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长治概览

长治,因“居太行之巅,地形最高,与天为党”而得名“上党”。长治地处山西省东南部,全境位于由太行山太岳山环绕而成的上党盆地中,地理坐标北纬35°49′~37°07′,东经111°59′~113°44′,东倚太行山与河南、河北两省为邻,西屏太岳山与临汾市接壤,南与晋城市相连,北与晋中市交界。全境东西长150公里,南北宽140公里,总面积13955平方公里。

1 自然地理

地形地貌

长治是晋东南的交通枢纽,公路、铁路、航空纵横交错。境内太焦和邯长两条国家铁路干线贯穿南北、西东;207、208两条国道纵贯南北,309国道横穿东西,长太、长晋、长邯3条高速公路架构成网,青岛至新疆红其拉甫、太原至澳门国家高等级公路在此交会,众多县乡公路网状相接、四通八达;长治王村机场有多条航线通往全国各地。

长治市地处黄土高原东南缘,全境东倚太行山,西靠太岳山,四周环山,山峦重叠,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山奇峰险,构成高原地形,通称“沁潞高原”,中间呈盆状地形,故又称“上党盆地”。境内山地、丘陵、盆地纵横交错,海拔大都在800~1500米,平均海拔为1000米左右。平原、丘陵、山地分别占总面积的16.7%、31.3%和52%。平原主要分布在襄垣、屯留、长子、潞城、黎城之间的长治盆地,丘陵主要分布在武乡县西部及沁县、沁源、襄垣、长子、屯留、长治县一带。山地主要分布在长治市周边的各县山区。境内最高点为沁源县太岳山茶房沿,海拔2523米;最低点为平顺县浊漳河出境处,海拔380米;最大切割深度2161米。境内大致可分为五种地貌类型:中山区、低山区、丘陵区、盆地、河谷地。

中山区:武乡—襄垣—潞城—壶关以东及武乡—沁县—屯留—长子一线以西。

盆地:襄垣—屯留—长子—潞城—黎城之间。

河谷地:沿浊漳河、沁河的河漫滩。

低山区:中山区和盆地之间较低的山峰。

丘陵区:中、低山区和盆地平原之间的过渡带。

境内有两条较大的河流,浊漳河属海河流域,流经境内11个县(市、区)后汇入海河;沁河属黄河流域,发源于沁源县,流经安泽、沁水后流入河南汇入黄河。

自然环境

长治市为太行山、太岳山所环绕,构成高原地形,通称“沁潞高原”。整个地形由西北向东南缓慢倾斜,西北部稍高,东南部略低。境内有山地、丘陵、盆地等多种地貌类型。

境内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长夏短,春略长于秋;气候温和适中,雨热同季,大陆性季风强盛持久,海洋性季风的作用相对较弱。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温和凉爽,冬季寒冷寡照。年平均气温在8.6℃~10.5℃,南部高于北部,平川高于山地。昼夜温差较大,年平均日较差在11.1℃~14.4℃,年较差为28.0℃~32.4℃。长治全年日照时数为2445.7~2630.1小时,平均为2528.6小时。一年之中,5月份日照时数最多,平均269.5小时;2月份日照时数最少,平均180.5小时。全市日照百分率平均为59.0%,夏季低于冬季。一年之中,12月日照百分率最高,平均为64.0%;7月份最低,平均为54.0%。长治系全国日照比较充足的地区。全市年降水量为512.1~636.9毫米,年平均降水量相对变率为17%~24%。年平均湿度为61%。年平均风速为0.9~2.1米/秒,山区大于平川,春冬大于夏秋,一般夏半年为偏南风,冬半年为偏北风。全年无霜期为191~213天。

长治水资源总量约23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700立方米,每公顷土地平均水资源占有量为7305立方米,是华北地区相对富水区。水资源可利用量为9.7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可利用量为7.47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利用量为5.11亿立方米,重复可利用量为2.80亿立方米。境内河流分属黄河和海河两大水系,具有夏雨型和山地型特征。主要河流有两条,浊漳河属海河流域,包括南源、西源、北源三大支流,境内主流长190公里,流经长治市10个县(市、区),流域面积12275平方公里;沁河属黄河流域,发源于太岳山,境内干流长98.5公里。境内地下水资源丰富,泉水水质良好,辛安泉是中国北方第二大岩溶泉。长治市土壤种类主要有山地草甸土、棕壤、褐土、草甸土、水稻土等5个种类,适宜畜牧业、林业和种植业的生产。

