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饱经沧桑

山东大学是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之一。

山东大学历史悠久,其主体是1901年创办的山东大学堂,是继京师大学堂之后中国创办的第二所国立大学,也是中国第一所按章程办学的大学。从诞生起,学校历经了山东大学堂、私立青岛大学、省立山东大学、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以及由原山东大学、山东医科大学、山东工业大学三校合并组建的新山东大学等几个历史发展时期。百余年间,山东大学秉承“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办学宗旨,践行“学无止境,气有浩然”的校训,踔厉风发,薪火相传,形成了“崇实求新”的校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40余万各类人才,为国家和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山东大学在科学研究、师资建设、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学校9个学科的学术影响力和贡献能力进入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世界排名前1%;在新一轮学科评估中,10个学科进入全国前十名,其中,数学、考古学2个学科排名第三,中国语言文学排名第五。学校启动实施“十百千人才计划”,逐渐形成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创新团队,会聚和造就了一批位列世界学术前沿的领军人物。目前,学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教授两人(2007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彼得·格林贝格尔、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有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8人,双聘院士45人,终身教授11人,人文社科一级教授16人,“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泰山学者”等150余人。学校以国家人才战略需求为导向,建立起“基础学科拔尖”“应用学科卓越”和“交叉学科复合”等多种人才培育模式,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在全球化背景下,学校还启动实施了“世界名校合作计划”,与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多伦多大学等十余所世界一流名校建立起校际姊妹关系,开展交流合作,不断提升国际化水平。

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山东大学提出了“在建校120周年时初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在新的历史起点,山东大学将抓住机遇,坚持走内涵发展、质量发展、特色发展的道路,坚持学术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依法治校的战略,大力推进国际化,为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新的办学目标而不懈努力!

1 山东大学堂

清朝末年,国势日微,列强环伺,危机四伏。有识之士,群起呼吁,变法更张,兴办学校,培育人才,救亡图存。1901年1月,清廷宣布实行变法。9月14日,光绪皇帝谕令全国,各省府州县设立学堂。

山东大学堂

山东大学堂,正是在此背景下,由山东巡抚袁世凯奏请清廷于1901年创办的,是京外第一所官立大学堂。

光绪皇帝有关书院改学堂的上谕发布时,时任山东巡抚的袁世凯正在河南老家休假。看到皇帝的谕旨后,他立即赶回济南,上奏光绪皇帝,要在山东开办山东大学堂,邀请登州文会馆馆主赫士,并组织人员起草了《山东省城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九月二十四日上奏光绪皇帝,认为“国势之强弱,视乎人才,人才之盛衰,原于学校。诚以人才者,立国之本,而学校者,又人才所从出之途也。以今日世变之殷,时艰之亟,将欲得人以佐治,必须兴学以培才……”奏请先在省城设立大学堂,分斋督课,其中专斋相当于大学,正斋相当于中学,备斋相当于小学。袁世凯上奏12天之后,光绪皇帝于十月初六朱批:“知道了。政务处暨各该衙门知道。单并发。”袁世凯的奏折得到朝廷批准,山东大学堂的筹建被提上了议程。

《山东省城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简称《章程》)分为学堂办法、学堂条规、学堂课程和学堂经费四章,共计96节,14000多字,对大学堂的各项管理制度和如何创办省城大学堂做了十分详尽的规定,为山东大学堂的创办规划了蓝图。根据《章程》,山东大学堂计划招收第一批新生300多名,实际招生100多人。

光绪二十七年(1901)十月十五日,山东大学堂举行开学典礼,校址在济南泺源书院。设有备斋、正斋和专斋,学制3~4年。唐绍仪、周学熙先后任管理总办(校长),聘请中西教习50余人,由登州文会馆馆主、美国人赫士担任总教习。课程有经史子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20多门。

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称“癸卯学制”。根据“癸卯学制”规定,山东省只能设高等学堂。同年,山东大学堂迁入济南杆石桥新址,改称山东高等学堂,学制三年,陈恩焘任校长。

1911年,山东高等学堂改称山东高等学校,把高等学堂正科改为大学预科,学制三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教育部于1912年9月公布新订学制,即“壬子学制”,实行大学区制。山东只能设职业学校,不再设大学。按新学制,大学应予裁撤,因等正科两班结业,延至1914年停办。山东高等学校师生分别转入山东公立法政、工业、农业、商业、矿业、医学六所专门学校。

山东大学堂是山东省内第一所官办的高等学府,也是近代山东高等学校教育的开端。它不但培养了一批人才,提高了山东的科学文化水平,而且也提供了办学经验,促进了山东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山东大学堂建校的14年中,共培养了770多名具有现代科学知识的人才,并选送了59名留学生,其中到欧美留学的11人,到日本留学的48人。特别是在辛亥革命中,由山东大学堂选送去日本留学的徐镜心、张柏言等人为推翻封建王朝的民主革命做出了突出贡献。山东大学堂所设学科的先进性和时代性,为现代科学技术全面进入中国打开了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