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前言
- 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斗争的有力思想武器(居安思危·世界社会主义小丛书)
- 朱佳木
- 3859字
- 2022-08-05 17:45:20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又十分重视历史的民族,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优秀文化传统,也十分重视对历史,特别是对中国近代史和中共党史的学习、研究与应用。历届党中央特别是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几乎都就学习历史知识、总结历史经验的问题,发过文件、下过指示、作过讲话。比如,毛泽东说过:“读历史是智慧的事。”[1]“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2]“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3]邓小平也说过:“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4]
习近平总书记和我们党的老一辈革命家一样,同样非常重视和强调学习历史知识、总结历史经验,曾就这个问题有过多次讲话,作过大量论述。他指出:“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的‘百科全书’,即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5]“要加强对历史的学习,特别是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共产党党史的学习,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得到启迪、得到定力。”[6]“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运用,善于从不断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中找到前进的正确方向和正确道路,是我们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要“善于借鉴历史上治理国家和社会的各种有益经验”。[7]他还反复强调:“在学习历史知识的时候,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8]
由于所处时代特点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和老一辈革命家相比,在强调重视历史时的侧重点上也有一些不同的地方。一般来说,老一辈革命家论述比较多的是研究党史的意义、态度、方法、重点,以及党史的基本过程和经验教训,而从习近平同志2007年到中央工作十年来,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后担任总书记五年多来发表的一系列讲话中看,他对这些问题虽然也有很多论述,但论述更多的或老一辈革命家过去不大论及而他较多论述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国史的学习和宣传。过去一些年,由于新中国的历史还不长,国史研究还没有开展或开展时间不久,因此,领导人强调学习历史时,往往不大提到国史。然而,习近平同志到中央工作时,新中国历史已经有了58年,国史研究也已开展了近30年。在这种情况下,他强调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和历史经验的总结时,往往是把党史和国史并提的。比如,他指出:“要认真学习党史、国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要了解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汲取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经验,正确了解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这对正确认识党情、国情十分必要,对开创未来也十分必要。”[9]他还说过:“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要继续加强对党史、国史的学习,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不断交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答卷。”[10]
其次,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批判。过去很长时间里,在国内意识形态领域蔓延的错误思潮主要有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资产阶级自由化,以及鼓吹私有化和彻底市场化的新自由主义、宣扬“普世价值”和西方政治制度的社会民主主义,等等,而旨在动摇人们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信任、信心的历史虚无主义,表现还不十分突出。但自它在苏联解体、苏共下台过程中起到显著作用后,其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也逐渐泛滥开来,而且日益猖獗,甚嚣尘上。这个现象,引起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警惕,以至于每当强调要重视历史、要树立正确历史观的时候,总是直接点名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把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作为批判的靶子。比如,党的十八大刚开过不久,他就在2013年1月5日新进中央委员会的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培训班上讲话(以下简称“一五”讲话)中指出:搞历史虚无主义,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是苏联解体、苏共垮台的一个重要原因。至于针对历史虚无主义作出的论述、提出的对策,就更多了。
最后,对树立正确历史观的提倡。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文化、精神、道德对经济、物质、社会的反作用,也非常重视人们的历史观在文化、精神、道德领域的重要作用。他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11]“经济总量无论是世界第二还是世界第一,未必就能够巩固住我们的政权。经济发展了,但精神失落了,那国家能够称为强大吗?”[12]“我国社会正处在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出现了不少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一些人价值观缺失,观念没有善恶,行为没有底线,什么违反党纪国法的事情都敢干,什么缺德的勾当都敢做,没有国家观念、集体观念、家庭观念,不讲对错,不问是非,不知美丑,不辨香臭,浑浑噩噩,穷奢极欲。现在社会上出现的种种问题病根都在这里。这方面的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难以顺利推进。”[13]“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14]他强调:“必须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15]“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而且要经常讲、反复讲。要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形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比如,像戚继光抗倭、冯子材抗法、鸦片战争、甲午海战、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这些历史,都要深入挖掘其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创作更好更多的精品力作,以长中国人志气,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16]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这一部分,专门列有一个名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小节,其篇幅不长,却有一句历次党代会报告都没有的话,即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17]。由此不难看出,他对于树立正确历史观在思想、文化、道德建设中的作用是何等的重视。
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它们之间是存在一定内在联系的。因为,要正确学习和宣传国史,就要抵制和批判历史虚无主义;要抵制和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就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而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就不能脱离对国史的学习和宣传,不能回避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抵制和批判。
古今中外的事实无不说明,对历史特别是国家史的解释,历来是各个阶级、各种政治力量争夺、较量的重要领域。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统治,总是高度重视对历史的解释,并把它视作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体系的组成部分;而要推翻一个政权的阶级和政治力量,也十分看重对历史的解释,总要用它说明原有统治的不合理性。这是一个带有普遍规律性的社会现象,区别只在于进步的阶级和政治力量顺应历史的前进方向,对历史的解释符合或比较符合历史的本来面貌;反动的阶级和政治力量悖逆历史前进方向,对历史的解释总是难以符合历史的本来面貌。近些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我国之所以肆意扩散,原因就在于国内外敌对势力从苏联解体、苏共下台的过程受到启发,发现要推翻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党的领导,拿历史问题做文章,对社会主义历史、共产党的历史作合乎他们需要的解释,是一个既花钱不多又效果明显的办法。
马克思说过:“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ad hominem],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ad hominem]。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8]这就告诉我们,进行武装斗争需要武器,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同样需要武器,只不过后者需要的是思想武器。这种武器与物质的武器不一样,要做到有效,必须能够说服人,而要说服人,就必须彻底,要彻底,就必须抓住事物的根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样的武器。只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著作,我们就会看到,其中包含大量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政治本质和实质的揭示,以及有关同这股思潮作斗争的论述。这些论述不仅旗帜鲜明,而且鞭辟入里,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我们要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斗争,掌握和运用这一思想武器,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注释
[1]《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7页。
[2]《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1页。
[3]《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
[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6页。
[5]《学习时报》2011年9月5日。
[6]《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年版,第340页。
[7]《学习时报》2011年9月5日。
[8]《学习时报》2011年9月5日。
[9]《人民日报》2013年3月3日。
[10]《人民日报》2013年6月27日。
[11]《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3~4页。
[12]《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4页。
[13]《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8页。
[14]《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
[15]《人民日报》2015年12月31日。
[16]《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34~35页。
[17]《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