长治矿产资源丰富,全市13个县(市、区)除沁县矿产资源较为贫乏外,其他县(市、区)都分布有各具特色和优势的矿产资源。已发现的矿藏有40余种,最具优势的是煤炭、铁和石灰石。全市10个县(市、区)拥有煤炭资源,分布面积大,范围广,煤种齐全,埋深浅易开采,地质勘探程度高,开发规模大,总埋藏量906亿吨,探明储量262.2亿吨;铁矿埋藏量6.9亿吨,探明储量1.1亿吨;石灰石探明储量5.3亿吨,占全省探明储量的14.9%。境内有非金属矿产20余种,储量也相当可观。

长治市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和晋东南西山油松辽东栎林林区,亦属长治盆地谷子、杂粮为主两年三熟栽培植被区。植物资源以针阔混交林为主,夹杂灌木和草本植物。经济林木主要是木本粮油和水果林。牧草种类200余种,野生植物500多种。其中,药用植物有300多种,油料、纤维、淀粉、化工、橡胶等原料植物200多种。

长治境内地区海拔高低悬殊,适合多种树木生长,树种资源非常丰富。境内主要造林树种资源有64科、150属、446种。其中,用材树种共22科、33属、58种,这些树种主要用于境内东西山的亚高山,中低山的大面积荒山造林和丘陵平川区的农田林网和四旁绿化;经济树种有18科、21属、33种,这些树种主要适宜于平川、丘陵地区以及山区中温暖的小气候区;庭园街道美化观赏树种有21科、35属、62种,适于境内生长的各种灌木和草本植物则遍布山川沟壑、林地草甸。

野生动物主要分布于西北和东南山区,栖息在高山密林之中。据初步统计,境内共有野生动物243种,其中兽类6目15科45种,鸟类16目40科177种,爬行类3目7科15种,两栖类1目3科6种。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5种,其中兽类1种:金钱豹;鸟类4种:黑鹳、金雕、大鸨、褐马鸡。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27种。山西省重点保护动物17种。长治市有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分别是山西浊漳河源头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山西中央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有野生动物资源:鸟类150余种,兽类30多种,两栖爬行动物10余种;植物150余科,1360余种,其中维管束植物70余科,1000余种。保护区内有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金钱豹、金雕等珍稀动物20余种,有野大豆、核桃揪等濒危植物及名贵中药材40余种。

2 建制沿革

长治历史久远,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境内广泛流传女娲补天、羿射九日、精卫填海、神农尝百草等神话传说。沁源花坡遗址考古证明,旧石器时代这里已经有人类繁衍生息;郊区小神村遗址、城区喜峰遗址、黎城县仵桥遗址等考古证明,新石器时代中后期,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在这里已经充分发育。远古时,天下(中原地区)分为九州,境内属冀州。殷商时属黎国。

西周时封邦建国,境内有潞(潞城东北)、黎(长治西南)等诸侯小国,潞、黎先后被晋国所灭,境域悉归于晋。春秋时晋国在境内设置的县有铜鞮(沁县西南)等。战国时,属韩国。周显王二十一年(前348)韩首置上党郡。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秦军攻占韩国的野王(今河南沁阳),韩都新郑(今属河南)与上党的通道被切断,韩上党郡守冯亭遂举17城入赵,从此上党完全归赵。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秦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上党郡为其中之一。

西汉沿用秦制,上党郡属并州。上党郡所辖的县有长子(长子西)、高都(晋城)、屯留(屯留南)、潞(潞城东北)、余吾(屯留西北)、铜鞮(沁县南)、阳阿(阳城西北)、谷远(沁源)、涅(武乡西北)、襄垣(襄垣西北)、壶关(长治北)、泫氏(高平)等。东汉中叶后,余吾县裁省。建安十八年(213),上党郡并入冀州。

三国魏黄初元年(220),上党郡复归并州,辖县有潞(潞城东北)、铜鞮(沁县南)、屯留(屯留南)、涅(武乡西北)、壶关(长治北)、襄垣(襄垣北)、武乡(榆社北)、高都(晋城)、长子(长子西南)等。

