第四,从议题发展阶段来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各国愿景工作坊所讨论的议题几乎都是对某一事务的未来发展的规划,也就是说,在议题的发展阶段中,愿景工作坊的议题处在“长远规划”这个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