西晋永兴元年(304),上党郡属前赵,建兴中归后赵。后上党郡归前燕。太和五年(370),苻坚灭燕,上党郡入后秦。东晋太元十一年(386),西燕慕容永称帝,建都长子,上党郡归之。

北魏时以州领郡,郡下设县。原上党郡的北部分设为上党郡与乡郡,隶于并州。

北周建德七年(578),分上党郡置潞州(州得名,因潞子之国),此为潞州建置之始。潞州所辖郡、县有上党郡的壶关(壶关东南)、襄垣(襄垣北)、寄氏(屯留西南)、刈陵(黎城西北)和乡郡的乡(武乡东南)、铜鞮(沁县西南)、阳城(武乡西北)。

隋开皇三年(583),上党郡废。大业元年(605),改潞州为上党郡,隶冀州。上党郡辖县有上党(长治)、黎城(黎城西)、乡县(武乡东)、潞城、铜鞮(沁县南)等。

唐武德年间(618~626),改上党郡为潞州,并置都督府。潞州辖县有上党(长治)、襄垣、壶关、黎城(黎城西北)、长子、屯留、铜鞮(沁县西南)、潞城和武乡(武乡东)。开元十七年(729),以玄宗历试尝在潞州置大都督府,与并、益、荆、扬并称为全国五大都督府,并置上党郡。开元二十一年(733),潞州、上党郡属河东道。大历元年(766),置昭义军。

五代后唐庄宗初,置潞州。梁末帝时(913~914),改为匡义军,岁余,唐灭梁,改为安义军。后晋(936~947),复为昭义军;后汉、后周(947~960)因之。

宋代,太平兴国(976~983)初,改昭义军为昭德军,后为潞州。元丰年间(1078~1085),为隆德府、大都督府、上党郡、昭义军,隶河东路。隆德府辖上党(长治)、长子、屯留、黎城、襄垣、潞城和壶关等7县;建中靖国元年(1101),昭义军改为威胜军,威胜军辖铜鞮、武乡(武乡东)、沁源和绵上(沁源绵上镇)。崇宁三年(1104),复为隆德府,后为昭德军。

金代(1115~1234),境内分为潞州(由隆德府改设)和沁州(由威胜军改设),均隶属于河东南路。潞州辖上党(长治)、长子、黎城、壶关、潞城、屯留和襄垣等7县;沁州辖铜鞮、武乡(武乡东)、沁源和绵上(沁源绵上镇)等4县。天会六年(1128),置潞南辽沁观察处。

蒙元时期(1206~1368),境内分为潞州、沁州,均隶属晋宁路。潞、沁二州辖县未变。初时还曾设隆德府(行都元帅府事),元太宗三年(1231),复为潞州。

明洪武元年(1368),沿用元制,境内仍分为2州。初时,潞州隶行中书省布政使司;洪武二年(1369),隶山西行中书省,九年(1376),隶布政司。嘉靖八年(1529)二月,升潞州为潞安府,设潞安兵备,分巡冀南道,治潞安。改上党县为长治县,并增设平顺县,取“长治久安、平平顺顺”之意,长治之名由此而来。沁州以县入州,辖沁源、武乡(武乡东)2县。

清代(1644~1911),沿用明制,潞安府治今长治城。

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1912年,实行省、道、县三级制,废潞安府、沁州,原潞安府和沁州所领各县均属冀宁道;同年4月,于今长治市置潞泽辽沁镇守使署。1916年改为潞泽辽沁营务处。1924年,撤销营务处。1930年,撤销冀宁道,各县直隶山西省。1937年,山西省政府将全省划分为7个行政区。境内的沁县、沁源、黎城、襄垣和武乡等5县归属第三行政区,行政主任公署设在沁县;长治、长子、屯留、壶关、潞城、平顺等县归属第五行政区,行政主任公署设在长治。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以太行、太岳山为依托,建立了抗日根据地。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境内分属晋冀鲁豫边区的太行行署和太岳行署,但归属专区时有变更,且县的建置也屡有变化,或一县分为二县,或于县与县边缘地区另设一县。在当时先后设置的县级行政区划(不含原有县名)有:武东(武乡东部)、武西(武乡西部)、平北(平顺北部)、平南(平顺南部)、襄漳(襄垣西南部)、漳源(沁县北部)、绵上(沁源北部)、漳西(沁县西南部)等。抗日战争胜利后,才恢复了抗战前的建置。

1945年9月10日,上党战役打响。10月8日,长治解放。当月中旬,长治市(县级)建立,隶太行四专区。11月中旬,太行四专区改称太行三专区,专署移驻长治城内。1946年6月,太行三专区并入太行二专区,专署驻晋中地区左权县。长治市升格为地级市,直隶太行区。1947年2~3月,重建太行三专区,专署驻长治城。1949年8月19日,共产党领导的山西省人民政府成立,太行三专区与太岳一专区合并组建长治专区,同时撤销长治市。长治专区辖长治、长子、屯留、武乡、沁县、沁源、襄垣、黎城、潞城、壶关、平顺、晋城、高平、阳城、临川等15县和长治工矿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0年1月,长治专区增辖沁水县。1951年,长治工矿区改设为长治市,长治专区共辖17个县市。1952年3月,长治市恢复为地级市。1953年7月1日,长治市改由山西省直辖。1954年,长治、潞城2县合并为潞安县,长治专区辖15县。1959年1月,长治专区改为晋东南专区,代管长治市,辖县不变。1971年,晋东南专区改为晋东南地区,辖县不变。1975年,长治市复由山西省直辖,设城、郊两区。1983年9月,晋东南地区所辖的长治、潞城2县划归长治市。1985年5月,晋东南地区撤销,晋东南地区所辖县中有9个划归长治市。长治市辖2区11县,即城区、郊区、长治县、潞城县、长子县、黎城县、屯留县、襄垣县、武乡县、壶关县、平顺县、沁县、沁源县。1994年4月,潞城县撤县设市,为县级市。

3 “长治”“上党”名称由来

长治地处晋东南,晋冀豫三省交界,全境位于由太行山、太岳山环绕而成的上党盆地中。古称上党、潞州、潞安府等。“上党”,是旧时以太行山为主的长治一带的总称,古老而神秘。春秋时期,韩、赵、魏三国同时在此设立自己的郡治,都叫上党,分别为韩上党、赵上党、魏上党。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的诗云:“上党从来天下脊。”脊者,脊梁也。《荀子》则干脆称“上地”。那么,长治为什么叫“上党”呢?《释名·释州国》说:“上党,党,所也,在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党。”《文献通考》说:“其地极高,与天为党,故云。”唐《元和郡县国志》说:“(潞州)秦为上党郡地,后汉末,董卓作乱,移理壶关城,即今州是也。”今州,即潞州,也是现今长治城这块地方。《潞安府志》说:“潞以水名,其称上党,谓居太行之巅,地形最高,与天为党也。”因此《荀子》所称“上地”之“地”,解释为地形、地势,当然也是有道理的。所以上党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得上党可望得中原”之说。对上党为天下之脊的感受,对于久居于此的人们来说可能体会不深,但若从河北回望山西,便立觉山高万仞,如在云天,有不识上党真面目之慨。

长治是古上党的中心区域,历代郡、州、府的治所驻地主要就在今长治市城区。一万年以前此地就有人类劳作生息,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炎帝神农氏曾在此尝百谷,制耒耜,兴稼穑。尧舜时期,长治是“冀州之域,属帝都畿内”。商为黎国,韩建别都,秦置上党郡,北周名潞州。明嘉靖二年(1523),潞城县小吏陈卿亡命家乡青羊山中,并凭借太行山险要地势,聚众起事,连陷辽、沁,明廷为之震恐。直到嘉靖七年(1528)十月,10万官军合击青羊山,才将这支农民军剿平。事后,为了加强对地限民悍之潞州的有效管理,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明廷特于嘉靖八年(1529)二月诏升潞州为府,府城设县。嘉靖皇帝赐府名为“潞安”,赐县名为“长治”,以祈望这里长治久安,长治、潞安是取长治久安之意,长治之名即由此而始。1945年10月8日长治城解放后,八路军长治工作团成立。1946年1月长治市正式成立,长治市之名由此而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